閩地兄弟紛爭,就無暇再顧及其他的東西,而百姓苦於動亂,只能遠走他鄉,而林雲佔據的東番就成了許多人選擇的地方。
此時東番的主人已經是林雲的兒子林經,他已經自稱自己為王,在東番開啟了他的王圖霸業。
林經襲位,丈量了東番的土地,分給隨他父親以及從其他地方陸續來到東番的人。由於林雲和林經兩代人始終沒有停止墾殖業的發展,東番的農業在不長的時期內達到了空前的成就。
現在的東番共建立和發展起了四十多個村莊。來自大陸的人把大陸先進的生產經驗廣泛地傳播到東番各地,使原來不懂得農業生產的東番島土著學會了冶鐵、曬鹽、煉製樟腦,開發原始森林,發展造船、漁業。
從剛來島時身處荒野以到現在齊拓田園近二十萬畝,連年豐收,餘糧棲畝,蔗物蕃盈,民殷國富。達到了野無曠土,而軍有餘糧的程度,林經在天興、萬年兩個縣建立二大糧倉,用來囤積歷年多餘的糧食。
林經在東番大興水利。當時的水利建設大致分為二類:一是築堤儲水。二是截流引水。林經部隊所屯墾之處,幾乎都有興修水利,僅萬年縣地區就達二十處。
這些工程有的是林氏文武官吏修築的,有的是地方人士修築的,大部分則是各營鎮在自己的屯兵處修建的。在林氏入台之前,島民煮海水為鹽,既費工費時,味又苦澀,難以食用,所用之鹽多自漳、泉兩地輸入。
林經手下的丞相陳華教島民沿用大陸天日曬鹽的方法,在天興南面的獺口修築沂規曬鹽,所山之鹽色自而味咸,且費工甚少。這祥既做到了食鹽日給,解決了民生所需,政府又可以從申漆稅,增加財政收入。
陳華從林氏統治台灣的長久之計出發,為求人才,提出「既足食,則當教之」的原則。於是天興縣大興土木,建明倫堂,造聖廟,設學校,延請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層層選才。鄭經還實行優待讀書人的政策,逐步培養起一批為東番國所用的年輕有為的官員,締造了一個相對經濟健全、政治清明的社會。
林經,委政給陳華,改東番府為東寧府,按照制定了一整套鄉治制度。建天興、萬年,澎湖三縣,並建立保甲制。陳華又築圍柵,起衙署,勸農工,禁淫賭,計丁庸,捕盜賊,並教給他們詩書禮義,制定刑法,獎勵那些忠勇之人,故在東番的百姓皆有勇知禮。於是有了地無遊民,蕃地漸拓,田疇日啟,萬庶偕來的景象,出現了夜不閉戶,百姓樂業的局面。
林經採納陳永華「與民休息」的方針,對當地土蕃繼續採取安撫政策,讓各地的的土著的子弟能就夠讀書識字。經過數年安撫,現在土著居民,除因偶然的土地爭執外,皆能相安無事。
此時東番孤懸海外,除了設立三個縣之外,中央已經按照中原制度,有了六官,也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還有丞相,中書舍人,御史等職務,用的都是從對岸逃亡到東番的讀書人。
林經有一弟林聰,林經讓他駐守澎湖,為澎湖安撫使兼澎湖令,為林家鎮守澎湖,另外兩個弟弟分別任北路和南路安撫使,管轄東番島上的土著。林雲臨終前要他們兄弟齊心,畢竟地盤就這麼大,如果還內亂,恐怕只會貽笑大方。
林經此時看到自己有軍隊,有地盤,對岸又沒有人能顧得了自己,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稱王已經不能滿足他了,他想要稱帝了。
陳華勸他說:「帝與王,不過是名號而已,但是東番現在實力尚弱,現在應該發展民生,怎麼能稱帝引來四方的側目呢?」
但是林經想着想着對面內亂不止,有誰還能顧得上自己,就連最近的殷,越,許三國,都沒有與林經有什麼交往,只是經常有從殷國和許國逃亡過來的百姓,東番也因他們而得以不斷開發。
這一次林經難得沒聽老臣陳華的建議,讓人準備好了袞冕,準備稱帝了。要說東番島,為了籌備林經的登基大典,也是全民總動員,為林經縫製袞冕,為他妻子縫製皇后穿的鳳冠和翟衣。
這是需要時間的,不過這時間林經還是覺得應該花的的。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他如果不稱帝而稱王,就要找一個皇帝稱臣,但是他離開中原太遠,對殷國和許國稱臣,他又不願意,因此,他當然想要當王。
而就在東番島上準備登基大典的時候,在日和國,已經在醞釀一件大事情了。有中原的人逃到東番島,也有中原的人逃到日和國。
日和國在大雍時期屢次派人前往中原朝貢,當從中原來的人告知日和國人中原的情況後,日和國實際的掌權人大將軍德川齊正覺得這是日和國的機會,他打出旗號,說自從大雍滅亡之後,中原的正統就應該是學大雍文化的日和國。也就是說大雍之後再無中華,中華正統已經轉移到日和國了。(大家應該知道我在諷刺日本的那一個說法。)
當然當德川齊正知道他與他一海相隔的百盧國剛剛經歷內亂,武備不齊的時候,他就決定以百盧國為跳板,進攻中原,因此他就準備征服百盧國。
大乾元璽二年,大將軍德川齊正以櫻田右衛門為元帥,織田信隆,毛利康夫為先鋒,藤原源太郎為水軍指揮官,率領步兵二十萬萬,水軍九千人,戰艦七百餘艘,跨過朝鮮,百盧國南部,正式拉開侵略百盧國的序幕。
戰爭初期,日和國軍隊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百盧國王京漢城府,並迅速攻佔百盧國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趨大乾邊境,王瀧此時在大乾,他得知百盧國遭到日和國入侵之後,立刻向大乾求助,希望大乾能夠救百盧國一命。
朝此時的百盧國武備廢弛,僅僅一個月即被打得丟失大半國土。日和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居烈州一地,軍民被屠殺者就有六萬多人。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2s 3.95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