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後威震歐陸的精銳部隊之一,土耳其新軍的成名戰爭雖然是1453年的拜占庭陷落戰,但是更早的,在成立不久之後,土耳其新軍就投入到奧斯曼土耳其對外擴張的戰爭當中。
土耳其新軍第一次為西方人知道是在1396年,這一年雷神巴塞耶特在尼科堡擊敗了匈牙利波艮底聯軍,這時的土耳其新軍規模還很小,只有2400人,投入此次戰鬥的數量據說有1000人,和當事雙方都超過5萬的參戰軍隊相比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充其量充當了蘇丹的衛隊。
土耳其新軍被稱之為土耳其近衛軍,主要就是因為這一戰的淵源。
雖然在這一戰當中,土耳其新軍發揮出來的作用不算太大,但是此後巴塞耶特把禁衛軍擴大到6000人,這些軍人在他的注視下於1402年全部戰死在安卡拉戰役當中。這一戰可以說是土耳其新軍第一次全軍覆沒之戰。
當然巴塞耶特一世也逃不掉,帖木爾那可都是騎兵。
……
16世紀末,穆拉德三世開始准許雜耍人員加入耶尼切里兵團。兵團紀律逐漸鬆弛。他們是不許結婚的,但到了蘇里曼大帝時期,有所放寬。17世紀末最終禁止徵募基督徒。
到了塞利姆二世時代,幾乎成為定製,職位傳子,紀律敗壞。到了穆拉德三世時代,為了慶祝王子的割禮,人人皆可參軍,完全喪失戰鬥力。
結果,兵團人數不斷增加,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而戰鬥力卻逐漸喪失。耶尼切里蛻變為宮廷陰謀的工具,其營房則成為宮廷騷動和叛亂的策源地。1622年耶尼切里殺死蘇丹奧斯曼二世,擁立患有瘋病的穆斯塔法一世;1807年又勾結宮中的保守分子,推翻實施新政改革的蘇丹謝利姆三世。耶尼切里實際上已成為國家進步的嚴重障礙。
1826年蘇丹馬赫穆德二世決定建立歐式新軍,耶尼切里兵團於同年6月掀起叛亂。蘇丹在宰相、伊斯蘭教教長等官員和伊斯坦布爾市民的支持下,將耶尼切里徹底屠殺乾淨,然後放火燒光他們的軍事訓練設施和培訓機構!數萬耶尼切里的屍首在烈火中熊熊燃燒了3天3夜,腥臭數千里外!
曾經威震歐陸的土耳其新軍最終在熊熊烈火當中,成為了歷史塵埃。
………………………………………………分割線…………………………………………
除了土耳其新軍之外,作為遊牧民族突厥人傳承的土耳其人,其騎兵部隊也算得上是當其時的精銳。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開始的騎兵精銳被稱之為西帕希。
西帕希,或稱為斯巴克,其名來自于波斯語的「sepah「,意為「軍隊「。
西帕希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事封建地主騎兵(也就是依賴地產維護,而不支薪的部隊),其地位就相當於歐洲的騎士,不過與歐洲騎士有所不同的是他們的土地不可世襲。
他們與後起的耶尼塞里、共同構成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常備主力軍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兩大軍事支柱。由於奧斯曼土耳其人早期為遊牧民族,因此早自塞爾柱土耳其時代,奧斯曼人便已經採取西帕希這種采邑騎兵的軍事編組與制度。
當時,奧斯曼人將所轄的國土畫分為眾多的采邑,並將這些采邑分封給予王公大臣與有功兵士。「迪立克「又可根據采邑收入的多寡,分為三個不同的階級。
這些擁有「迪立克「的人,都有義務必須提供蘇丹全副武裝的騎兵,以為獲得采邑的代價。隨着奧斯曼人勢力的擴張,「迪立克「制度也被推廣到其新征服的領地上,而西帕希的人數也就越來越多,逐漸構成奧斯曼人的軍事主力。當奧斯曼王公「閃電「巴耶塞特一世橫掃小亞細亞各突厥公國時,便是依賴着這批軍隊。
