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槍跟火炮自身的差距之外,那種認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帝國與英帝國之間的火器水平的巨大差距,炮彈的相應方面的差距也有着很明確的表述:
清軍炮子主要由工部在京辦理,然後再撥給各省。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有時也改由地方就近製造。其材質除用鉛子外,主要用生鐵,用泥型鑄造,以兩個半圓坯模合鑄而成,故必留合范的線痕,且由於冶鑄技術關係,往往有較多的氣眼。
故丁拱辰於1841年對此進行了改進,他改用失蠟法澆鑄,鑄得的炮彈光圓無痕。但是,當時清軍火炮有一嚴重缺點:炮身龐大,炮口極小,炮彈較輕。炮彈一般重則3—10餘斤左右,大者也不過16、17斤,最大炮彈也有如西方的68磅炮彈和大於此的炮彈,不過比例不大。今人在鎮江湍山關江防炮台,出土有此時的四種類型的球形鐵鑄實心彈,最大約合80英磅,無疑說明了清軍當時曾使用萬斤以上的巨炮轟擊英艦。
1843年英參戰軍官賓漢出版著作《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云:虎門之戰,「舊炮台上架着12門大炮,其中4門乃是兩年以前從澳門當局買來的葡式的,可放68磅炮彈的黃銅炮。其餘的是中國式的,其中有大量的金屬成分,口徑很大。」
清軍炮彈由於太小,故在戰爭中常有「碰回」之說。此時,琦善、林則徐都曾向清廷言及英軍炮彈有重達二三十多斤的炮彈。英軍最大炮彈重達68磅,琦善到達廣州後,英軍曾經發射這種類型的炮彈,報復向插有白旗的英方船隻射擊的虎門炮台,這種炮彈被送交廣州當局官員們參觀時,他們見彈形之大,無不為之「嘿呦」。
在炮彈種類當中,雙方的炮彈種類看上去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炮彈性能方面卻有着根本性的差距:
蜂窩彈。它又叫封門子和群子,1門炮通常配封門子1個,群子12個。群子、封門子的大小要和炮膛口徑密切配合,過大則藥力被閉塞,易於引起炮身炸裂。過小則藥力泄氣,炮彈射出無力。《海國圖志》「用炮彈法」條中云:「凡炮口配彈子,以九折為率。如口徑六寸,配彈徑五寸四分。口徑二寸,配彈徑一寸八分,余可仿此。試彈之法用銅板,或紙皮規一孔周圍符之,便知圓否。又當光滑,腰間一線,宜敲平貼,先用薄棉裹之,次用木紅布包縫,周密送入炮腹。大彈入後,加群彈一包十二個,每個就炮口之徑二折。如口六寸,每彈徑一寸二分,口二寸每彈徑四分,余皆仿此。群彈已入,再用舊麻繩解散紮成圓球,與炮口緊合,再舂入炮腹,使彈有力。自高擊下,亦不碾出。」
鏈彈。1834年12月,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云:「炮子則有封門子、群子、交杯子、擔杆子之分。封門、群子用以擊船打賊,擔杆、交杯專用打桅,均宜添備各營師船。」至鴉片戰爭之際,清軍大量用之對敵。
《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英軍對虎門炮戰中的清軍鏈彈的描述:「他們的鐵鏈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炮彈一樣,這裏還發現了大量大型大炮用的石彈。」
爆炸彈。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欽差大臣裕謙奏報:「逆夷大肆猖獗,虎門被失,直逼省城……(清軍之所用空心飛彈,系因炮身較薄,膛口過大,裝藥多則虞炸裂,裝藥少則實心鐵彈不能致遠。若改用小彈,則彈子與膛口不合,施放不准。是以將鐵彈挖空,實以火藥,以配合膛口之大小受藥之重輕。我中土本有此法,現在福建省因新炮膛口過大,即用此彈,浙江軍需局亦有之,不足為奇各緣由,明白通飭沿海地方文武官兵,以破其惑而壯其膽。」
