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曲 第九十八章

    後世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帝國當其時與西方強國的英國,在裝備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這一次戰敗,主要是清帝國戰術體系落後所導致的。

    這一種觀點似乎有着不少人的支持。

    而在一個方面而言,這樣的觀點確實是有一些可取之處,但是很多時候,卻相當有失偏頗。

    ……

    這種觀點主要有着以下幾個論調:

    1:在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武器殺傷效果的差距,遠比武器性能懸殊得多。清軍的失敗,並不完全是技術上的失敗。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說實話,這不是先進武器。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比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等那時剛剛發明出來,還來不及用在這種槍上。帶有膛線、射程遠、準確率高的線膛槍,就是俗稱的來復槍,造價高,也沒有成為當時歐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裝燧發滑膛槍的最大射程不超過300碼,可以對人體進行瞄準射擊的距離為100碼。1814年,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寫下一段話:「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命中的幾率是一樣的。」

    在戰場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錯。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機,通條不知道飛到哪裏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藥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後面,使出吃奶的力氣,慢慢地把彈頭挖出來。更麻煩的是,火槍是隊列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開槍後彈頭是否射出,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把槍管塞得滿滿的。

    相對的是,同時期的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但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鳥槍和抬槍,數量最多的是鳥槍,也屬於滑膛槍,是用火繩發射,天氣潮濕的時候,不大方便。

    總體來說,鳥槍射程稍小於英軍滑膛槍,抬槍射程要超過英軍滑膛槍。鳥槍的射擊速度,較之英軍的燧發滑膛槍,可能不會相差很多,大約為每分鐘2發。不過,清軍鳥槍、抬槍的命中精確度,較英軍燧發槍則低。主要原因在於,鳥槍、抬槍都是手工打造,工藝粗糙,槍膛精度不高。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軍燧發槍每分鐘發射3發,命中率90;清軍鳥槍每分鐘發射2發,命中率70。假設兩軍士兵各10名,射擊同樣距離的若干目標,在一分鐘內,英軍士兵可以發射30發子彈,擊中27個目標;清軍士兵可以發射20發子彈,擊中14個目標。燧發槍效能約為鳥槍的2倍。這樣的差距,清軍完全可以利用人數優勢來彌補。

    相比之下,雙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侵徹力不夠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徹力不夠,主要是因為中國火藥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機動性差造成的。同樣口徑的火炮,清軍火炮要重得多,缺乏靈活轉動的炮架。那些重達3至5噸的大口徑火炮,要在英軍猛烈的炮火下,一點一點地瞄準,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對英艦威脅最大的,恰恰是這些重炮。英軍對清軍火炮頗為畏懼,屢屢驚呼「猛烈」「厲害」。

    2:後世認為為什麼只有一半的清軍使用火器?

    原來,清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看家本領——弩弓,他們的弩弓在作戰效能上,可能不比當時的火槍差。一般說來,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達到五百餘米,雍正皇帝更是自詡清軍的弓箭為歷代最強。弩弓的準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一個訓練有素的弩手,可以準確命中200碼外一個人形大小的靶子。弩弓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三四發,操作十分簡便,很難想像有人會把箭裝錯。惟一的問題是,需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後,一樣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出現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兩層鐵甲,而普通火槍子彈做不到。

    不過,箭的破壞力不如槍彈,傷口比較容易處理。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藥,或者加裝炸藥。所以說,這時的弩弓威力超過火槍,甚至在當時的英隊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復傳統的長弓,拒絕使用糟糕的滑膛槍。刺刀改變戰術清軍槍炮跟英軍相差不多,弓箭還要厲害一些,怎麼輸得那麼慘呢?

