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佛 第二百三十七章 菩薩願

    readx;    人世間,眾人皆將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的道場。佛門四大道場,峨眉山,卻是在最西面。按照順序,悟虛與多吉應該從五台山,先到九華山,然後再向西行,去峨眉山。但因九華山,如今在朱元璋勢力範圍,從五台山由北向南,還要經過應天府地界。是以,悟虛多吉二人卻是頗有默契的,選擇了先去峨眉山參拜普賢菩薩道場。不然,經過應天府,被人看到了,或者是二人看到了什麼,難保不就此顯身停留下來。

    五台山至峨眉山,相隔數千里。悟虛與多吉,各自祭出法界,御空而行,看着腳下在各處緩緩移動的元軍、陳友諒的漢軍,還有明玉珍的夏軍,依稀有一種小時候蹲在牆角看螞蟻搬家一般的感覺。

    遂誦道,「靈鷲飛起法界明,人間碌碌螞蟻行。」多吉便和道,「山山水水皆有情,放下屠刀見美景。」

    兩人一日千里,腳下事物如走馬燈轉。其間,有山河秀麗,花開月落之世間美景,又有其樂融融,慘絕人寰之人間百態。一閃而過,卻又歷歷在目,紛至沓來,卻又如潮水退去。

    悟虛遂又誦道,「剎那間分別相,悲與歡聚還散。」多吉便又和道,「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呵呵,想不到師兄卻是多情之人。」悟虛笑道。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是元曲《西廂記》裏面的詞句。多吉此處用來,悟虛自然明白,似乎有隱隱規勸自己的意味。是以,反而,主動先說其是多情之人。

    多吉微微一笑,似乎禁不起悟虛戲說,急忙合掌低眉,一身清爽的素色僧袍,襯着微紅臉龐,猶如風中蓮,雨中花。

    二人如此這般,不自不覺便到了峨眉山下。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前者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有金五台一說。似乎在人世間,四大道場,四大菩薩,以五台山,以文殊菩薩為首。

    這卻不過是人世間一種說法罷了。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分立釋迦牟尼佛左右。三者統稱「華嚴三聖」。說到底,粗淺一點,三位其實都是佛,都是聖人,只不過於無量劫中,隨緣顯化,超度世人罷了。所謂的,文殊菩薩乃諸佛之母,普賢菩薩乃諸佛法王長子,也是一種方便比喻。世人以世間母子之分,便說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最大,最不可思議,五台山也是金台山,卻是着相了。

    實際上文殊菩薩側重於智,普賢側重於願。智與願,分立與我佛左右,不過是喻示智願融攝,不可分離罷了。信,便是願。所謂學佛,要有信有解,是也。

    怎麼理解?很好理解。

    諸位看官,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想必或多或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句「知識越多越反動」,其實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立場錯了。

    立場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立場,便是你信什麼,是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信勞動最光榮,還是信有錢便是大爺?

    這立場便是願,你是想要普度眾生,還是想要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想要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還是想要作一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大官僚?

    上面是拿諸位看官比較熟悉的「知識越多越反動」來做個類比。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侍佛祖左右,喻示着,有了大智慧,還須有正信正願;反過來,你有了正信正願,還須有大智慧。如此,方能成佛。

    就好比,你要解放全世界,但你比較弱智,比較s/b,那麼到頭來,恐怕是不成的。你若是非常聰明伶俐,但你整天就想着官帽子美人子鈔票子,那麼,到頭來聰明也是干精靈,也是假聰明小聰明,恐怕也經受不住誘惑,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誤入歧途,害人害己。

    說到此處,諸位看官,估計會想到一個令耳邊生繭的詞彙,德智體全面發展。嗯,德智全面發展,便是好比佛門中的智願融攝。而所謂的功德,也有類似的意味。

    當然,以上只是類比和比喻。佛門中的智慧,是指的大智慧,真智慧。所謂八識,凡俗中的智慧,不過是八識中意識之產物,而所謂意識,不過是六根不淨,與往昔業力的合和之物。而信,不是叫你迷信。

    這說起來,沒完沒了。不可說,不可說,就此打住。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小生如此着墨,主要還是想說明四大菩薩,不分高下,本來就不應該有分別心分別相嘛。也以此,來讚嘆普賢菩薩的十願具足圓滿。也是因此,來讚嘆大乘佛教的菩薩心、普賢願。也是以此,讚嘆發善心,起正願的無量功德。

    這,也是悟虛從空中飛下來,站在峨眉山腳下,心中的一些沉思。

    帶着這份沉思,悟虛和多吉,緩緩拾級而上。待到了普賢寺,二人面對着正殿中乘坐在白象之上,手持如意,頭戴寶冠的普賢菩薩像,恭敬行禮。多吉因為是喇嘛教修士,又莊嚴肅穆地行了一遍儀軌,方才和悟虛恭敬退出,朝着大殿後面的行願樓走去。

