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道?
程頤和侯子都是一愣。
這武好古什麼人啊?怎麼會那麼多道?難道他真的是大大的儒?
「子路和子正之道?」程頤看着武好古,「崇道,你說他們的道是甚底?」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的道都是以德服人,為傳播大道立下了功勳,值得我輩學習。」
「以德服人?」程頤被武好古的話逗得有點樂了。
子路就是仲由,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個會拿着寶劍以德服人的大儒。據孔子自己說,自從仲由跟隨他以後,他就沒被人惡意辱罵過——這就說明了仲由是個能以德服人的大儒。
而子正名叫公良孺,是陳國公族子弟,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和子路一樣,都是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的大儒。他帶了五輛車(應該還有他的門客在御車護衛)跟隨孔子。在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危難的時候,他都會和子路一起召集眾人,拔出寶劍去以德服人。
要是沒有子貢,孔子恐怕沒有路費去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子路和子正去以德服人,孔子很有可能會被人砍死。
「東門,你想作甚?」程頤問。
武好古正色道:「子路和子正二人保護着聖人周遊列國,將聖人的道傳播出去,用他們的德去感化那些對聖人的大道存在誤解的人們。這樣的精神,正是我輩宋儒所缺乏的。」
程頤看着武好古一本正經胡扯的樣子,心裏卻有點明白了。武好古的意思是想學子路和子正那樣,以德傳道……這以德傳道,也是一種道啊!
畢竟孔子孟子的道必須傳播才有可能實行,如果不把道傳出去,現在也沒人知道這個道理,也就談不上實行了。
「你是想要傳播道嗎?」程頤問。
武好古點了點頭,笑道:「不是下官想傳播聖人的道,而是我輩儒生應該要有將聖人之道傳於四海之外的壯志。昔日聖人周遊列國之時,華夏之人並不知道四海之外,大漠以西,尚有文明禮儀之邦,因此傳道止於中原。而今日,天竺之佛教,大秦之十字教,大食之天方教,皆不遠萬里傳道於中土。我輩儒生,為何不能將孔子、孟子之道傳於四海之外呢?」
程頤被武好古的話說得有些驚訝了!
武好古真的是大儒啊……至少是個候補大儒!《共和商約》已經有點天下為公的意思了。現在又想要傳大道於四海之外,哦,他恐怕不僅是想,而是真的要去做了。
這事兒吧,別的儒也就想想罷了。可他武好古是子貢式的儒啊,有錢啊!錢比子貢還多!而且還是大宋官家的心腹,沒準真的能說服官家往四海之外的某個蕞爾小國傳去聖人之道。
這向外傳道的事兒,只要能成了,哪怕傳一個小國,武好古大儒的地位就穩了……這事兒可比一幫儒宅在家裏面解釋《論語》強多了——解釋來解釋去的,不能實行等於零!
「傳道的事情,嗯咳……」程頤咳嗽了幾聲,斟酌了一下用詞,「自唐朝以來,儒家經典的外傳就是受限的,本朝也是一樣進行限制的。」
禁止儒家經典外傳是唐朝的國策,同時被禁止外流的還有兵法、醫學等等技術書籍。
如此做法,當然是為了防止蠻夷學習唐朝建立起集權朝廷,然後和唐朝進行對抗了。這事兒仿佛有點道理,不過在宋朝還有這樣乾的必要嗎?
燕雲十六州割讓出去的時候,儒家經典和兵法戰策都流出去了。契丹人那裏什麼沒有啊?哦,大約就是大宋官家和一些文官兵法家發明的陣圖人家是沒有的。
「唐朝開始實行的禁令,在如今已經毫無意義。」武好古說,「契丹、高麗、安南、大理、西夏早就有儒家經典傳播。而沒有儒家經典傳播的地方,都不是我們的鄰國,或者陸地並不相連,就算他們得到儒家經典,也威脅不到我大宋。
而且蠻夷之邦,在修習了我儒家的經典之後,也未必會強大起來。要不然我大宋早就平遼滅夏了不是?」
唐朝那會兒覺得儒家真理是強國之本還好說,總歸有一段時間人家挺強大的。可大宋朝為什麼還對儒家那麼有信心?難道認為各種大汗不去彎弓射大雕改學五經大義了就會更加厲害?完全沒有道理啊!
