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玥也是經歷良多的女子,絕非那些所謂才女能比擬,立即明白了李易的意思。
不錯,李易是曾經投奔蒙古人不假,那也是形勢所迫,說到底是保護了近千萬蜀民,這點任誰也不能否認,哪怕是讓朝廷損兵折將,那叫不得已而為之。如今,以數萬大軍驅逐蒙古人,收復了四路數十軍州,可以說是震動了整個朝野,這個時候朝廷還真不好用強。
你說人家擁兵自重,沒有重兵怎能驅逐蒙古人?要說各地武官都擁有重兵,光是鄂州都統制司就有八萬大軍,你要敢給裁撤了,拿什麼抵抗蒙古人的狂瀾?
話又說回來了,朝廷真的動李易,不僅會讓各地大將心生忌憚,還會讓那些豪傑心灰意冷,忍辱負重數年的結局,竟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這比當年岳飛事影響還要大,足以讓朝廷失去天下豪傑之心。
「你願意失去所有?」她也是冰雪聰明,很快意識到可能的結局,哪怕吳藍山咬牙切齒,也不可能讓朝廷殺人。
「我本來就一無所有,談何失去?」李易風淡雲輕地笑了,再次斟滿酒昂首喝下去。
南玥黛眉緊蹙,不免被這句有着滄桑淒涼風韻的話觸動,深深看了眼李易低聲道:「難道你願束手待斃?」
「做個道門閒散道人也很不錯,呵呵。」李易抬首看了眼南玥,發出了真摯地微笑,眼角深處卻掠過些許苦澀。
城內,普濟寺外胡同里一處,月光灑下,格外陰森。
文封陰沉着臉,渾身上下透着逼人的殺氣,面對身穿玄衣的韓老三,冷冷地道:「做的很不錯,今晚還要加把火,做一場大買賣,定要徹底分散臨安府注意力,明日兄弟們各就各位各司其責。」
韓老三嘿嘿一笑,不以為然地道:「放心,幹這行,輕車熟路。」他在市井草莽間結交不少豪傑,再說這年月日子不好過,鋌而走險的人越發多了,只要有錢賺誰不去干。
「嗯,越亂越好。」文封向韓老三投去讚賞目光,稍有猶豫,又道:「有沒有希望,把監舍中的兄弟一併救出。」
那韓老三沉默五六息功夫,神色決然道:「如此,二哥出城機會將會少三成。」
文封搖了搖頭,眼角閃過痛苦之色,轉身向巷內走去,道:「我也去殺殺人。」
是夜,臨安府、臨安縣的公人,簡直是風聲鶴唳,連續三家大戶被人打劫,甚至連殺三名趕到的公人,大戶的細軟被劫掠一空,盜匪真是猖狂至極,敢在天子腳下肆意為害。
臨安府緝捕使臣判斷,這絕對是流民所為,而是有組織的大盜行徑,應調集鋪卒嚴加防範,驅逐流民出城。
趙與勤正為李易事發愁,卻又攤上這檔破事,哪有心情去深思,索性連夜寫了奏章,打算明日稟報,請趙昀許殿前司派兵,協助臨安府把城內流民遷出城外。
次日,趙昀傳旨召見吳藍山,並對南玥進行嘉獎,顯然發出了明確信號,李易之事要做定論。明眼人立即意識到,無論如何李易都過不了這關,至少要被留在臨安。
「官家此舉太過份了,好歹,李易也是忍辱負重,一舉光復蜀川。」
「說你不讀書,還真不冤枉。李易隱瞞兵馬,欺君罔上又包藏禍心,你想想,若是你手握雄兵十萬,佔據天府之國,朝廷令行不止,任誰還能讓你活下去。」
「狗屁,我只知道,當年大安慘敗,蜀川必將千里赤地,李易卻與虜人周旋,讓兩路免於屠戮。豈不聞,蜀川傳出的消息,成都府得李易力保方才免於屠城,各軍州大半保下休養生息,不少人家感恩,甚至給李易立長生牌位。」
「真乃愚不可及,正是因李易手握重兵,又得到蜀民擁戴,這才是他取死之道。」
「如此忠臣義士,難道朝廷又要出風波亭冤案,朝廷今日大張旗鼓封賜吳藍山,李易卻被看押臨安府,亦無理由,也無罪名,要真是莫須有,也見怪不怪。」
「如此,朝廷失去豪傑之心。」
「你二人都是屁話,李易虎狼之心,不除之,蜀川將不復朝廷所有。」
「你放的才是屁,虜人南侵在即,蜀川大軍若無李易,如何節制禦敵,難道為了莫須有,真要再現風波亭,再出秦家事。」
「你以為朝廷兩府諸公,都是無所事事,諸位相公哪個不是當世俊傑,豈能不知其中貓膩。李易看是大忠,實乃大奸大惡,試問十餘萬私兵在手,對朝廷僅報萬五千人,居心何在?」
「我看你才是孟浪無知豎子,聽臨安府傳出,李易宅心仁厚,以隨軍僕從雖歷經血戰,卻不曾編入軍中,李易許諾,放他們歸田。,可見並未有所欺瞞。」
「紅口白牙,還不任由他說,誰又能知他戰後,不會擴充兵馬,不會封閉道路,朝廷所做不過是未雨綢繆。再說,老弟說風波亭,我看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朝廷未將李易下獄,說明為他留下一線生機,日後留在行在,也能出入將相。」
「太不像話了,蜀川大軍乃李易一手創建,李易滯留行在,他人前去搶奪,必會引起所部將校驚疑,新任大將也不一定熟悉蜀川形勢。如此,將帥離心軍情不明,蜀川如何防禦虜人?」
「簡直一派胡言,臭不可聞。」
幾日來,李易的大起大落,實在太有戲劇性,讓很多人大摔眼鏡。民間乃至太學都紛紛傳言,各種各樣的留言滿天飛,有對李易同情的,有對李易嗤之以鼻的。
但是,不可否認朝廷做的很不地道,剛剛給人家加封官爵,便給軟禁在臨安府,連隨身衛士被用刑也傳了出去,讓御史台一些御史很義憤紛紛上書,要求朝廷拿出李易罪名。
李宗勉很為難,趙昀的意思很明白,喬行簡態度也明了了,從李易身上卻暫時找不到可被證實的罪名,總不能再來一次風波亭,讓莫須有罪名重現一次,萬一蜀川有失,他還不得被士人罵死,秦家事例在前,他不得不引以為戒。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4s 3.76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