    首先說說英軍裝備的一樣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

    滑膛槍是一種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戰鬥中,白刃戰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發明前,滑膛槍兵必須有長矛兵保護。刺刀發明後,一個使用裝有槍刺的滑膛槍的士兵,就是一個長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導致戰法和戰術的進步。英軍作戰時,一般排成兩列橫隊,隊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單兵機動,統一站立裝彈,立姿或跪姿齊射。橫隊周圍有由散兵組成的強有力屏障,與敵保持接觸,騷擾、殺傷敵軍,並分散敵方火力,使己方隊列不致過分暴露在敵人火力下。清軍作戰也須排成隊列,並組成各種不同陣式。

    列陣時,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輕火器,再次冷兵器。臨敵時,在遠距離上,以火炮轟擊;稍近,開放抬槍;再近,則以鳥槍擊打。三擊不中,繼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殺。結果,清軍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幾列隊伍。這種陣型,作戰效能很低。為了協調冷兵器和火器部隊的步調,清軍整個陣列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戰術機動性相當差,很難運動到能最大限度發揮火力的有利位置。靈活的英軍隊形,往往能夠成功地通過迂迴等機動動作,對清軍最薄弱處實施攻擊。


    3:英軍有以逸待勞的優勢。

    當時,清軍的總兵力大約80萬人(包括八旗、綠營兵),在鴉片戰爭中,先後投入戰場的有十萬人左右。英軍最初派出大約海陸軍七千多人,最高增至兩萬人。

    在具體的戰役中,這種兵力上的優勢卻未能顯現。英方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牢牢掌握制海權,也掌握着進攻的主動權。為了防禦英軍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從盛京(包括今遼寧全境和內蒙古赤峰、通遼等地區到廣東的七個省,幾十個海口都得設防,分到每個重鎮,駐守的部隊就在4000人至1萬人。

    如此分兵,在每處都難以集合優勢兵力,中英間的多次戰役,中方投入的部隊往往與英軍相當,甚至處於劣勢。交通不便、調兵速度的緩慢,加重了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軍攻佔寧波,道光皇帝調四川建昌、松潘兩鎮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該部風塵僕僕,歷經兩千餘公里趕至前線,英軍已在寧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勞,清軍怎麼能不輸呢?

    ………………………………………………分割線…………………………………………

    而事實上,清軍當其時的軍制問題已經表露出來: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腐朽的清王朝戰敗而告終,中國開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被英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大幕。然而,作為一個擁有八十萬軍隊的龐大封建帝國,為什麼會慘敗於一支遠渡重洋,勞師遠征並且數量先後不過兩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呢?從軍事角度來看,清軍的戰敗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在戰爭的進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對於交戰的雙方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戰鬥中雙方兵力的強弱,是決定戰鬥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政府總兵力約為八十萬,即以當時發生戰事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而言,四省原駐軍加上增援的外省軍隊,共約二十五萬八千人。英國方面,英國遠征軍從戰爭爆發到結束,先後投入作戰的不過近兩萬人。然而,在每次戰役中,清軍投入的實際兵力都只是其總兵力的極少一部分,相反英軍卻在每次戰役時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它所能用於作戰的最大兵力,從而使之在戰役進行中不僅兵力不處劣勢,反而佔到上風。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狀況,和清政府當時的軍事體制不無關係。

    清朝的軍事體制,是在進一步完善原有的八旗制度和發展明朝的鎮戌制而建立綠營兵制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創滿洲八旗,八旗是滿洲社會特有的制度,以兵民結合,軍政結合,耕戰結合為特點。而綠營則是根據清初八旗兵力不足,和以漢治漢的需要,仿明朝邊防鎮戌制度,將明降軍和新募漢兵改編而成的各省地方軍。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八旗和綠營是國家的正規軍隊,八旗是中央軍,平時以十餘萬駐守京師,稱京營八旗,而以十餘萬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稱駐防八旗。綠營是各省的地方正規軍,全國共有六十萬左右。當發生較大規模戰爭時,八旗,尤其是駐防八旗就作為全國範圍內的戰略機動部隊投入戰鬥,綠營則作為地方主力部隊使用。

    然而,清軍雖有八十萬之眾,但除了京營八旗比較集中外,其他的都是分散設防於全國各地。並且八旗綠營雖為國家軍隊,但除了出征作戰的職能外,平日擔負的各種勤務差役十分繁重。