西帕希在早期是以輕裝騎兵居多,但隨着時代的演進,到了15世紀時,西帕希也出現大批裝備重裝鎧甲的重裝騎兵,但這時的西帕希已逐漸沒落了。隨着耶尼塞里在奧斯曼帝國所佔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與采邑制度的敗壞,西帕希的地位就大不如前了。
特別是當支薪的耶尼塞里大肆擴編之後,在采邑制度崩壞的影響下,西帕希也越來越不可能被維持下去,於是到16世紀,西帕希便已經喪失原有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地位,而為耶尼塞里所取代了。
至17世紀時,西帕希則由封建騎兵已成為耶尼塞里的一部份了(仍為騎兵單位)。雖然,西帕希後被併入耶尼塞里,然而西帕希與耶尼塞里的結局卻大不相同。當耶尼塞里被血腥地清理後,附屬於耶尼塞里的西帕希卻直接被改編為土耳其新式軍隊的騎兵部隊,直到帝國崩潰為止。
在西帕希騎兵逐漸衰落的時候,第二支成名的重裝騎兵部隊出現。
卡普庫魯騎兵與西帕希不同,他們是蘇丹親自率領的重裝鐵甲騎兵部隊,只對蘇丹負責,其薪水也由中央發放,而西帕希騎兵則是領主騎兵,他們的薪水中央政府是不負責的,而是許以土地作為作戰的報酬。
卡普庫魯由六個分隊組成,所以又被稱為「阿魯博魯克哈爾基,即六團之人的意思,其中,一,二分隊被稱為「烏魯菲西揚」,三分隊和四分隊被稱為「古里巴」,五分隊被稱為「西拉赫塔爾」,六分隊被稱為「西帕希歐古蘭」。
六個分隊的職責是不相同的,其中前四分隊負責衝擊敵人陣列的不同地方,而五、六分隊,則列於蘇丹的身側,一般不會衝鋒,是以靜止的狀態牽制敵方的運動。卡普庫魯騎兵的總指揮和耶尼塞里的總指揮名字一樣,被稱為「阿加」,而六個支隊的指揮官都被稱為「克特胡達耶里」。
卡普庫魯騎兵由於屬於蘇丹直屬,只對蘇丹負責,所以地位崇高,大部分士兵都希望成為其中的一員,不過這並不容易,首先必須是穆斯林,其次是必須精通各種武器,因為選拔嚴格,所以在蘇萊曼一世時期,整個卡普庫魯軍團才6000人,他們的成員主要是中東地區的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也有庫爾德人。
他們是奧斯曼軍隊的精銳騎兵,除了騎在馬上以外,和耶尼塞里的職責相同,他們在奧斯曼軍隊中的數量也多於其它騎兵。在幾個世紀以來,土耳其重騎兵一直是令對手聞風喪膽的兵種,也可以說是15,16世紀最強大的騎兵。
土耳其戰士所使用的刀劍主要有四種:基里克馬刀刀身不長,刃很寬,與伊朗的軍刀相比,沒有多少裝飾的雕刻紋路;帕爾尤斯是一種寬刃劍,也較為樸素;辛塞爾是伊朗風格的軍刀,刀身較細;最後是常見的雅塔干短劍。雅塔干是非常具有突厥特色的武器,它的劍身呈很奇特的反弧形,單邊開刃,沒有護手。
14世紀早期歐洲旅行者們注意到,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人只有一件簡陋的皮甲護身,只有詩人的作品中的部落英雄才能擁有一套閃閃發亮,足以自豪的金屬胸甲、頭盔、手套和脛甲,甚至,他們的戰馬也要披上鎧甲。當然,在詩歌中,這些護具的種類和名稱也和武器一樣,五花八門,諸如胸甲布德魯克,鎖子甲塞博(ceber),鱗片胸甲塞夫森,圓盾卡爾卡恩,鱗片甲蘇卡,頭盔伊西克和圖古爾卡,前臂甲柯魯克,鱗片長胸甲皮拉亨-阿赫寧,環甲切赫和鎖鏈盔切赫-庫拉。
成熟於15世紀穆斯林頭巾盔是最常見的一種土耳其頭盔,圓形的尖頂盔下連綴着一圈環甲遮蓋住整個面部和頸部,只露出眼睛,就像穆斯林婦女遮面用的紗巾。頸部通常是弓箭手們射擊的最主要和最致命的目標,而頭巾盔恰好為此提供了有效的防護
。另一種值得一提的土耳其頭盔是奇恰克,它相對較小,在奧斯曼帝國中後期的騎兵部隊中普遍裝備,從外形看,它顯然學習了16世紀德國半圓護鼻頭盔和17世紀英國的龍蝦尾頭盔的設計思路。切赫-庫拉是極簡化的一種頭盔,它除了保護頭頂的碗狀鐵板,它全部由鐵環編織而成。
不同於埃及馬穆魯克人和波斯薩法維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偏愛鐵環和板甲混合的鎧甲,這種偏好或許是長期使用混合皮革與鐵片甲養成的習慣。另外,步兵和騎兵所使用的混合鎧甲區別很大,針對不同部位重點防護。16世紀步兵甲已經基本被廢棄,只有一種叫做卡扎甘德的步兵用覆布環甲一直存在到17世紀,它雖然外形不起眼,但重量很輕,穿着也較為舒適。
