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柏林合約》正式簽署生效後,依據條約規定,洛林地區產出的礦藏資源不論煤炭還是鐵礦,其中一半的份額由法國獲得,有效期為10年。從表象上看,德國為此讓了一大步,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情況就發生了質的變化,德意志聯邦在此地開採的所有礦藏資源份額根本沒有即時與法國分享,而是將開採設備和人員悉數轉運到了魯爾工業園、德累斯頓和不來梅,等同於洛林地區的礦產開採權與法國無關。
德國這種我行我素、有我沒他的做法不久就把法國人徹底給惹毛了,平靜了一年多的巴黎、香檳亞丁、諾曼底等城市的大街小巷頓時又沸騰了起來。一些激進派人士唯恐天下不亂,到處遊說、鼓動,甚至故意挑起兩國之間的尖銳矛盾。本來因為洛林和薩爾兩地歸屬問題窩着火的法國人,憤怒的火苗「唰」地一下就被點燃了。
別有用心的黨派團體趁機借題發揮,從各個角度指責政府軟弱無能,並發表文告,要求國家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幾天時間,這樣的遊行示威很快遍及南方各地,各行各業紛紛響應,甚至在少數遊行隊伍中竟然有人高喊本屆政府馬上下台等口號。群情激昂的示威隊伍衝擊政府機關,佔據主要街道,不斷給政府施壓,要求國家出兵給德國以必要的懲罰。
群眾的反對聲浪反映的也許只是一個事實表象,他們或是不明真象,或是遭受蒙蔽,或是出於愛國情懷,但是,如果政府高官也同樣一齊吶喊,試想想,這種情況一旦出現,政府職能則勢必架空,國家也將不得不做出相應舉動,甚至導致不可控制的局面出現。
法國政府一面出動軍警平息騷亂,一面照會德國駐法大使歐根?馮?迪普倫,提出了嚴正抗議,並強烈譴責德國政府言而無信的可恥行為。對於法國人憤怒的指責,歐根大使並沒有當場作出解釋,但在後來舉行的記者發佈會上卻多次強調「合約」中並沒有就開採量做明確規定,既然沒有總量這個前提,也就無法衡量德國在哪種程度上失去了信譽。對於法國人的指責,歐根?馮?迪普倫大使說:「德國也感到非常地無辜。」
一連數日,洛林礦山事件不斷發酵,法國各大媒體更是妙筆生花,大造輿論。
德國駐法大使館門前每天人頭攢動,口號聲聲,一度使得德國大使館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各項職能處於癱瘓,直到巴黎軍警強行驅散,才慢慢恢復平靜。歐根一直拿不出讓人信服的理由,雖然不斷站出來滅火,但着重於強調了德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開始出面解釋,闡明本國非常需要這些能源振興經濟,改善民眾生活,而絕非法國媒體所猜測的那樣用於武器裝備等「第二業務」上面了。換言之,即便德國有這方面的作為,那也只是基礎國防,保境安民,實屬無可厚非。這種說辭無疑觸及了法國人的精神底線,一些激進份子甚至違法組團,打着「法國人的洛林」的橫幅,浩浩蕩蕩向洛林挺進,並聲稱洛林本就屬於法國。
法國高層頓時左右為難,如果強行勸阻,國內無法平息眾怒,不強行勸阻,又擔心引起外交紛爭,只得允許民眾在可控範圍內表達訴求,但在行為上不能過激。
1919年8月2日,一支由法國一戰老兵和全國各地激進團體人員組成的雜亂隊伍高舉法國國旗、高呼愛國口號、扯着巨大橫幅、浩浩蕩蕩地開赴洛林地區。
洛林德法聯合警察局對此高度重視,連日來取消輪值,取消正常休假,24小時嚴陣以待。除維持礦區治安值勤外,大部份警察在警督的帶領下前出洛林與法國交界處,排成人盾對激進組織人員進行規勸和阻攔。
此次攔阻任務不會只有德籍警察,法籍警察也要參加。秉持「柏林和談」精神、以及兩國籌建聯合警察局的宗旨,所有警察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洛林地區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兩國警察都必須先忘記自己屬於哪一國籍,且與本國政府無任何隸屬關係,並保證其在處理本地區違法犯罪時,做到公平公正、大公無私,否則只能遭到審判。據此,無論德國還是法國,任何激進團體都不得擅自闖入礦區,不得擾亂該地區的治安與特殊行政屬性,否則一律視其為暴亂。
為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聯合警察局決定由法籍警察首先擔當解勸人,所有警察保持克制,不到萬不得已,不得使用警用器械。
8月2日中午,法國激進團體隊伍開進了洛林屬地,面對組成層層人牆的警察,激進的雜牌隊伍熟視無睹,置若罔聞,並不顧一切地繼續向洛林礦區挺進。警察的規勸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很快,雙方前鋒也已經有了輕微的肢體接觸。帶隊的警督想努力控制局面,指揮法籍警察大聲勸告,但為時已晚,激進團體隊不顧生死,高呼口號,一齊沖向警察組成的人牆。霎時間,一場嚴重的肢體衝突無法避免。
警察在激進團體的衝撞下隊形大亂,個別激進人員甚至就地取材,用樹枝、石塊攻擊警察,造成了更加無法控制的局面,於是,雙方各不相讓,很快便激烈地扭打在一起……
法國激進組織在洛林地區衝擊警察的事件,很快傳到了世界各地,也傳到了埃里克總統的耳朵里,緊接着,世界各國的聯情局潛伏人員迅速展開地下活動,並對法國政府縱容民眾鬧事進行大肆渲染,很快,各國媒體的視線便一齊向洛林這塊彈丸之地聚焦。
英國是除了德國以外最不想看到法國不斷強盛的國家,在很短的時間裏,帝國政府、媒介和各黨派團體同時嗆聲,公開發文譴責法國政府行政不作為,縱容民眾牴觸「柏林合約」相關條款等等,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也連續召見法國駐英國大使,並不斷重申「柏林合約」條款不能隨意踐踏,否則就是對戰後國際新秩序赤裸裸的挑戰。與此同時,法國駐各國大使也紛紛收到外交照會,一時間,舉國上下倍感焦困,壓力重重。
美國向來以老大自居,對國際紛爭總是先看看是否有利可圖,然後才最後一個表態。對於這次洛林事件,美國除了呼予雙方保持克制外,也別無高見。其實,美國人一直樂見他國磨擦,先裝老好人,然後於中取利,雖然它明知德、法之間經過一戰消耗後都已經變成了瘦馬,但就算這兩匹瘦馬皮包骨頭,美國人似乎也想榨出幾兩油。
法國高層也未曾想到此次民間的愛國之舉會引發如此風波,可是,德國人確實在「合約」上玩弄了法國,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一殘局不收拾也萬萬不行,畢竟法國人從明面上輸了禮數。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6967s 4.615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