武好古頓了頓,又道:「所以下官想請伊川先生能登高一呼,呼籲朝廷放鬆儒家經典往外傳播的限制。」
武好古的想法是,兵書、醫術還有趙家皇帝發明的各種陣圖,照樣可以禁止——那種陣圖反正也沒人會去學的——但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什麼的,就不需要禁止了……不過這事兒光靠他一個人和趙佶去說是不行的,還得讓程頤這種級別的大儒一起來呼籲。呼籲的人多了,趙佶也就能就坡下驢,放鬆一點禁令了。
程頤想了想,「若是多幾個鴻儒一起來說,也許可以解禁儒學外傳。」
他一個人不敢說……好不容易才赦還開封府,可別再給發出去!
「范堯夫、蘇子由、蘇子瞻他們都是當事大儒,德高望重,如果能一同呼籲,或許可以起效。」
程頤又推薦了幾個「墊背」的。分別是范純仁、蘇轍和蘇軾,他們不僅是大儒,而且還是舊黨大將。如果他們肯說話,韓忠彥肯定得背書,剛剛撤簾的向太后也會表示贊同。至於官家那頭,武好古應該可以說服。這樣章惇、蔡京、曾布這些奸臣就沒什麼話好說了。
武好古也明白程頤的顧慮,他又是一拱手道:「伊川先生,在下還有一請。」
「說吧。」程頤道。
「在下希望拜入東坡先生門下,」武好古說,「希望伊川先生可以寫信推薦。」
蘇東坡是個「奇技淫巧」的儒,發明的東西一大堆,什麼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帽、東坡墨、東坡牙膏……還給廣州設計過「自來水」系統,還出過一部中醫著作。在北宋來說,他這樣的就算是科學家了。
所以武好古才要拜蘇東坡為師,只有拜了蘇東坡,武好古才能比較容易的開創出儒家科學派。如果他拜入程頤的洛學,那就要陷入理學的大坑了。理學的那點東西,根本就是一本正經的在胡說八道啊!
聽見武好古要拜蘇東坡為師,程頤竟然覺得有些失望,不過他還是點了點頭,「好的,老夫給子瞻寫封推薦信。
相信有了老夫的推薦,蘇子瞻無論如何都不會拒你於門外的。」
程頤的推薦信到手了!
而且武好古的傳道理想還得到了程頤的支持,看來今天的拜訪還是得到效果的。武好古在心中出了口氣,同時對宋儒的印象又好了一些。
這些宋朝的大儒也許沒有什麼用,但他們還是能講理,能論道的……如果能讓他們接觸到天方教百年翻譯運動的成果,相信一定會誕生出一個儒家科學派的。
在吸收消化了西方的科學、思想和哲學之後,文藝復興就很有可能出現在中國了。
……
「二哥兒,」武好古拜別程頤和侯仲良,同武好文一起離開城南書院去武家大宅的途中,他對弟弟說道,「看來你的岳父沒有給你挑錯老師啊!伊川先生和侯夫子都是當代大儒。」
「哪兒啊。」武好文哼哼道,「你是沒和他們討論那個理,說甚萬事皆出於理,無人慾即皆天理,還有那個存天理、滅人慾……還有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云云的。沒一句人話!」
「哈哈。」武好古也笑了起來,「理學嘛,用所謂的理氣去補大道,本就是蒙蔽婦孺的學說,騙人的東西,有甚好論的?」
「說的也是。」武好文道,「他們自己多半都不相信。」
武好古點點頭,「對了,回頭你去我的內賬房裏取上一萬緡,捐給伊川先生的書院。」
捐錢這事兒,武好古沒有和程頤、侯仲良提過,但是並不等於可以不給……真不給,就失禮了!
「知道了。」武好文也沒有替哥哥省錢的意思,順口就應了下來。
武好古又道:「你和范學士的二個兒子熟悉嗎?」
范純仁有倆兒子,長子正平字子夷,曾經當過開封縣尉,這一科也去考了個別頭試,不過沒有通過。范純仁的次子名叫范正思,字子思,是個大孝子,跟着老爹一起去了永州。
「小弟倒是和范子思有過數面之緣。」
「那就勞煩你去和范子思說說,看看能不能安排拜見了。」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可不是程頤,程頤的儒再大也是也就做過秘書省校書郎和崇政殿說書——書也說得不好,大約盡和哲宗胡扯什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屁話,結果被編管涪州了。
而范純仁是做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的,這可是次相啊!這樣的人物,可不是武好古這個吏商近幸想見就能見到的,而且范純仁還有眼疾,不能視物了。所以得要讓武好文去試探一下,若是能見,再上門去拜。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414s 3.93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