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洪他們順着這幾人所指的方向,順利找到了書院。
書院內的幾間房,大多門窗緊閉,只有院門處的一間廂房半掩着門。
王承順着門縫往裏面瞥了一眼,也不顧他自己說過的那套禮數,連個招呼也沒打,就推門進了房間。只一小會兒,王承就又轉身出來,手裏還拿着一隻號牌。
王承得意洋洋地說道:「行了!號房不在,在這裏頂事的,就只是個小道童。過會兒,我們自己去東院,找到寮房,然後住下就行了!」
馮天禮覺得奇怪,隨後也進了屋,很快領了號牌出來。馮天禮說:「小道士跟我說,讓我們明天一早兒參加齋醮儀式……我問他什麼齋醮儀式,他倒不理我了,真是豈有此理!」
等輪到蕭洪見那道童,蕭洪發現,這道童坐在桌邊,手中捧着一部經書,頭也不抬地讀着經書。
這道童見蕭洪進來,簡單問了幾句,就讓蕭洪背派輩詩。
蕭洪背道:「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
道童聽了叫道:「慢着!這個可是我們龍門派的派輩詩……你也是龍門派弟子?」
蕭洪一愣,知道解釋不清,趕忙改口道:「哦,我是從玉虛宮來,這幾句派輩詩,原是那玉虛宮的方丈讓我記住的……」
道童聽得半信半疑,便讓蕭洪把這派輩詩背完。
蕭洪繼續背道:「……智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住修正仁義,超升雲會登。大妙中黃貴,聖體全用功。虛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龍虎交,蓮開現實新。行滿丹書詔,月盈祥先生。萬古續仙號,三教都是親。」
道童聽完說道:「嗯,這派輩詩說得倒是一字不差……」
蕭洪連忙說:「玉虛宮的方丈,法號高璿,按這派輩詩來說……」
「這我知道……」那道童答道,「『高』字輩——在龍門派內,這可是輩份很高的……你是說,是高璿方丈讓你來這裏的?」
蕭洪連忙點頭。
「你在這兒等着……」那道童說完,就轉身出門去了。
不一會兒,這道童又回來,引來一位年長的道士。
這道士問了蕭洪情況,便為他寫好了號牌,並且告訴他說,這幾日永樂宮正有祭祀活動,莫說方丈、監院,就是其他高真,恐怕也難有機會見到。所以,他叮囑蕭洪要安心等待。
蕭洪住下之後,與那王承和馮天禮閒聊,這才知道,所謂的「齋醮儀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齋」,指的是「齋潔心神,清滌思慮,專致其精而求交神明」;
而所謂「醮」,目的是「祈天地神靈之享」,而且,「有酬酢曰獻,無酬酢曰醮,醮者,用酒於位,敬之以禮也」,意思就是說,敬神儀式中若是有酒,稱為「醮」,若是無酒,則稱為「獻」。
這道教的祭祀儀式,最初是齋法為主,而所謂的「醮」,只是齋儀之中的一個環節。
後來,醮法日漸興盛,有壓倒齋法之勢,於是,齋法和醮儀便逐漸混同,二者時常連用,用來泛指道教的各種祭祀儀式。
馮天禮說,這全真各派,一向重視齋醮儀式,這次永樂宮上上下下為此忙碌,想來是一次極為重要的祭祀。
後來幾人又與其他的掛單道士有了些交流,才又進一步知道,明日這次齋醮,乃是專門為了祭祀正陽、純陽二位祖師而舉行。
馮天禮奇怪道:「若這是為了神仙祖師慶賀誕辰,那倒也是正常……純陽祖師說的就是呂仙呂洞賓,呂仙生日是四月十四;而正陽祖師鍾離權,生日為四月十五……這二人生辰相近,又是師徒,常常一併提及,所以,各家宮觀,常在呂仙誕日這天,一同祭祀二位神仙……可明日並非呂仙誕日,永樂宮卻要隆重祭祀二位祖師,也不知為的什麼緣由?……」
第二天,王承早早就將蕭洪與馮天禮叫了起來。
王承說:「馮老道士昨晚說得對,這次的齋醮,是有些不太對頭……別的不說,就說所有道士都要一同參加儀式,這就有些奇怪……」
「那又怎樣?」馮天禮還沒有完全清醒。
「要我說,趁着這會兒時間還早,我們先去轉上一圈,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蕭洪與馮天禮被王承說服,便與他一同往純陽殿去。
這純陽殿,原先也稱混成殿,另外還曾有過一個名稱,叫做呂祖殿,因為那殿內的神壇上,供奉着的,是呂洞賓的神像。
純陽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前有月台,中間有甬路,與三清殿連接;殿後亦有甬路,通往重陽殿。
重陽殿,原名襲明殿,殿內供奉王重陽,因殿內也曾供奉七真,所以也稱七真殿。
這純陽、重陽二殿,都是永樂宮內最重要的祭祀宮殿。
祭祀正陽、純陽二位祖師的齋醮儀式,就設在純陽殿前面的廣場上。這時,有幾名道童,正忙着為齋醮儀式作準備。
純陽殿前的月台上,已經擺起了供桌。供桌上擺有燭台、供果、香爐、花瓶等物。供桌旁還有兩名道童,一人將研磨好的香料添在焚香用的香爐旁,另一人正在擺放貢桃。
月台下面,有道童手捧着祭祀物品,正向這邊走來。
這其中,有個黃衣道童,手中用托盤捧着磚茶;他身後跟着的道童,則捧着杯盞和茶碟。另外還有兩名道童,一人用盤,捧着兩摞綑紮好的經書,而另一人,則扛着兩柄圓扇,扇上繪着放光的山石。
這些,全都是祭祀時需要用到的物品。
蕭洪與馮天禮盯着這些道童看了一小會兒,見那旁邊院中,又來了幾組道童。
先來的一組道童,共有四人。其中兩人,抬着一隻供桌;另外兩人,則是一個手持白色淨瓶,一個手捧香爐。
後來的兩組道童,各是五人,一組手中分別持着節、扇、幡、幢;另外一組手中分別持着笙、笛、雲鑼、鼓、磬。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5s 3.92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