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穿越指南》當中,有着很多在現代人都不太清楚的民生記載。【】
而這些記載很是有意思的:
比如說秦帝國並沒有紙張,但是並不妨礙秦帝國的人對文字的記載甚至是生活情況。
秦朝還沒發明紙張,當時主要書寫材料是竹木片,寫之前先要用小刻刀削好,寫錯字也可以用它把錯字削去,正因為刻刀的重要性不亞於筆,所以文職吏員素有「刀筆吏」之稱。
如果是寫很多文字,就把這些竹簡木牘的上下兩頭打上小孔,再用「韋」穿起來,這就是書籍的最早形態。成語「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百~萬\小!說很勤奮,把竹簡翻得連「韋」都斷了好多次。
竹木所佔體積比較大,所以一卷書其實沒多少字,有人統計,《雲夢睡虎地秦簡》的一枚竹簡,通常只有30字左右。以此推斷,號稱「學富五車」的名家大師惠子,藏書的總字數也算不上驚人。
而竹簡雕刻則是一種甲骨文的記錄方式的「延續」。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簡、牘是我國古代文化文字記載於竹、木片上的書寫材料,流行於東周至魏晉時期。
在一九九六年十月,長沙走馬樓出土三國孫吳紀年簡牘十餘萬枚,其數量超過了全國各地已出土簡牘之總和,其內容涉及吳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賦稅、戶籍、司法、職官等方面,為相對貧乏的三國史料作了全面精確的補充。
這說明了蔡侯紙在當其時不算是完全普及。而很有可能是因為蔡侯紙的保存更難於竹簡,竹簡在魏晉時期依舊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字載體。
有些竹簡的最後歸宿是——當廁紙。那時沒有紙,當時人們用的是小竹片「廁籌」,於是有些不用的竹簡就肩負起這一任務。它們出土後又成為文物,天知道考古工作者面對這些兩千年前的廁紙,究竟是什麼心情。
……
而秦國高層在商鞅變法之後,對於反腐是相對較為重視的。
但是在「秦朝穿越指南」當中也說明了當時的官員在有效的監督下,事實上並不算太好過。
內容認為,穿越者多年媳婦熬成婆。不知寫了多少份公文後,你終於被提拔為一個不大不小的官。
別以為自己就此端上了鐵飯碗,在秦朝為官絕不輕鬆,朝廷奉行「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法家學說,管理官吏甚至比管理民眾還要嚴格。
秦朝規定,你選拔推薦的官員如果日後工作出了問題,不僅他本人要被處理,你也要被連坐。秦昭王時期,丞相范雎保舉自己的兩位恩人鄭安平、王稽為官,結果兩人一個降趙,一個與敵國私通,事情敗露後,范雎按律要被滅三族,最後還是秦昭王親自赦免才逃過一劫。
此外,秦朝還有一種嚴厲的撤職叫「廢」,被「廢」者不得再被提拔,仕途會就此完結。
拖延症和懶癌也是在秦朝為官的大忌,商鞅執政時就要求「無宿治」——任何今天能處理的政務都不能拖到明天,這不僅使官府有了極高的行政效率,還使徇私者根本沒有的空間。
為嚴防司法,秦朝還有「不直」、「縱囚」罪專門等待着審判者,故意輕罪重判、重罪輕判都屬「不直」,把有罪的犯人以無罪釋放則屬「縱囚」,等待你的不僅是丟官罷爵,還有流放,秦始皇時期就曾發配大批「斷獄不直」的官吏去修長城。
除去以上這些,官吏們日常還要受到內史或監御史的監督,每年正月還要接受考核「課」,評上「最」等級的為優,你可以得到提拔;評上「殿」的為劣,要接受處罰。
最後,與許多人以為的那樣不同,「虎狼之國」也絕非道德的荒原,秦朝官吏的公務員守則——《為吏之道》,就堪稱當時的「八榮八恥」: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
正是這樣的管理體制,使秦朝有着歷史上罕見的高效而廉潔的官僚體系,這也被曾來秦國進行學術交流的荀子誇獎為:「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
……
而在秦國或者是秦帝國當官員,並不需要太過擔心被無緣無故殺死。
而秦朝穿越指南當中也有這方面的描述:
皇帝的確掌握着自己所有臣民的生殺大權,只是得加個前提:當你犯罪的時候。
正常情況下,身為高官的你即便真有罪,至少也要先經過審判,這一點甚至在胡作非為的秦二世時期也沒有改變。
看看李斯丞相的不幸遭遇:當時他被趙高誣陷謀反、投入監獄,負責審訊的趙高通過無數次刑訊供才獲得了他認罪的口供,可即便如此,李斯還有一線生機——假如秦二世的智商突然變得正常,決定赦免他,他是有可能鹹魚翻身的。
這方面可參見史書中的不少例子:范雎被連坐時,秦昭王赦免過他;秦始皇還專門赦免過高漸離、趙高。
由此可見,當時皇帝應該掌握着某種死刑赦免權,史書上說秦始皇「躬c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有可能就是每天針對全國的各種死刑案件進行覆核,把好最後一道關。
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趙高甚至專門想出了糊弄胡亥的法子:他好幾次派出自己的門客冒充胡亥特使,一旦李斯說出自己的冤情,使者們都會原形畢露,給他好一頓胖揍。這種「狼來了」的故事重複多次後,李斯再也不敢有翻供的念頭,後來見到真正的特使時,再也不心存幻想,乖乖認了罪,結果被胡亥就坡下驢判了腰斬。
