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都猜錯了,皇上並沒有罷朝十天八天,僅僅三天便恢復了早朝,而且在復朝的前一天便給內閣下了一道諭旨,要求擬定對靖海侯徐晉的追封和諡號。
皇上下旨追封靖海侯徐晉,大臣們並不覺得奇怪,畢竟這人在風暴中掉進大海里那麼多天,雖然沒撈到屍體,但還活着的可能幾乎為零,像徐晉這種級別的大臣,死後追封是自然而然的,更何況以皇上對徐晉的寵信,不追封那才叫怪事。
八月初五,奉天門前,有資格上朝的京官都到齊了,文武百官分立兩旁,嘉靖朱厚熜在群臣的注目下升座主持早朝,他神色平靜,看不清喜怒哀樂。
大臣們都隱約覺得,短短三天不見,皇上身上似乎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仿佛突然間成熟了許多,讓人更加捉摸不透了。
不得不說,逆境最是能磨礪人,自打七月份以來,朱厚熜遭到連番打擊,挺過來的嘉靖帝成長了,這種成長不是年齡上的增加,而是心理上的成長,他變得更加堅韌,城府也更深了,喜歡不形於色,更加像一名君臨天下的帝王。這種變化讓大臣們感到凜然,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願嘉靖永遠是那個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的少年皇帝。
嘉靖在奉天門前的御座坐落,群臣三跪三拜,齊呼吾皇萬歲後,早朝正式開始,司禮監太監畢雲抱着拂塵站出來,開始宣讀詔書,其實是嘉靖自己親筆寫的一份「悼詞」。這份詔書回顧了靖海侯徐晉的一生經歷,又歷數其功績,大力讚揚其為大明江山社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最後更是表達嘉靖對其英年早逝的無比沉痛,以及無限的追思。
這份聖旨是嘉靖自己寫的,水平或許不如內閣那幾位飽學之士,但貴在情真意切,滿朝文武聽完後都沉默了,一些淚腺發達的大臣甚至擂胸頓足大哭,當然,也不排除有人作秀的之嫌,目的就是為了給嘉靖帝留下深刻的印象。
畢雲宣讀完聖旨後,有眼尖的官員發現,御座上的嘉靖還是眼圈泛紅了,不由既驚且羨,靖海侯徐晉生前能得皇上如此寵信,就算死了也值了。
畢公公捧着聖旨退回御座一旁,嘉靖把目光望向了位列文官之首的費宏,後者看起來卻是憔悴了許多,仿佛老了好幾年,滿頭花白的頭髮尤其明顯。
費宏抱着玉笏出班跪奏道:「皇上,經內閣會同六部共同商議決定,追封靖海侯徐晉為靖國公,贈少保,諡號文襄武靖。」
費宏說完後,在場的文武大臣反應平靜,顯然早就知道追封結果了,徐晉生前是侯爺,死後追封爵位提升一級是慣例,並無不妥之處,譬如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生前也只封了國公,直到死後才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對於徐晉的追封結果,文武大臣都沒有意見,因為以徐晉所立下的功勞,乃是實至名歸,更何況這人都死了,實在沒必要跟一個死人較勁,封吧封吧,無所謂了!
然而御座上的嘉靖卻是皺起了眉頭,淡道:「不妥,再議!」
此言一出,下面的兩班大臣不由竊竊私語起來,追封徐晉為靖國公皇上還不滿意,難道要封王不成?
那些言官頓時像被挖了祖墳似的,一個個勒緊了腰帶,紮起屙屎馬步便準備開噴了,如同一隻只鬥志昂揚的鬥雞。如果追封徐晉為國公,他們完全沒意見,但若追封為異姓王,他們絕對不答應,開國那會太祖才封了六個異姓王而已,你徐子謙何德何能?也敢和開國大將相提並論?問過我們這班「噴子」了沒?
首先跳出來的卻是刑部尚書胡世寧,此人性子直,向來疾惡如仇,他大聲道:「微臣斗膽敢問皇上,此議有何不妥?」
嘉靖淡道:「以徐晉畢生之功績,可贈太保,諡號也有待商榷。」
那些本來卯足了勁準備開懟的言官頓時偃旗息鼓了,原來皇上並不是要追封徐晉為異姓王,只是對官職和諡號不滿意,那都好說!
話說明朝品秩最高官職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尚書,相反,大學士的品秩只有正五品,尚書也才正二品,而品秩最高的卻是「三公三孤」。
所謂三公即是太師、太傅、太保,秩正一品,三孤即是少師、少傅、少保,秩從一品。不過,無論是三公,還是三孤,在明朝均是一種虛銜,沒有實權,只是作為一種榮譽稱號,以嘉獎有功之臣。內閣大學士一般至少會獲得「三公三孤」中的一個稱號。
很明顯,嘉靖對僅追贈徐晉為少保(三孤之一)並不滿意,他要追贈徐晉為太保(三公之一),而且他對徐晉的諡號也不滿意。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不是什麼人都配擁有諡號的。諡號是對一個人畢生的評價,只有皇族諸侯,以及文武大臣才有資格擁有諡號,平頭百姓阿貓阿狗什麼的統統靠邊站,而且,朝廷才是諡號的唯一頒發和認證機構,也就是說,只有朝廷能給某人定諡號,余者皆是山寨的,不合法的!
另外,諡號也是有等級高低的,文臣的諡號一般都是「文」字開頭,後面加:正忠恭成端恪襄順……等字,反正就是從其中選一個,其中以「文正」為最高,縱觀整個大明,死後獲得諡號「文正」的文臣,僅得二人而已。
而明將武將的諡號跟以往的朝代有些不同,雖然還是以「武」字開頭,但後面的字卻只能從:寧、毅、敏、惠、襄、順、肅、靖之中選一個,譬如明將開國大將徐達的諡號就是「武寧」,乃武將諡號中最高的。
由於徐晉是文官出身,但武功顯赫,數次掛帥出征,也算是半個武將了,對其一生的評價自然是要包括文治和武功,所以徐晉的諡號也得是雙料的,既有文諡,也有武諡。
所以內閣給徐晉定的諡號為「文襄武靖」,「襄」字排在文諡的第七位,而「靖」字排在武諡的第八位,已經是最後了,難怪嘉靖會不滿意的。
如果說文治方面,徐晉得了個「襄」字勉強說得過去,畢竟徐晉三十歲不到,從政的時間十年不到,其中大部份時間還用在帶兵打仗上,文諡為「文襄」可謂是公道,可是武功方面只得了個「靖」字就說不過去了。
嘉靖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武諡,他覺得以徐晉的武功,與開國大將相比也不遑多讓,別的不說,光就是去年勤王救駕,匡扶社職便足以比肩前人了,更何況徐晉還為大明開疆拓土,分別建立了東洋和南洋都護府。
所以在嘉靖看來,徐晉的武諡即便不是武寧,也得是武毅。
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爭論,在嘉靖的堅持下,群臣終於讓步了,同意追封徐晉為靖國公,贈太保,諡號文成武毅。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3.94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