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亭舍,早已人滿為患。趕車老僕,即便手持傳證,亦不得入內。討了份草料,這便怏怏返回。
「前方何縣?」車內文士問道。
「乃廣宗縣。」老僕答曰。
「如此,且投廣宗城內棲身。」文士言道。
「喏。」老奴奉命登車。日薄西山,方抵達廣宗城外都亭。
遠離大河,流民漸稀。入廣宗城後,見粥棚林立,饑民聚集。冀州大地,各城雖皆施粥賑濟災民,奈何杯水車薪。三十二郡國蝗,河水漫溢。數十萬戶,流離失所。冀州飽受荼毒,萬民飢流,餓殍遍地。如何能救的完。
那股穢物混合體味的惡臭,久久不散。老奴催動駑馬,加速遠避。
「停車。」車內文士忽道。
老僕聞聲勒韁。馬車緩緩止步。
「阿爹因何停車。」女童稚氣未脫。
「甯兒且看。」隨文士手指,女童隔簾眺望。須臾,稚聲言道:「只見流民,未見其他。」
「此流民,與先前所見,有何不同?」文士笑問。
「有何不同……」下意識的嗅了嗅,女童雙眸一亮:「此地無臭。」
「然也。」文士言道:「此處流民,雖面露飢色,卻目中生光。井然有序,坐而不亂。其首領必非,常人也。且下車一觀。」
「阿爹來河北,便為尋此人麼?」女童又問。
「十之八九。」文士笑答。
見一文士,仙風道骨,緩步而來。流民中,便有長者起身相迎:「足下所為何來?」
「敢問老丈,賢師何在?」文士長揖。
「足下何人也?」長者又問。
「天師道,南陽張機,特來拜會。」文士答曰。
「原是同道中人。」長者急忙行禮:「我家賢師,月前外出,廣施符水救人,昨日方歸。先生稍後,老朽這便入內通稟。」
「有勞。」
須臾,有兄弟三人,大步出迎:「鉅鹿張角(張梁、張寶),見過張嗣師。」
「鄙人張機,嗣師乃某長兄也。」文士笑答。
「原是『二嗣師』當面,失敬。」張角當即改口。
「不敢。」文士言道。
「你我雖出同門,卻各有所奉。以大河為界,涇渭分明。我教信眾,從未越雷池一步。不知二嗣師,所為何來?」張角劈頭問道。
「實不相瞞。此來,乃奉家父之命,請賢師南下論道。」文士答曰。
「張天師請我論道?」張角微微皺眉。
文士欣然點頭:「然也。」
張角卻搖頭:「傳聞張天師山中得道,羽化升仙在即。如此緊要關頭,因何要與我等,空費唇舌。」
文士答曰:「家父欲將畢生所學,傳於賢師。」
身旁張寶脫口而出:「張天師欲收我等為徒乎!」
「未可知也。」文士含蓄一笑。
薊國,臨鄉城,王宮正殿。
將作令蘇伯,百忙中奉命入宮。劉備取齒油瓶視之:「蘇公,可識得此物。」
蘇伯雙手接過,拔塞輕嗅,又用小指腹抹過瓶塞,細細碾磨,再觀油漬,這便答曰:「此物,名曰『蛟魚油』。」
「何為蛟魚油?」劉備忙問。
「傳聞,南海之外有鮫人。鮫人善紡織,可織入水不濕之『鮫綃』,且滴淚成珠。蛟魚油,乃人魚膏也。極易燃,一滴便可燃數日不滅。傳說,始皇陵中,便有用鮫人油製作的長明燈。『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便是此物。」蘇伯答曰。
「人魚膏?」天下奇聞,劉備如何能信。
事實上,關於南海鮫人,歷代流傳甚廣。
如《太平廣記》所載:海人魚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然也。」蘇伯言道:「此物易燃。無需明火,日光曝曬,便可點燃。」
除去匪夷所思的「人魚膏」,劉備倒是想到了另一物。
白磷。質軟,冷時性脆,見光色變深,易自燃。在濕氣中約四十度(40c),便可着火。甚至因摩擦或緩慢氧化而產生熱量堆集,只需局部溫度達四十度,便可燃燒。
時人言及始皇冢內長明燈,亦有「燃鯨魚膏為燈」之記載。
換言之,齒油瓶中「人魚膏」,或為「鯨魚膏」。以鯨魚腦油,混合白磷製成。
再往深想。河洛死士,連番操弩。齒輪不停咬合,乃至溫度激增。只需局部升溫超過白磷着火點,弩架內所注齒油,便會起火燃燒。而鯨魚腦油,出名耐燒。據說,每立方米鯨魚腦油,可燃五千天。如此,足可確保始皇冢「不滅者久之」。
於是乎。一瓶「人魚膏」,足可將追魂弩,燒成焦木。
「此乃先秦時墨家禁物。敢問主公,從何得來。」蘇伯問道。
「先秦禁物,卻在南陽現世。」劉備遂將此物來歷告知。
「主公是說,南陽有人出售追魂弩?」蘇伯表情已說明一切。
「然也。」劉備目光清洌無波:「右丞賈詡據此推測,將作館,造弩技藝或已外泄。」
「這,如何可能……」蘇伯一時面無血色。
見他反應,不似作假。劉備遂勸道:「自廣宗戰後,墨門二宗合流。自那時起,便有墨門子弟北上。其中不乏匠師、大匠師,機關大師等,入列將作館。魚龍混雜,乃至技藝外泄,亦未可知。」
「主公明見,老臣實無話可說。」蘇伯再拜,一時老淚縱橫。心中雖有一萬個不信,然如主公所言,「人魚膏」與「追魂弩」,先秦並今漢、一上一下,二件墨門重器,同時現身南陽。墨門如何能撇清。更何況時至今日,墨門一統,併入薊國。再無明隱之分。
將作館,難辭其咎。
劉備寬慰道:「蘇公切莫傷懷。孤與天下國賊,勢不兩立。一路走來,所倚仗,便是『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蘇伯自幼來投,二十載如一日。孤,焉能見疑。」
「老臣,感激涕零。」
南陽官道,仍是那輛老馬輕車,徐徐而來。
駕車老奴,鶴髮童顏,精神矍鑠。
車內少女,俏聲問道:「阿爹,此去何處?」
「林慮山中。」中年文士笑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6s 4.01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