    到了行願樓,悟虛與多吉又各自合掌頂禮,默默發願。

    到了山頂,二人默默邁步,置身於茫茫雲海金光之中,一邊走,一邊看着山中諸寺中虔誠信眾,焚香膜拜。

    誦持普賢悟虛遂誦道,「普賢菩薩願無邊,護持眾生生善念。善念無邊祥雲升,萬丈金光在眼前。」多吉和道,「祥雲無邊金光現,原是眾生有善念。忽如一夜春風來,風起雲湧到天邊。」

    悟虛側身,看了多吉一眼。多吉無悲無喜,口誦佛號不止,徐徐朝着遠處飛去,停下來之時,卻是望着下方一處地界。

    徐徐追上去的悟虛,隨着其朝下一望,但見下方一男一女,漫步在石徑之上,偶把山花採擷,笑看雲捲雲舒,偎依着,輕聲笑語着,逶迤進了一座廟宇。這一男一女進了寺廟,來到大殿,焚香膜拜之後,親昵地攜手在寺中攜手而行,在花花草草中輕快地穿行,最後來到了一株參天樟樹下的一處偏殿。二人在偏殿門口相視一笑,隨後抬步進去,斂容禁聲,跪拜在蒲團上,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誦持的,正是《普賢行願品》。

    悟虛與普賢,在上方駐足片刻,便看到一道道願力,從下方這兩人頭上,升起,如雲如光,飄上天空,照進二人法界之中。


    悟虛眼見得,那進入自己法界的道道願力,隨即消散一空。不由恍然,如今自己法界寂滅,又無本尊,眾生的願力自己卻是難以受取。再看向多吉,那肉眼難見的願力,卻是圍着多吉法界遊走了一圈,便自在空中消散。正要開口,多吉卻訝然道,「師弟法界本尊,乃是觀世音菩薩,又受取回向普賢菩薩的願力,果真是慈航普渡。」

    「難道不可以麼?」五台山上,觀音菩薩忽然在悟虛法界顯靈,令多吉誤以為悟虛的法界本尊乃是觀音菩薩。悟虛知道有異,卻也不好說明。此刻見多吉如此說,便依着多吉之言,不解地問道。

    「可以當然是可以。」多吉沉吟道,遂將一些原委說與悟虛聽。喇嘛教法界修士,各有本尊。有信眾向諸佛諸菩薩發心起願,若其心精誠,則願力化現,法界修士可依所修持的本尊,對應着代為受取一二,受取之後,須得依緣法和戒律,遂其所願。方才,下方那一男一女,誦持《普賢行願品》,是向普賢菩薩發心起願,法界本尊乃是文殊菩薩的多吉,便避開那些願力。而悟虛若是法界本尊修持的是觀音菩薩,不是普賢菩薩,那麼一般而言,方才也應該避開那些願力。若是受取了,則應該代普賢菩薩,遂了這一男一女的心愿,然後誦持回向於普賢菩薩。

    悟虛默默聽着。在明白了願力念力,能夠壯界本尊,乃至有益於法界本身之後,理解多吉講解的喇嘛教中這條不成文的規矩,卻是不難。這就好比,河邊有人想過河,上了船來,恭恭敬敬地給了渡河錢,你不是船家,卻收了這錢財,那麼你便有責任持漿划船,送此人過河,同時還須得向真正的船家道謝;因為你頂着船家的名頭,受了好處。

    悟虛笑了笑,合掌向着下方那寺廟偏殿中的普賢菩薩佛像拜了拜,然後問多吉,「如此說來,悟虛須得下去護佑此二位施主一番。」

    多吉也笑道,「正是如此。」

    隨即,悟虛與多吉,飛了下去,隱去本來面目,裝作兩名遊客,也進了那寺廟,朝着那偏殿走去。

    站在門口,便聽得那一名女子正低聲喃喃許願,「願菩薩保佑,我二人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悟虛面露為難之色,暗中傳音與多吉,「難道我要當一輩子月老?」多吉卻是頗有經驗,笑答道,「恆順眾生,若非菩薩得證無生法忍,無法做得到。我等只能隨緣度化,略盡綿力。師弟,你且看我。」說着,右手一揚起,一對玉鐲飛到那一男一女面前,在空中泛着淡淡的乳白光華。

    那一男一女,又驚又喜。多吉有手指一點,偏殿中那普賢菩薩佛像的手指射出一道白光,打在那一對玉鐲之上。那對玉鐲,輕輕地碰在一起,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隨後分開飛起,卻又緊緊相隨,如鳳求凰,在空中盤旋片刻,便各自飛到了那一男一女手腕之上。

