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上一章的本章說也作為彈幕區使用,以後每天更新的部分,第一章的本章說也將作為彈幕區,大家可以自行在那裏彈幕!
按照之前的規定,所有的產出,官府可以優先購買。饒是如此,那麼大的產量,就算是把三府之地的稅賦掏空,都未必能夠全部購買,再說百姓也習慣留下一部分作為口糧。
在麥子和高粱幾乎減產或者絕產的情況下,這些高產作物卻是得到豐收。百姓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更別說官府收購了那麼多的糧食,家裏也賺了一筆錢。
有了錢,很多人習慣是存起來。也有些是買了一些高粱米和麵粉回家,作為食物的補充。官府也說了,番薯、玉米和土豆吃多容易反酸,搭配一些麵粉或者大米來吃會更好。
於是江南那邊運輸過來的大米,自然也就很快銷售出去。番薯粥、土豆粥、玉米粥這些也逐漸出現。百姓自發學會玉米面的製作手藝,然後在李霄雷的暗中推動下,學會了製作玉米面窩頭、番薯和土豆粉絲。
「我沒辦法控制這些高產作物不流出去,不過我發現一個很無語的結果!」李霄雷聳了聳肩,「流出去的這些高產作物,只是作為調劑品少量種植,哪怕是高粱或者麥子減產,各地的地主也不願意大量種植這些作物。」
這本來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封建地主階級就是這樣。他們很多不事生產,也不會去投資工商業,只想守着一畝三分地過日子。田地的產出可以說是他們一年最大的收入,換言之他們自然是希望能夠把糧食賣個好價錢。
不管如何,糧食肯定夠他們吃,別人快餓死的時候,他們因為不需要繳稅,所以日子過得很舒服。也正因為大旱,所以糧食的價格不斷抬高,他們才能在出售更少的糧食的情況下,賺取更多的利潤。
「甚至有不少地主,家裏有不少的糧食,為了提高糧價賣個好價錢,都要捂着慢慢出售。這些有家無國的傢伙這樣坑,大明某種程度何嘗不是被這些傢伙給坑沒的。
看看我這邊的三府之地,大量糧食產出之後,還剩下的地主,幾乎都是哭暈在茅坑。他們的糧食雖然能出售,但幾乎賣不出什麼好價錢,若非大家需要補充一些米麵,只怕還不和他們交易。
不過也不能說些什麼,大部分的地主都信奉耕讀傳家。種地是為讀書提供資本,而讀書獲得功名可以獲得更多的田地。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相對來說一旦去經商,那麼就淪為『賤籍』,甚至不能參加科舉,就算要經商,也是讓一些明面沒什麼關係的人來出面。
若是不經商的,那麼就真的只能指望這一畝三分地過日子,那麼糧價自然是他們最關心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大明設置戶籍制度,非要搞出什麼商戶,民戶和軍戶之類的玩意,這個時候或許已經給它的敗亡,埋下了伏筆。」李霄雷搖了搖頭。
如果說軍戶是因為當年缺乏人口,所以才不得不設置衛所和軍戶來保證政權的戰鬥力。商戶卻似乎是因為太祖被糧商坑過,才厭惡商人……這是不是有點坑子孫的意味。
似乎也有考證說是當年的元朝財政,幾乎都是由色目人,也就是阿拉伯人(猶太人)擔任,他們同時也經商,所以對百姓壓榨得很厲害,於是明太祖上位也回過頭來打壓他們……不管如何,這個太祖還是把自己的兒孫給坑了……
由於豐收和大量的買賣,商稅也陸續繳納了上來。為了讓商戶寒心,李霄雷建議下,秦王親自出面,給三個來自三府之地的商人家庭頒佈『殊榮』。允許他們兒子當官,允許他們穿綾羅綢緞,允許他們見官不拜。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若是被查出偷稅漏稅,瞞報漏報的情況,那麼這個殊榮將被收回。甚至整個家庭要面對高額罰款。不過似乎這三個商家,對此並沒有異議。
至於孩子考科舉,那肯定只能在秦王控制的地盤裏面考,饒是如此,聽說八月份就要進行一次科考的時候,還是有不少商家責令孩子快點去念書……只是這種臨時抱佛腳,似乎也沒什麼意義吧?
「從小養成的不讀書的習慣,要做官至少也要從第三代培養。不過第三代多少收到前面兩代的影響,所以自然也不會有多少有成就的。換言之真正要出成績還要看第四代,而第四代的時候……估計我這邊已經統一華夏了。況且就算當官,檔案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話,自然也會有錦衣衛找他們喝茶。」李霄雷對此沒什麼好擔心的。
軍校和啟蒙學校已經建設完畢,師範學院也開始招生。據說只要蒙學完畢就能入學,三個月下來,已經有一批百姓完成了夜校培訓,於是報名師範學院的就直接爆棚。
擇優錄取了五百人,作為第一批師範學生,按照李霄雷的意思,進行為期五個月的師德、教學和深造課程。語文數學各要一批,這些都是針對蒙學的需要。
第一期軍官和監軍培訓也已經完成……有那麼點趕工的意味,不過經過三個月的洗……教育,至少能夠保證他們的政治正確性。
「顯然的,這部分人才是我的嫡系……」李霄雷笑了笑,這部分人大部隊來自以前的神武右衛,都是他的嫡系中的嫡系,也有一些來自田見秀的舊部。也正因為這樣,他們的功勞累積比較多,自然有資格前來參加培訓。
以他們作為基礎,那麼剩下的要全面進行洗……教育就輕鬆不少了。
與此同時,在北直隸京城之中,崇禎皇帝已經順利把魏忠賢給扼殺,並且把魏黨裏面的核心成員全部處分。只是難得的沒有斬盡殺絕,而是把許多牆頭草進行收服。
或許是遼鎮那邊的壓力,也有可能是來自陝西這邊的壓力,使得他不得不讓整個政治的過度,變得更加平穩一些。
此間袁崇煥回來述職,崇禎與他談及遼東的戰況,後者把他對沖的碉堡推進戰術說了出來,同時以寧遠和廣寧兩場大捷作為論據,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火炮,更多的水泥!
堅固的防線,使得關寧鐵騎得以適當推進,吳襄已經帶着本部人馬入駐寧遠城。祖大壽則率軍前往大凌河築城,由於水泥的投入使用,已經建設起三十多個固定炮台,作為大凌河城的外圍防禦工事。
崇禎聽着袁崇煥描繪的美好前景,咬了咬牙答應了下來。然後在內帑拿出十萬兩銀子,交給袁崇煥安排,並賜予尚方寶劍,方便他指揮。
這不僅是因為兩場大捷,還有一點,那就是袁崇煥已經接受了東林黨的招攬。
遼鎮的問題已經解決,崇禎的目光,自然又看向了地圖的陝西省。
ps:書友們,我是沉淵之龍,推薦一款免費小說app,支持小說下載、聽書、零廣告、多種閱讀模式。請您關注一筆閣 yibIge.coΜ:dazhuzai玉edu(長按三秒複製)書友們快關注起來吧!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8s 3.95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