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謂一語成箴,多為話術耳。
雲山霧罩,撲朔迷離;事實而非,模稜兩可。
可比「此子後必大貴」,亦或是「此女貴不可言」。終歸大富大貴,方能筆著書冊,青史留名。那些未能富貴者,泯然眾人,不見筆端。又人幾人能記得,彼時相者之言。
自興荀子大儒學,《荀子》篇章,薊人早已耳熟能詳:「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薊國大興機關術。便是「善假於物」之明證。
「制天命而用之」。又何嘗不是「善假」之道。
簡而言之。毋論天命如何,皆可為我所用。
故對星象之說,一笑了之。
二黨交鋒,中斷淮泗。曹黨得,梁、沛、陳、魯四國。陳王寵並無子嗣,稍後必改為陳郡。其中魯國乃麟子阿斗封國。魯相宋奇,又未曾裹挾淮泗之盟。故曹黨必不敢輕動。更有甚者,曹孟德引軍過境時,曾與宋奇相見。早已知曉其真身。魯國為其所治,曹孟德亦足可安心。
陳國乃淮泗之首。梁、沛二國,亦富甲一方。只需遣衛將軍府良吏牧守,當可源源不斷,支應曹孟德十萬大軍。
且得淮泗四國,曹孟德鑿穿南下之路。尤其沛國與淮南相接。可經水(一作渦水)入淮水:「渦水受淮陽扶溝浪湯渠,東入淮。」
失淮泗連橫阻斷。袁術恐難抵擋曹孟德蓋海艦隊。
非袁術不智,自尋死路。乃因曹孟德暗中投書,相約為社稷除「宗王之禍」。
話說,論識人辨物,曹孟德亦不逞多讓。尤其對多年好友,二袁優劣,更是心知肚明。單憑一封密信,便說動袁術遣人行刺。不費一兵一卒,取四國之地。
兩漢,家國同構,舉國並行。
若按常理,乃以州郡劃分地界。然自薊國大漢一藩,宗王勢強。淮泗諸國連橫徐豫。更加薊王總王權之極。漢室宗親,萬勿輕動。遂成群雄共識。如陳王寵等,諸王之心,路人皆知。然苦無真憑實據,曹孟德亦不敢輕易發兵。終歸需,師出有名。
不得已,曹孟德才行此毒計。陳王寵遇刺身亡。曹孟德假撥亂反正之名,一日奪城。再佔據王宮,刮地三尺。將陳年舊事,悉數翻出,公之於眾。引天下譁然。
用後世話說。曹孟德此舉,乃是「有罪推定」。先認定陳王寵有罪,再破國搜尋罪證。「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漏網一人」。
然循禮法,「卑不謀尊」。國相若不舉,朝廷則不究。試想,陳國相駱俊,又豈會檢舉陳王寵。縱空穴來風,事出有因。時有大逆不道之風聞,朝廷亦多行敕令訓誡。薊王虎威之下,如何能先發兵。
曹孟德不惜賠上故交情義,亦是權宜之計。若說曹孟德,唯利是圖,假公濟私,言過其實。然終歸,利用私交,公私兼夾。此事若為袁術所知,必惱羞成怒,反目成仇。
此,可是「善假之道」?
非也。
君子,「善假於物」。而非,「善假於人」。
小沛,鎮東將軍營。
「公台,公台。」主簿張邈,大喜入帳。
「喜從何來?」陳宮明知故問。
「王太師,『金作贖刑』豪擲隋珠四枚。為琅邪、東海、彭城、下邳四國相,免罪。」張邈一氣呵成。足見有感而發。
陳宮亦笑:「如此,我輩無患矣。」
聞陳宮口出無患。張邈終是安心。
日前,陳宮欲設毒計,兵臨城下,使陶恭祖,破膽而亡。被張邈所拒。然自那日起。張邈便日思夜想,寢食難安。唯恐形勢急轉,小沛一日被破。
話說,自兗州戰敗被逐。數年來,如無根浮萍,隨波逐流。寄人籬下,朝不保夕。尤其糧草輜重,月月見底。今稍有起色,又驚聞陳國之變。
正因大禍臨頭,陳宮才欲行速決。萬幸,魯相宋奇,果藏仙術。指點迷津,這才有今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
真,神人也。
觀張邈表情。陳宮遂心領神會,這便以心腹之言相告:「陳王之死,其必有詐。竊以為,乃出曹孟德之謀。因恐師出無名,為薊王所罪。故暗使袁公路,遣人刺陳。如此,便可名正言順,出師破國。」
「竟有此事……」張邈驚問:「袁術心向合肥侯,且與陳國陰結盟約。何以刺之?」
「孟卓有所不知。」陳宮欲言又止。
張邈,「東平長者,坐不窺堂」。知其必有難言之隱,故亦不多問。二人這便同入中軍大帳。通報呂布。
呂布亦是喜形於色。轉而有起心憂:「陳國弩士,關東精卒。聞不下數萬之眾。又聞陳國糧草輜重,堆積無數。今人馬皆為曹孟德所據。足有十萬眾。某不過萬餘。小沛孤城,如何爭鋒。」
「將軍毋慮。」陳宮早有定計:「陳王寵被刺,陳國群龍無首。且陳國弩士,乃出陳王私兵。今雖為曹孟德所得,然急切間,斷難為其所用。少則一年半載,多過三五載。必不敢輕言外戰。乃時,陶恭祖三讓禮畢,將軍已為徐州之主矣。徐州四國一郡,加將軍營中一萬精騎,亦足有十萬眾。何懼之有?」
「公台所言極是。」呂布撫掌而笑。心中再無芥蒂。
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終歸「車到山前必有路」。
甄都,太師府前里道。
不其侯伏完,尚書令桓典,同車入府。
聞絲竹悅耳,笑語歡聲。隱隱從前堂傳出。
桓典這便問道:「太師宴請何人?」
「乃司州別駕。」府吏答曰。
「原是刁子榮。」伏完笑道:「速去相見。」
刁韙,字子榮,彭城人。先為侍御史,後與王琬、俱遭黨錮。復拜議郎,遷尚書。在朝有鯁直節。出為魯、東海二郡守。性抗厲,有明略,所在稱神。常以法度自整,家人莫見墯容(怠惰之色)。陶謙入徐,因故去職。待朝廷東遷,黃琬拜為司州牧,遂舉其為司州別駕。
「善。」桓典欣然言道。
難得我輩中人,自當前去一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5s 3.9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