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乘王朝(娑多婆訶),其創建者,乃佛世時代十六大古國之案達羅國(注1),百乘族人須慕迦(simuka)。約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自孔雀王朝中獨立。
如前所言。作為身毒中南部王朝,百乘亦是由,數列國合併而成。其中又以,案達羅、羯陵伽,二國最為強盛。
據後世唐玄奘所載。
案達羅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周四十餘里。土地膏腴,稼穡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氣序溫暑,人貌厘黑。性猛烈,好學藝。」
羯陵伽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稼穡時播,花果具繁,林藪聯綿,動數百里。出青野象,鄰國所奇。氣序暑熱,風俗躁暴,情多狷獷,志存信義。言語輕捷,音調質正,辭旨風則,頗與中印度異焉。」
自羯陵伽國,「西北山林中,行千八百餘里,至憍薩羅國(舍衛國)」。舍衛國,便是馬鳴菩薩故國。
自百乘王朝南下,便是泰米爾三國:朱羅,哲羅,潘地亞,傳統疆界。
從地理上看,身毒半島,可分三大區:一是北部印度河至恆河流域;二是中部德干高原;三是半島南端尼爾吉里山區。
其中,北部多為雅利安人,南部則為達羅毗荼人。
自案達羅國,「西南行千餘里,至珠利耶國(朱羅國)」。從朱羅國「南入林野中,行千五六百里,至達羅毗荼國。」後世達羅毗荼人,便出此國名。
達羅毗荼國,「周六千餘里,國大都城,號『建志補羅』,周三十餘里。土地沃壤,稼穡豐盛,多花果,出寶物。氣序溫暑,風俗勇烈。深篤信義,高尚博識,而語言文字,少異中印度。」
後世達羅毗荼國,便是時下黃支國。
自達羅毗荼國,「南行三千餘里,至秣羅矩吒國(潘地亞)。」
此亦可佐證。時下黃支國,正是泰米爾三國,朱羅,哲羅,潘地亞之出海口。
當今時局,若照地理劃分。
北部兩河流域,正處於列國割據時代,以摩揭陀國為中心,抵禦貴霜入侵,稍後將誕生笈多王朝。
中部德干高原,為百乘王朝所統一,羈縻諸小國,以案達羅國為中心,抵抗貴霜西部總督區。
南部尼爾吉里山區,諸國林立,以黃支國為中心,處於母系部落聯盟,向城邦制過渡之潘地亞王朝時代。
人種自北向南,亦是由雅利安人向達羅毗荼人,不斷更替。
薊王此戰,當盡取兩河流域,枝津縱橫,三登之地。先前,薊王曾與貴霜王相約,共分其地。今貴霜王,二路兵分。欲與百乘,爭奪西岸良港。
如此,先前盟約,自當廢棄。二國另立新盟。沮授等,竊以為。當以貴霜與身毒,傳統國界為準。北身毒並東身毒,皆歸薊王所有。
料想。貴霜王,必欣然應允。擅改盟約,薊王若真行釜底抽薪。貴霜必遭滅頂之災。
東身毒、北身毒,十國兵敗,國力空虛。幾無可抵擋,任人宰割。為控制局勢,中身毒百乘王朝,薊王當先行威服。若坐視其敗亡,貴霜再無掣肘。
故,薊王當機立斷。命陳到攜機關戰象返回多摩梨,攻滅金耳國,威服百乘。為與貴霜王重立盟約,佔據主動。
且金耳國,「周四千四、五百里」。得此國,可與瞻波、摩揭陀等國,共扼枝扈黎大江,中下流域全境。並打通東線,南下之路。與貴霜副王,領十萬大軍,自西線南下,相呼應。
一言蔽之。滅金耳國之戰,事關全局。需一戰克敵,畢其功於一役。
此時,牙門諸將,皆有將令在身。中壘將軍典韋,需拱衛薊王安危,不可輕動。拓土先鋒開山營,亦需押解俘虜,分批前往江曲港。趙雲、陳到,除機關象兵,唯麾下數千白毦可用。故,即便明知,其都北背大江,「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然卻苦無人手,掘環渠困之。
唯有對壘戰勝。
話說,一漢當五胡,白毦一當十。粗略算來。一白毦,足可當五十身毒奴兵。
滅金耳國,綽綽有餘。
多摩梨王城,亦需留守。趙雲、陳到,各領白毦千人。二路出擊。
趙雲攻國境軍營。陳到朔江而上,奇襲王都。
二人相約,金耳城中相見。
臨行時,陳到笑言:「我走水路,日夜三千里。子龍追之不及也。」
趙雲亦笑:「此行西北,不過七百餘里。三日之內,勝負難料也。」
二人互道珍重。領兵出發。
戰象日行二百至三百里。如趙雲所言,三日之內,可達敵營。
亦如陳到所言,舟心一日,千五百里。金耳國半日可達。
遙見薊國鬥艦,旌旗如林,火雲席捲。金耳水軍,望風逃竄。與大秦婆羅門國,聖河城大同小異。金耳城,亦立於近水坡丘。王宮地勢最高。河港在城郭之外。距城門一里之遙。此刻,港口民眾,正蜂擁入城。多有往來扶南大舶,倉促離港,向上游逃竄。
放其離去,不做追趕。陳到遂命鬥艦,一字排開。升霹靂發石車,齊射震敵。
薊國機關大艦,一戰揚名。身毒列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見霹靂發石車,城頭守軍,大呼小叫。港口民眾,擁塞城門,一時哭聲震天。
目睹城門慘狀,陳到遂言道:「命人傳語。民人入城,霹靂再擊。」
「喏!」樓船司馬胡玉,領命自去。陳到位居牙門將。便是樓船校尉郭祖,亦需聽命行事。更何況,此來本就奉王命,助二人奪城。
少頃,便有隨軍九譯令,攜麾下佐吏,齊聲傳語。
梵語字正腔圓。一里開外,字字入耳。
城上城下,驚疑不定。直到民眾悉數入城,霹靂果未先攻。
城內城外,不及鬆一口氣。
忽聞鼓聲隆隆。
話說,定軍山上。「一通鼓,戰飯造;二通鼓,緊戰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用在此處,便是「一通鼓,望山瞄;二通鼓,絞車搖;三通鼓,重錘高;四通鼓,石呼嘯」。
三通鼓罷。
霹靂弦驚,石砲雨落。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1s 4.023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