時人張集馨記載當時的廈門之戰,「文武員弁製造大小炮數十尊,安放城上。余看城外居民鋪戶,聚居鱗次,即有警而炮亦難施,排列多尊,飾觀而已。又造炸彈、鐵蒺藜等物,尤屬無用。鐵蒺藜所以限馬足,逆夷使舟而不使馬。閩省一線石道,若埋蒺藜,則必先去石,斷無如此辦法。炸彈不過一二里,亦不能及其船隻;且炸彈有炸有不炸,或擲出而終不炸,或甫然而即炸,分寸時刻最難定準。」
不過,在戰爭的全過程中,中國火炮多以球形實心鐵彈為主,故魏源在《籌海篇》中說,英人的一切概不足懼,我都有切實的辦法對付它,「然有一宜防者則曰飛炮,非謂懸桅上之號炮,而謂仰空墮彈之炸炮也。我之炮台雖堅,而彼以飛炮注攻,炸裂四出,迸射數丈,我將士往往擾亂……寶山則以飛炮而眾潰,由之觀之,夷之長技曰飛炮。」
而英軍的彈種則是主要如下:
英軍的球型實心炮彈,分普通的熟鐵彈和灼熱的實心彈兩種。熟鐵彈用蠟模鑄就,渾圓如地球。特點是射程較遠,穿透力一般。小口徑炮用的都是這種炮彈,大口徑炮也配有一定比例的實心炮彈。這些炮彈氣動性不好,出膛之後會在空中翻滾顛簸,彈道偏差很大。而且當時西方戰艦是用硬度和彈性都非常優秀的橡木製造的,厚達10厘米,在較遠的距離,圓形的炮彈不足以穿透這種橡木船身。灼熱的實心彈,始用於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這種炮彈極易燃燒,命中目標也比較精確,與過去效果沒有把握的漂浮式火攻船和火攻筏相比,確是一項很大的改進。恩格斯在成書於1858年的著作《燃燒彈》中云:「一個鑄造的金屬球被加熱後就具有縱火能力,在加熱的炮彈與火藥之間放置浸濕的氈墊,就能夠發射這樣的拋射物而不會讓它過早地引燃火藥。」
鏈彈和槓彈。恩格斯《炮兵》著作中云:「大約在1600年……還有一項重要的發明,即鏈式霰彈和普通霰彈的發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靖逆將軍弈山等奏:「查夷人所用大炮子多用空心,亦有空心者,今仿照製造,庶幾模大質輕,可期攻堅緻遠。又將空心炮子,分作兩半,煉成熟鐵,中系鐵鏈,約長尺許,用時將鐵鏈收入空心,仍舊折合,無異尋常炮子。一經轟擊出口,則兩半飛舞,形如蝴蝶,擊中夷船桅索,即行鈎掛焚燒,名為蝴蝶炮子。」
霰彈,分為普通的霰彈和改良的葡萄彈兩種。17世紀以來,歐洲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入一個鐵皮桶內製成的霰彈,裏面裝填數十顆鉛彈,鐵皮桶出膛即分解,於是數十顆鉛彈向前以扇面飛行,用於殺傷集合的人馬。
今美人杜普伊云:葡萄彈「是18世紀晚期和19世紀初期主要用以殺傷人員的炮彈。把小鐵珠用布、網狀織品或木匣子包裝在一起,用炮射擊出去,就是葡萄彈。
用這種炮彈殺傷開闊地形上行進的步兵,往往產生災難性後果,其主要缺點是射程近,對利用起伏地形之敵,殺傷效果不大。」英參戰軍官伯納德對發生在1841年1月7日的大角、沙角之戰云:「復仇神號適時趕來,從兩門基準炮傾瀉出一連串葡萄彈和霰彈,接着它成為這次最殘酷戰爭的實況的見證。」
開花彈,分內裝黑火藥的開花彈、裝有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和內裝縱火藥劑的燃燒彈。15世紀下半葉,歐洲出現了球形爆炸彈,這是一種在重炮和臼炮上使用的一種內裝黑火藥的空心鐵彈,是當時炮彈中最大的一種。內裝定時引線的榴霰彈,又分圓形和尖頭筒形兩種。圓形「榴霰彈」1784年英國皇家海軍的亨利?施雷普內爾中尉發明,又以他名字命名為「謝爾彈」。