科拉津是16世紀的西帕希騎兵甲,細密的鐵環將身體各部位的防護鐵板連綴起來,組成一副完整的全身甲,具有典型的土耳其風格,它的名稱表明它起源於歐洲。除了科拉津,環甲切赫,前臂甲柯魯克和圓盾卡爾卡恩也是奧斯曼騎兵的標準裝備,直到17世紀依然在使用。
……
而有意思的是,作為伊斯蘭教的國家,奧斯曼土耳其有着幾個基督教教義為主導的附庸國。
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是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三個基督教附庸國。除了當地封建王公的軍隊,瓦拉幾亞的弗拉齊遊牧民也是巴爾幹附庸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雖然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但同樣承擔附庸義務,提供步兵和騎兵。
東摩爾達維亞的延伸部與克里米亞汗國接壤。300多年以來,克里米亞的韃靼人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忠實盟友和附庸,無護甲的韃靼輕騎射手十分勝任襲擾敵人和開路先鋒的任務。
克里米亞汗國相當貧窮,因此對戰爭、掠奪和戰利品充滿渴望,如有需要,韃靼部落中的男性成員無不蜂擁而至,即使很多人連馬匹都無力購置。韃靼的職業軍人被稱為歐古蘭,他們數量不多,擔任米爾扎貴族軍事統帥的近衛軍。
除此以外,克里米亞汗還擁有20小隊的騎馬步兵,他們都裝備火槍,從王家直屬領地的村莊中招募而來。韃靼人的弓箭頗具威力,在18世紀以前,其射程和命中率甚至在火槍之上,殺傷力也不遜色,尤其對密集的步兵隊型,韃靼射手的游擊戰術和箭矢威脅甚大。
在開闊的俄羅斯大草原上,韃靼人逐水草而聚,並時常襲擾掠奪他們的鄰居哥薩克人,搶劫他們的女人和孩子賣作奴隸。哥薩克人偶爾也為蘇丹打仗,與使用輕型的兩輪馬車遷徙的韃靼人不同,他們的馬車有四個輪子,又大又重,可以首尾相連結成大車陣,置火繩槍和輕型火炮加以保護。在水上,哥薩克人的技藝也毫不遜色,烏克蘭的河流就是哥薩克獨木舟的天下。
安納托利亞高原東部的庫爾德人是最接近帝國心臟的自治附庸。他們原先與波斯的薩法維王朝結盟,共同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但在卡爾迪蘭之戰(1514)謝利姆一世率軍大敗易斯馬儀後,庫爾德部落長老們轉而投靠了奧斯曼帝國。
此後,帝國在此設立了專門的胡庫梅特桑賈克,由世襲的貝伊負責管理,並調耶尼色里軍團駐紮在中心城鎮中。庫爾德人驍勇彪悍,他們平時遊牧,在蘇丹召集時將隨耶尼色里一同出征並承擔重要任務。例如在1596年的一次出征中,迪亞爾巴基爾(位於今土耳其東部,庫爾德區首府)的庫爾德騎兵曾為奧斯曼大軍殿後。
其他中東地區的附庸自治政權還有黎巴嫩的瑪洛尼派基督徒和德魯茲派穆斯林,而馬穆魯克埃及和伊拉克、阿拉伯灣沿海和厄立特里亞則處在半自治狀態,在這些地方的中心城鎮,都駐有耶尼色里軍營,標誌着奧斯曼政府的主權。
除了兵役,這些附庸地區的自然資源對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具有極端重要的作用,例如摩爾達維亞、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供應木材、火槍、戰馬、錫和繩索;庫爾德斯坦、伊拉克和黎巴嫩則提供了瀝青、硫磺和硝酸鹽。
e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3.967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