    悟虛看得明白,那對玉鐲經過多吉加持,有凝神靜氣,驅魔辟邪,相互吸引之效,如今分別套在這二人手上,既增壽保平安,又令二人更加心心相印。當即笑着,向着多吉一合掌。

    這時候,偏殿內,那一男一女幾乎差點喜極而泣,在蒲團上,更加虔誠的誦持普賢菩薩。

    多吉對着悟虛,回禮笑道,「有情人終成眷屬,師弟,你我且回向普賢菩薩罷。」

    悟虛隨即與多吉一道,在法界,各自雙手外縛,兩中指指端相合豎立,結普賢菩薩三味耶印,口中念誦普賢菩薩真言。

    不一會兒,悟虛,便看到一尊佛像,乘白象,頭戴金冠,手持如意,朦朦朧朧出現在法界中麼。悟虛知道,自己在普賢菩薩道場,結普賢菩薩法印,誦普賢菩薩真言,自然而然,法界有此感應,有此異相。便向着法界出現的這尊朦朧的普賢菩薩佛像,合掌行禮。

    這時候,許多人,因為聽說了普賢菩薩在此顯靈,絡繹不絕地趕了過來。從悟虛和多吉一旁,匆匆而過,走進偏殿,納頭便拜。那後來者,便跪拜在偏殿外,乃至寺廟外,口誦普賢菩薩名號。

    不一會兒,許多願力,湧進悟虛法界之中。待到悟虛感覺到不對,散開手印,停止念誦之時,自己的法界已經如蓄滿了水的池子,願力如潮,無處不在。

    這些願力,乃是所求之人內心中,最深處的願念。不管所求之人,他們嘴上,或者心中所顯露出來的是什麼,但悟虛卻透過他們的願力,將其最深處最真實的願望念想,看得清楚明白。若是稍加聯想,便如看盡人間百態,嘗盡人間冷暖,洞悉人性善惡。

    悟虛見此,心中有同情,有哀憫,有無奈,有心酸,有激憤,有讚嘆。

    有求姻緣的,有求財祿,求富壽,求相聚,求攀緣,求求不得。也有一些芝麻大,綠豆小,雞毛蒜皮,甚至是清官難斷的家務事。

    當然,還有那求三妻四妾的,求人不得好死的,求己不勞而獲的。甚至,有書生求隔壁寡婦,有老員外想喜得貴子,有父母官求奪人家產。

    這些善願惡願碎碎念,大大小小,繁多雜亂,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看得悟虛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尤其是那蒙昧的,那貪婪的,那惡毒的,那陰險的,那醜陋的,那萬惡的,令悟虛心生厭離,無名火起。正要運轉法界,加以寂滅,卻又顧忌那些孤苦的,卑微的,受難的,善良的,純真的,那可憐可嘆可敬可佩的願力。

    有人不遠千里,只求臥床多年的慈母康復;有人淚流滿面,只因被歹人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有人滿手繭巴,但求今年有個好收成,繳了地租,還有些餘糧;有人愁眉不展,只盼着夫君早日歸來,莫要死在了沙場;有人意氣風發,誓要救萬民於水火。。

    這些正願善願,悟虛怎能因為那些邪念惡願,而一股腦兒地不加以寂滅。但所有願力,全都交織在一起,難分難解難斷。何況那些正願善願,十之,悟虛也無法無力去回應,去護佑。

    最終,悟虛只得又結普賢菩薩法印,誦普賢菩薩真言。法界之中,普賢菩薩佛像又朦朧浮現,那些願力,隨即如潮水涌了過去。

    外面的願力,源源不斷地湧進悟虛法界,隨即又湧向普賢菩薩佛像。悟虛漸漸地,有些暈暈乎乎,恍恍惚惚中,似乎聽到一浪接一浪的呼喊聲,從耳邊呼嘯而過。

    「我要,我要,我要」

    「殺殺殺殺殺殺殺」

    「可憐可憐我吧。」

    。。

    忽然,耳邊傳來一聲驚雷,悟虛忽然驚醒,悵然若失地看着對面的多吉。多吉站在雲海金光之中,以雪/山/獅/子/吼,合掌誦道,「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這兩句,乃是佛經開經偈的前兩句。相傳,乃是武則天,讀《華嚴經》之時,覺經義之妙,心生歡喜而作。悟虛方才,因結普賢菩薩法印,誦普賢菩薩真言,在普賢菩薩道場,目睹眾生願力,沾染眾生因果業力,如經百千萬劫。多吉以佛門獅子吼,將悟虛震醒,又帶到高處,施展法界隔絕諸願,又見悟虛神情萎頓,意興缺缺,便將這兩句開經偈言誦出。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悟虛喃喃念道,透過腳下祥雲金光,望着下方顆顆如蔥人頭,滾滾濁浪願海,復又將此開經偈後兩句誦出,「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正所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說一下,寫佛門道場,不能不涉及一些佛法教義,小說只是戲說,諸位看官且當小說看,以免小生無意犯下大錯,平添因果)



  
相關:    道界天下  獵妖高校  網遊之九轉輪迴  我在異界有座城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大明佛第二百三十七章 菩薩願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大明佛"
360搜"大明佛"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95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