不光是刑事案件,在決定各種國家大事時,皇帝也不可能像野史中演繹的那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他更類似如今國家元首一樣的存在,擁有的主要是對各項事務的最終決定權、人事任免權,許多重大事由都要整個朝廷商議後才會決定,很少有他一個人就說了算的時候。
這方面例子很多:變法時,商鞅就與甘龍、杜摯等大臣進行過一次是否進行變法的大辯論;惠文王時期,張儀和司馬錯又爭論過滅蜀還是伐韓;秦始皇時期,王翦與李信爭論過滅楚的兵力;王綰、李斯等大臣們又討論過該行分封還是行郡縣;數年後,淳于越和李斯又在一次宴會上再度爭論了這個議題,並直接導致後來的「焚書」事件。
這些會議可不是侃大山、拉家常,是要真正討論國事,最後還要做出決定的。仔細看這些會議的流程,無不是大臣暢所欲言,君王最後拍板;會上也基本可以保證言論自由,即使是淳于越尖銳批評「體制」,後來也沒見秦始皇如何懲治他。
而淳于越的死也算是犯罪所導致的。因為在「焚書」事件當中,淳于越整死都不願意交出家中藏書,最終觸犯這一條新律令,導致被殺:
李斯意識到,焚書之議勢在必行,卻又擔心淳于越強諫惹禍,想方設法勸導他,可是淳于越還是觸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護下,淳于越免於死罪,革職回鄉。
在回鄉路上,他又為扶蘇代言,泣血上表,諫阻焚書,終於招來殺身之禍。
在刑場上,監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聲,闡明各自的人生觀。淳于越捨生取義,與詩書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祿位,卻遭受天下讀書人的唾罵。
而從這一點來看,淳于越並非是當官的時候被處死,而是在丟官之後「死性不改」,最終因為觸犯刑律而被處死。
……
而同樣也有兵馬俑的相關描述:(ps: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
兵馬俑真不是活人糊上泥燒成的,請不要相信《古今大戰秦俑情》,謝謝。
儘管影視劇里的秦軍常常黑袍黑甲,顯得很神氣,但考古顯示,兵馬俑原本是五彩繽紛的:紅、藍、綠、粉、紫,各種顏色都有,鮮艷得甚至有些艷俗,兵馬俑博物館還曾有彩繪秦俑的展覽。
兵馬俑的兵器有矛、戈、弩、劍等,它們都是按照全國統一的標準打造出來的,成千上萬件兵器都有着相同的式樣和尺寸,不同弩機的精細配件甚至可以任意互換。儘管鐵器已經出現,但大部分秦軍還是裝備青銅兵器。
只不過這一點有部分疑問是必然的,那就是12金人的原料就是青銅,若是秦軍的裝備依舊是青銅,這個事情怎麼算都不太對勁:
咸陽宮是一組宮殿群,宮殿大多坐落在高聳的夯土台基上,有着「四阿」、「五脊」,屋頂覆蓋有瓦當,腳下有排水管道。
咸陽宮外佇立着「冀闕」,是一對類似塔樓樣的建築,也有點像現在存留下來的牌樓。商鞅變法時,各種法令發佈後都會記錄在上面。
著名的十二金人守護在宮門兩旁,它們都是青銅鑄就,金光燦燦,個個高聳入雲,有五丈之高。他們的相貌模仿了隴西一位巨人阮翁仲,他曾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大顯神威。
兵馬俑以裝束和髮型來區分爵位。最普通的「公士」爵不穿鎧甲,只穿戰袍;第三級的「簪裊」爵往往是戰車的車長,披掛甲冑;爵位更高的將軍不僅穿甲冑,鎧甲上還會綰有各種花結。
……
而在秦朝穿越指南的結尾當中,有一個總結,那是對穿越者的穿越情況的相對結局想法:
歷史的車輪轉到公元前210年以後,你會發現無論怎樣穿越,自己都沒有好下場。
你穿越成內史一名老實巴交的黔首,全年收入都被官府掠走,自己也被徵發去修了長城;
而事實上,在項羽攻入關中之前,關中地區的民生也不算太惡劣,後半部分的描述有所偏頗。
你穿越成蘄縣一名老實巴交的黔首,這天鄉里出現一群自稱張楚軍的士兵,把全鄉洗劫得片瓦無存;
你穿越成襄城一名老實巴交的黔首,這天城外出現一群自稱楚軍的士兵,攻陷城池後把你們殺得j犬不留;
你穿越成武關一名老實巴交的黔首,這天關外出現一群自稱漢軍的士兵,攻陷關隘後把你們殺得j犬不留;
你穿越成驪山一名老實巴交的刑徒,這天跟着少府打了敗仗投降敵軍,路過一個叫新安的地方,你和其他二十萬降兵都被坑殺;
你穿越成咸陽一名老實巴交的居民,這天那些自稱楚軍、趙軍、齊軍、魏軍的士兵開進咸陽,打着「伐無道,誅暴秦」的旗號,盜掘了皇帝陵,屠殺了皇族,在城內搶錢搶糧搶女人,還把整座城市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滅,你也和絕大多數普通居民一樣葬身火海;
……
許多年過去了,再度穿越的你回到驪山,沿着盜墓者鑿出的盜d,孤身進入了皇帝陵深處,從萬千兵馬俑那一張張明晦交替的漠然面孔中辨認着昔日同袍的樣貌,在心底默默向他們致以最後的告別。
做完這些,你沿着那條已開通的秦直道一路向北。大道盡頭,你的萬千新同袍即將與匈奴展開又一場曠古大戰,屬於新王朝的紅色旗幟正在草原上高高飄揚,旗上那個斗大的「漢」字,耀人眼目,奪人心魄。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6s 3.96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