今美人云:「把彈珠(通常小於葡萄彈的鐵珠,常用鉛而不用鐵製造安裝在炮彈內,裝上定時引信,使其在敵步兵上空飛行時爆炸。這樣就克服了上述葡萄彈的兩個缺點:炮彈在引信引爆之前已飛行相當距離,而在開闊地上的部隊無法躲避空中爆炸後飛濺下來的彈丸……但是這種以他的發明者姓氏命名的新彈藥,有它嚴重的固有缺點,如很難讓引信在準確的瞬時引爆;就是引信工作性能完好,也只有高度熟練的炮手,綜合考慮距離、方向、敵上空爆炸高度等諸元以後才能進行射擊。
所以榴霰彈儘管成效卓著,在19世紀使用尚不普遍。」中國人此亦認識,道光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道光皇帝的上諭中云:「空心炮子炸裂飛擊一條。亦恐無裨實用,緣炮子既出炮口,空中炸開,飛擊何處,並無定準。即如英夷善於飛炮,其所用炸炮亦多有不能炸擊者。」
今人有云:「在19世紀,火炮發射的圓形炸彈發展成為尖形炮彈,這就像早期的能夠爆炸的彈刃,僅有的真正發明是引信,它已變成一個前端有尖頭的木製塞子,裏面填滿火藥,用錘子敲進彈丸,在炮彈發射時由爆炸的氣浪點燃。」
今人撰的著作中,刊載有鴉片戰爭時期英軍使用過的球形開花炮彈圖片。今福建林則徐紀念館陳列有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艦炮之沒有爆炸的飛彈空殼(尖頭筒形。
內裝縱火劑的燃燒彈,歐洲15世紀發明,恩格斯云:「燃燒彈——裝滿易燃劑的炮彈,它在燃燒的時候,火焰通過三四個孔射出來,很難把它撲滅。用臼炮、榴彈炮和加農炮發射這種炮彈就像發射普通爆炸彈一樣,它們的燃燒時間為8分鐘至10分鐘。
這種藥劑或者用火熔化,在熾熱的時候注入炮彈,或者用液體潤滑脂把它做成濃密的物體,然後裝入炮彈。燃炮彈的彈孔用軟木塞或木塞堵住,裝滿了易燃劑的中心管通過這些塞子進入炮彈內部……燃燒彈主要是在進行炮擊的時候使用,有時用來轟擊艦船,雖然在後一種情況下,燃燒彈幾乎完全被熾熱的實心彈代替了,因為這種熾熱的實心彈製造比較容易,能進行比較精確的射擊,燃燒的作用也大得多。」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六日靖逆將軍奕山奏:「夷人炸炮落地,始行轟裂四擊,毒火滿地,即使牌可護身,不能前進。夷人闖至,徒手亦不能殺賊」。
1826年,英軍開始採用爆炸彈,1839年英國開始裝備改良過的桶型尖頭開花彈,圓錐型的前部穿甲性能大大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鐵甲船的誕生。但20、30年代並未普遍受到青睞,因為這種炮在遠距離射擊時其準確性遠不如實心彈炮。所以,直到30年代,英法海軍的艦炮大約只有40~60屬於爆炸彈。
戰爭之時,以上的新式燃燒彈、葡萄彈和爆炸彈,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在戰爭中,當尚未深入了解敵方炮彈的構造原理的時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他們用來的炮彈的威力。
…………………………………………分割線………………………………………………
事實上,也許在清帝國平三藩,甚至是到雅克薩之戰的時候,清帝國自身的火器水平很難算得上是與西方有着較大的差距。
這個時期很有可能是清帝國的火器水平與西方是各有千秋的。
很可惜,清帝國最終沒有在這方面繼續發展下去,而是選擇他們認為更有效率的殺敵方式。
這一點是當其時的清帝國統治者的思維根本,同樣也算得上是清帝國在軍事戰術體系的一種選擇。
只不過,也許就算是被稱為康乾盛世時期的三大清帝國明主,康熙,雍正以及乾隆都沒有想到過,有些時候過於固執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9s 3.96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