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天早朝,天啟坐在龍椅上看着下方的百官群大臣特別的順眼。整個大殿也漂亮了許多。
「啟稟陛下,如今臣年事以高,恐怕不能再處理朝中事物,望皇上允許老臣告老還鄉」。內閣首府施鳯來上前一步跪下啟奏.
眾位大臣聽到施閣老的話,首先先是一愣,首府施鳯來雖然年齡有點大,但是朝廷上比他大的有很多,他又沒病,好好的為什麼辭官啊?這可是內閣首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府啊。4品官員任免人家一句話的事,縣官不如現管,就這權利,有時比皇帝都管用。
「施閣老為朝廷嘔心瀝血,現在年事已高,想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也是應該的,不過施閣老為朝廷做了那摩多的貢獻,怎能就這樣辭官回家呢,朕下旨,每年從內務府調撥5萬兩白銀給閣老作為頤養天年的俸祿。」天啟說道。
「謝陛下賞賜」施鳯來說着給皇帝磕了三個頭。這條件都是君臣早就商量好了的。
「愛卿辭去內閤府臣一職,那可有安排誰來接任?」天啟說道。
「回陛下,臣舉薦帝師孫承宗入閣。」施鳯來說道。舉薦孫承宗入閣,倒不是他自己的真實想法。雖然不是他的想法,可是這是皇帝的想法,昨天皇帝跟三個內閣附臣都說好了。誰推薦誰都是直接點了名字的。
「孫承宗入閣??是不是不太合適啊,老師才二品大員」天啟說道。天啟可不能表現出來很樂意。那樣朝中大臣反對聲就會更大。
「陛下,孫承宗雖然辭官回家,但是此人有大才。請陛下召回。」內閣大學士李賢及上前說道。孫承宗乃是皇帝的帝師不假,但也是前二年讓天啟氣的辭官回家的,二人有矛盾,朝中大臣也是都知道的。選個跟皇帝不對付的人做府臣,大臣們還是很樂意接受的。尤其是東林黨人士。雖說孫承宗不是東林黨,但是在東林黨眼中,孫承宗怎麼也比魏忠賢一黨的人強。
很快這個決定就一致通過了。
接着大學士黃立吉也稱病請辭,黃立吉推薦了宋應星入閣,宋應星入閣遭到了不少的阻力,太年輕不說,沒有功勞,就前段時間天啟破格提拔了個,兵工廠儉事,也就從二品的官,還是破格提拔,現在一下子入閣,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不過三位內閣一致力薦,最後眾人也只有和諧了。
最後內閤府臣李賢及也稱病請辭,並且他的推薦更加讓大家奇怪,竟然推薦大名知府盧象升入閣。最不能接受這個結果的朝中大臣就是東林黨人了。
本來前二位內閤府臣辭官,東林黨人士還在心裏高興了一會,內閣上去的2個都不是魏忠賢一派的,內閣有李閣老,以後東林人士在朝廷還不的呼風喚雨啊。這下可好。李閣老竟然也請辭回家,並且推薦的人不是東林學院的人,推薦了一個跟他八輩子沒有關係的大名知府盧象升入閣。這他媽腦子全是煎餅糊子吧?
由於三個閣老力薦。眾人的反對跟差異根本沒有組織的可能,內閣人選還是定了。不過由於在京城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宋應星,所以,三位府臣也沒有立馬辭去官職。等孫承宗跟盧象升進京之後,交接完手裏的工作之後才可以辭官回家。這段時間三位閣老還必須負擔起朝廷的繁雜瑣事。
盧象升跟孫承宗接到聖旨後,都是一驚,這什麼情況,好好的讓自己回去做內閤府臣?尤其是盧象升。接到聖旨的時候,發了半天呆。自己給自己了好幾個嘴巴子。嚇得宣紙太監跟他家的下人都以為鬼魂附體了。
盧象升跟孫承宗入京之後,很快三人便接手了內閣的繁瑣事務。天啟命令,內閣重新改革,又內閣三人增加到7人。其餘提上來的四人,都是沒有黨派之爭的。內閣改革後,朝廷3品以上的奏摺必須皇帝先閱讀批示之後,才能交給內閣處理。處理結果要及時匯報,並且每個府衙,每月必須至少上奏一次,這就杜絕了有人私自壓下一些重要的奏摺,這樣使皇帝的中央集權制更加的牢固。
朝廷除了內閣有所變動之外,別的官員基本沒動,該幹嘛還是幹嘛。這樣人心也不會有太大的動盪。看着一切還跟以前一樣。
不過現在的天啟基本掌握了朝廷的政權。二月二龍抬頭。全國各府的知府都被皇帝的一道聖旨,聚集在了太和殿之外。
天啟坐在龍椅上,看着下面的各府的府主說道:「各位愛卿。朕宣你們來京,有二件事情要宣佈。「
天啟朝身邊的太監點了一下頭,小桂子立馬拿起桌案上的一疊紙走向了眾位大臣。走近後小桂子便一人一人的分發着手中的紙張。接過紙張的眾人都認真的看了起來。
看到下面的大臣都在切切私語。天啟感覺眾人已經消化了一點。天啟說道:「眾位愛卿,朕的二件事就寫在你們手中的宣紙上。第一件事,從今年開始,田賦稅收,朝廷不再收取銀兩,而是有糧食代替,並且每個府衙都要建立糧倉,收取的田賦糧食必須入倉,以備天災之時的需求。」
「第二件事,清點全國所有的田地。除朝廷賞賜的田地之外,必須交稅,全國所有田地,必須耕種糧食作物,如若連續二年無人耕種,朝廷則收回土地。所有荒地,不管屬於誰,從今年開始,只要是大明子民,都可開墾荒田,至於佔用了私人的林地山地什麼的,都有朝廷出錢給予補償。」
天啟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不管是誰,你只要現在開始,開坑的新田地,就是你自己的,不用管在哪裏開墾的。你只要開坑出來就是你的。但是必須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土地上必須種糧食。要不然國家收回。這可了不得。老百姓願意在哪種糧食就在哪種糧食。這還了得啊。
一時間下面的人亂成一團。要是這樣,誰還去地主家打工啊,不都去上山開墾土地了。不過大家忘記了一件事,開坑的土地必須的種糧食,明朝土地有的是,但是水源是個大問題。只要能灌溉的地方,差不多都是地主家的土地,只有一些距離水源較遠的地方,地主嫌沒有利用價值才沒有找人開坑。不過老百姓無所謂,只要是自己的地,哪怕是挑着二里路的水去灌溉,自己累點也願意,那可是自己的啊,不用交地租不說,這可都是自己的不動產啊。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6s 4.034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