    京營八旗和巡捕五營共十餘萬人,但相當大部分用以執行宮廷,陵寢,衙門的日常勤務,巡捕五營及一部分京營則是巡防地面,看守各城門,堆撥,維持京師治安。這些部隊難以抽調,鴉片戰爭中也沒有動用。

    各將軍,都統,副都統統轄的駐防八旗相對集中,但一處也不過數千,並且也擔負着日常官府勤務,還有守土之責。而且就八旗而言,隨着時間的推移,也不再復國初的勇猛。由於八旗官兵享受特殊待遇,平日裏安於享樂,戰鬥力下降嚴重。鴉片戰爭中,此類兵丁也調出不多。

    各省督撫直接轄有督標,撫標,但人數不多,這些部隊雖無明確守土之責,但所擔負的各種官府勤務是非常繁重的。提督為一省軍事首領,所轄提標雖較督標,撫標為多,但其中相當部分有守土之責。

    清軍的主要兵力是由鎮而協而營,最後以營為基礎分駐各地,除了在一些較大城市駐有兩三營或更多一些外,各地通常只有一營或不足一營。他們專駐一地而專防一處,守土之責十分明確。第一次定海之戰時,定海鎮總兵竟以其部「專管巡防洋面,無守城之責」為理由,「不肯退保城池,以致縣城失陷」。

    分駐各地的清軍,不是整營整營地駐處在一起,而是分成更小的單位散在城,汛,哨,卡。多則數百人,少則數人。最為分散者,有如湖南省某鎮,「額設兵丁四千一百零七人,分佈汛塘六十七處,駐守碉卡關門哨台七百六十有九」。

    這些,都是清代軍制的重要特點。清軍佈防駐守如此分散,擔負勤務差役如此繁多,當然自有其原委,清朝長時期是沒有警察的,警察事物由軍隊承擔,看守倉獄,各處值班派差,解送錢糧罪犯,維持地方治安成了清軍平日的主要任務。除此之外,就是「彈壓地方」。鎮壓遍於全國的時起時落的人民反抗鬥爭。清軍承擔的這些任務,加上當時的交通條件造成的運兵困難,客觀上要求他分散駐守。從另一方面來看,強兵悍卒始終是封建統治者的心頭大患,分散佈防更有利於維護其統治。

    清代的軍制明白地說明了清軍利於分散「治民」,難以集中御外。封建統治者在制定軍制時,着意於「防民防賊」,並未留有大批的機動部隊隨時應付大規模的對外征戰。而它佈防的分散和承擔的任務決定了:

    (一清軍不可能全數用於征戰。

    (二清政府調不出一支完整的部隊,酌量抽調是調集兵力的唯一辦法。

    在鴉片戰爭中,調派的援軍遍及全國,除新疆,蒙古外,各地都派出了部隊,從大的方面看,四省及天津,安徽等地所得援兵是從各省各將軍都統屬下數百上千地合成一軍。從小的方面看,一地援軍也是從各標各營.汛.卡.哨數百數十甚至數人拼湊而成,沒有整個建制單位全部調出。這樣抽調的結果,不單是數量上難以獲得保證,各地匯聚而來的雜牌軍,其戰鬥力也讓人深感懷疑。封建國家的階級利益決定它們的軍隊主要是用於「治民」而不在於「抵外」,落後的軍制也使清軍被束縛在各地,難以調動集中。但是英軍不同,它總兵力上的劣勢反而使它可以隨時集中所有可以用於作戰的兵力,從而在戰場的局部反而佔據兵力的優勢,這樣一來,清軍在各個戰場上的失敗也不難理解。(未完待續。)



  
相關:    鋼鐵蒸汽與火焰  戰神狂飆  最強升級系統  網遊之九轉輪迴  真實的克蘇魯跑團遊戲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定秦曲第九十八章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定秦曲"
360搜"定秦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3.966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