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鄭北,捕獐山。
夜裏又下了一場大雨,將山間的樹木洗得一塵不染,青翠如織,綿延而西。山間流水嘩嘩有聲,兩隻黑色的烏鴉掠過山頭,呱呱的叫着,向西飛去了。
「好兆頭。」郭嘉搖着羽扇,笑嘻嘻地說道。
孫策知道烏鴉在漢代還是吉鳥,有反哺之義。不過他不怎麼相信吉兆、凶兆這一類自我安慰的話,他更關心這場大雨帶來的麻煩。早上渡黃水時,水位上漲得不少。「夜間大雨,洧水必然上漲,水勢這麼急,蔣欽溯水上行,怕是不能及時到達燭城。」
「的確有這個可能,但燭城得失影響不了大局,只要不讓袁紹突然出現在新鄭城下即可。」郭嘉胸有成竹,伸手一指西北面的一道山坡。「將軍知道那裏是什麼所在嗎?」
孫策沉吟了片刻。「身後這道水叫黃水,莫非源頭叫黃泉或者黃淵?」
「是黃泉。將軍可知這黃泉有什麼典故?」
孫策搖搖頭,沒好氣的白了郭嘉一眼。「知道我讀書少,就別考我了,有意思嗎?」
郭嘉哈哈大笑。「孔明,伯言,你們說說。」
諸葛亮微微一笑。「祭酒是說鄭伯克段於鄢,黃泉見母的故事吧?」
「沒錯,那你再猜猜,我為什麼會說這麼一個故事?」
諸葛亮歪着頭,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郭嘉轉頭看着陸議,陸議推不過,不緊不慢地說道:「多行不義必自斃,袁紹是也。」
孫策聽到這裏才恍惚明白,一時間竟有一種說不出的時空錯亂感。他到這個時代近四年,除了午夜夢回,大多時候已經想不起前世,當自己是一個漢末人,可是聽郭嘉三人以古喻今,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哪怕外表的言行舉止再象,思維方式也和他們有區別。
他只相信實力,只相信經濟和技術,可以坦蕩的言利,但郭嘉、諸葛亮、陸議還相信人心,還相信道義,還相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們都相信可以戰勝袁紹,但他的自信來自於對世家骨子裏的貪婪和軟弱的認識,而郭嘉等人則認為袁紹不義,失了人心,所以必敗無疑。
錯也不能說錯,只是重點不同而已。
孫策笑道:「依你們的說法,袁紹沒有選擇駐軍新鄭,難道是心中有愧?」
郭嘉搖搖頭。「心中是不是有愧不好說,但他沒有選擇新鄭,卻選擇駐軍梅山,心虛卻是確鑿無疑的。」他指着眼前的山嶺,羽扇一揮,大有指點江山的豪氣。「此山乃嵩山余脈,東西延綿數十里,山後又有黃水,不利行軍。進駐新鄭,輜重補給不便,一旦將軍派人佔據此山,袁紹退路堪虞。駐紮梅山,據險而守,可進可退,自然比新鄭更安全。」
郭嘉輕笑一聲:「手握重兵,未戰先思退,袁紹底氣不足可見矣。」
諸葛亮點頭附和道:「沒錯,他就算駐軍梅山,也應該派大將佔據新鄭,前後呼應。將新鄭拱手相讓,實在是失策。」
「孔明,你有所不知。」郭嘉哈哈大笑。「除了底氣不足之外,袁紹不選擇新鄭可能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新鄭乃是鄭國故都,鄭氏姬姓,周之宗室,袁紹、將軍皆以舜帝後裔自居,兩軍決戰,他自然不會選擇姬氏故地駐軍。不過新鄭又是祝融之墟,將軍以火鳳為號,所以居之無妨。」
「這倒也是,我學問粗疏,一時未曾想到這一點。那其二呢?」
郭嘉伸手一指。「看到遠處那座山峰了嗎?」
孫策等人一起看去。郭嘉所指的就是梅山方向,距捕獐山不過二十里左右,目力可及。遠遠看去,梅山與東側的太山清晰可見,兩山相對,梅山略高,太山略低,看起來又像是君臣相對。
「君臣之位?」
「不僅如此。梅山主峰呈南北向,由東向西看就像一座翠屏,所以民間俗稱此峰為御座峰。」
孫策聽明白了,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相信郭嘉的判斷,畢竟是一個時代的人,思維方式比較接近,郭嘉對袁紹的稟性也比較了解,判斷應該不會太離譜。這也很正常,科學昌明的二十一世紀還有人信這些呢,更何況這個時代。
「慕虛名而處實禍,智者不為。」孫策擺擺手,不屑一顧。「照這麼說,他背後的嵩山更高,還是夏都,他這個舜帝後裔豈不是還沒等坐穩御座就埋下了新王朝的根基?」
郭嘉三人忍俊不禁,放聲大笑。
有信使快步走了上來,匯報剛剛收到的消息。閻行打探到消息,審配率部離開梅山大營,繞道苑陵,正趕往燭城。他的人馬不少,近三萬之眾,配備有大量的強弩。
孫策聽完,看着諸葛亮、陸議在地圖上標出位置,心頭一沉。他的擔心不幸而言中,蔣欽逆流而上,可能來不及趕到燭城。審配人馬太多,燭城的城防卻不足為憑,董襲攔不住審配的可能性很大。
「這次袁紹反應很快啊。」
「我說過,他身邊並非沒有人才,只是內鬥消耗太大。生死存亡之際,他們有可能暫時放下嫌隙,攜手對敵,我們想勝並不容易。」郭嘉思索片刻。「燭城守不住也無妨,董襲退守七虎澗,蔣欽守黃泉口,一樣能擋住審配。我們要擔心的倒是審配與荀衍聯手,斷我軍糧道。雖說袁紹未必有耐心與我軍對峙,卻難保萬全。萬一他迫於形勢,圍而不攻,我們將非常被動。」
孫策權衡了片刻,做出決定。「不急,且看他會不會圍上來再說。」他笑了笑。「我倒不擔心他的耐心,我擔心他的勇氣。正如你所說,南下不易,北歸更難。他要是真敢包圍新鄭,我們就讓他有來無回。」
郭嘉想想,提醒道:「將軍,如果潁川世家孤注一擲,支持袁紹呢?」
孫策揚眉,又輕輕落下。他明白郭嘉的意思。郭嘉還是反對他清洗支持荀衍的潁川世家,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他當然不會放過。不過,郭嘉主動提醒,而不是順勢而為,這表明他還是分得清公與私的,並沒有因為想救潁川世家就故意置他於險地。
「如果他們鐵了心要與袁紹共赴黃泉,我成全他們。」孫策意味深長地說道:「奉孝,我給過他們機會,是他們自己放棄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凡事可一不可再,否則就成了濫恩。」
郭嘉深深地看着孫策,無奈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