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孩子的降生,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趙丹的心情都非常的不錯。
這一天早上,一位年輕的、身着絳色官袍的士子出現在了龍台殿中趙丹的面前,朝着趙丹躬身行禮:「臣見、見過大王。」
這名年輕的士子不是別人,正是荀況的兩大得意門生之一,最近剛剛被趙丹任命為趙國侍中的韓非。
侍中侍中,隨侍宮中,因此韓非出現在趙丹的身邊,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說實話,趙丹每一次看到韓非,心情都會變得更好一些。
這可是韓非子啊,現在居然成為了寡人的侍中……哼哼,寡人簡直是太厲害了!
所以趙丹在看到韓非之後,就對着韓非笑道:「汝來得正好,走,隨寡人要去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
韓非慌忙應了一聲,跟上了趙丹的步伐。
老實說,在聽到趙丹的這句話之後,韓非子的心中多少也有些好奇。
在這些日子的接觸以來,韓非對於趙丹的佩服可以說是與日俱增。
除了因為趙丹能夠率領趙國變得更加強大這個非常實際的原因之外,更因為在這段日子以來的朝夕相處之後,韓非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能夠在趙丹的身上找到和韓非頗多相同之處。
許多還在韓非腦海之中徘徊的想法,已經在趙丹的手中得到了實現,許多韓非的腦海之中甚至還沒有想清楚想明白的東西,在跟在趙丹身邊之後卻又漸漸的開始變得明晰。
可以這麼說,雖然僅僅跟在趙丹身邊一段時間,但是韓非所獲得的收穫,絕對不比跟隨恩師荀況身邊學習這麼多年的收穫要少,甚至可能還更多一些。
因此韓非看了趙丹的這副模樣,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
能夠讓這位英明神武的大王如此興致盎然的地方,那又是怎樣一個地方呢?
韓非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在趙國的宮城之中並不是只有龍台和鳳台這麼幾處宮殿,還有許多的偏殿用來作為平日的辦公之用。
過了片刻之後,趙丹就帶着韓非來到了一處偏殿面前。
韓非有些驚訝的看着面前的這座偏殿。
在不久之前韓非某次隨着趙丹路過此處的時候這裏還是十分的偏僻冷清空無一人,但是今天到來的時候這座偏殿外面卻已經有了宮廷侍衛把守,並且在偏殿的大門上還擺放着一塊牌匾,上書三個大字「參謀處」。
「參謀?」韓非盯着牌匾上這幾個字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些什麼。
趙丹一馬當先,邁步走進這座參謀處的大門之中,韓非不敢怠慢緊跟其後。
在參謀處之中,早已經有不少人落座,在見到趙丹之後這些人便紛紛起立,朝着趙丹恭敬行禮。
「見過大王。」
趙丹微微點頭,走到最上首早就已經預留出來的落座,韓非在趙丹的身邊也撈到了一個座位。
在坐下來之後,韓非才有機會打量一下周圍坐在大殿之中的人群。
然後韓非就發現了一個事實
這裏面的大多數人他都不認識。
就在韓非還沉浸在驚訝之中的時候,趙丹已經開口了:「諸位可知道今日寡人招諸位前來,究竟所為何事?」
沒有任何一個人開口說話。
很顯然在場的這些人,對於趙丹之所以為什麼將他們召集到這裏,在心中多少都有些莫名其妙。
趙丹卻繼續開口道:「今天之所以請諸位來此,主要是希望諸位能夠暢所欲言,獻計獻策,參謀戰事。」
在場的主人一聽這句話,這才明白了過來。
韓非子的心中忍不住就嘀咕了一聲:「原來大王的意思是想要設立一個幕府?」
幕府,這是一個在華夏史上源遠流長的制度。
夏、商的家臣,西周的命士,然後就是如今戰國的養士,都可以看做是幕府制度的雛形。
真正開創幕府制度的,主要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以及之後的秦朝。
當時正是封建官制體系草創時期,分工不細,機制不完備,各級長官難以單獨完成朝廷賦予的職守。於是,三公郡守開府自辟椽屬、令史以為輔佐差使,就成為一種制度而保存下來。
雖然說是秦的開創,但是由於趙國的制度實際上和秦國頗為相似,因此趙國同樣也有幕府制度,不單單是幾名趙國重臣,地方郡守也同樣擁有着自己的幕府和屬官,不過規模甚小。
這些屬官,初為官內編制,但在實踐中逐漸與正規職官有別,在地方上更為明顯。
西漢州刺史為朝廷派出巡察郡國的官員,不能像郡守那樣設置開府。一個刺史統數郡國,照顧不過來,遂「皆有從事史假佐」(《後漢書·百官志》),人員大多由刺史自己招聘。
東漢時,刺史正式成為州級行政長官,更有了「皆自辟除」僚屬的權力,幕僚機構隨之膨脹。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封建官制紊亂,政治動亂,幕僚職能空前活躍,使幕府制度發展成熟。參軍、記室、軍師、主簿等幕稱的出現,標誌着不同於正官系列的幕僚機制在分工、職能方面趨於細化完善。
漢代,三司(大司空、大司馬、大司徒)開府,到了魏晉,凡有將軍或持節都督等諸軍事頭銜而開府儀同三司者,不計其數,幕僚侵代和超越正官的現象也逐步達到頂峰,甚至幕府成為取代中央的霸府,並轉換成新王朝的行政中樞。
隋、唐統治者一度廢禁自辟幕僚制度,但此後仍延續下來,並日趨完善。唐代節度使幕府編制是法定的,但朝廷又承認無編制限額的慣例。
宋代中央對幕府制度限制較嚴,聘用由自辟改為中央任命,大量幕職編入正官。凡簽書判官廳公事、節度觀察防禦團練推官、判官、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等幕職官由中央任命。
這意味着幕府直接向中央政權負責,又有監督主官的職能,是幕府制度發展的一個轉折。金、元、明三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基本上採取了宋代的做法。
清代的職官制度更加完備,職官的分工細化,由國家委派幕職的制度已無存在意義,於是,幕僚又變為私聘。
而且被聘入幕者不必拘於出身德行,入聘後的地位,既非正官屬吏,又無固定的任期和按品級規定的薪俸。
他們只是各級幕主處理政務公事的智囊和代辦,一般稱師爺或老夫子,其主要職掌是刑名和錢糧兩項。
清代幕僚的地位,已不能像古之長史參軍那樣與正官相提並論了。
說來有意思的是,幕府制度後來被某個東瀛小國學了去並一直沿用多年,以至於到了現代竟然被某些崇洋媚外,數典忘祖的蠢貨們以為「幕府」這個詞語乃是一個舶來品,簡直貽笑大方。
在韓非子看來,既然趙丹突然搞出了這麼一個參謀處,估計也就是一個換了名字的幕府罷了。
但下一刻,趙丹的話又擊碎了韓非子的想像。
「但請諸位注意的是,寡人所設此參謀處,並非幕府也!」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86s 4.00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