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哈丁之戰假如說是多兵種混合作戰,配合適當的戰術而戰勝包括聖約翰騎士團以及聖殿騎士團在內的重騎兵為主的軍隊。
但是假如說哈丁之戰符合十字軍東征以及對抗異教徒等等的相應概念而爆發的戰爭,那麼條頓騎士團慘敗,並且作為由盛轉衰的標誌——格林瓦爾德會戰,則是跟伊斯蘭教跟天主教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而是更多的是對控制區域的爭奪而爆發的大戰。
……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規模相對而言最大,而且影響更廣泛的騎士團。
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組成,着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黑色寶劍和十字。
13世紀初,在總團長赫爾曼?馮?薩爾扎領導下,該團將活動中心自中東轉移到東歐。
1226年,應波蘭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之召,條頓騎士團前往波蘭,攻擊波蘭的宿敵普魯士人。康拉德同條頓騎士團立約:騎士團負責進攻普魯士,康拉德簽應把托倫和赫翁諾之間一塊領地劃給騎士團作為報酬。
康拉德的這種引狼入室、目光短淺的政策,給日後的波蘭造成了很大的禍患。1237年,條頓騎士團與駐在波羅的海東岸的聖劍騎士團合併之後,勢力猛增,成為東歐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此後的50年間,條頓騎士團又牢牢地控制了普魯士,這樣便形成了從東西兩方鉗制波蘭領土,直接威脅波蘭國家安全的態勢。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是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他已不滿足於對波蘭的滲透,同時還將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區域。
1346年,條頓騎士團又從丹麥人手裏奪得了愛沙尼亞。除此之外,條頓騎士團在南部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都有自己的屬地,最大的屬地則在德國。條頓騎士團在歐洲東北的屬地堵塞了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於是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聯合起來,同他們的共同敵人--條頓騎士團進行鬥爭。
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聯軍,向佔據波蘭領土的條頓騎士團進軍。7月15日,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格林瓦爾德會戰。
會戰的一方是由波蘭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亞蓋洛率領的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願部隊,共3.2萬人,以步兵為主;另一方是得到德國、匈牙利支持的條頓騎士團,共投入2.7萬人,以身穿甲胃的重裝騎兵為主。會戰結果,騎士團的大部分軍隊被殲滅,總團長雲金根以下所有指揮官全部戰死。聯軍取得了戰役的全勝。
此後,條頓騎士團轉向衰落。
1454年,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戰端再起。1462年,在決定性的帕克會戰中,條頓騎士團再次失敗,總團長也被俘。1466年,騎士團第三次敗于波蘭,被迫與波蘭簽訂了托倫和約,東普魯士雖然仍在騎士團的統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屬于波蘭王國。
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它的成員中已經有一半是波蘭人。1525年,騎士團總團長阿爾布列赫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的普魯士公國,騎士團遂失去其原有的顯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1809年才宣告解散。後來曾於1834年一度恢復,但此後的條頓騎士團與原來意義上的強大的條頓騎士團國家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
在格林瓦爾德會戰之前,也就是1410年7月3日,波立俄聯軍在波蘭國王弗瓦迪斯瓦夫二世亞蓋洛率領下,從切爾溫斯克地域向馬林堡進發,途經格林瓦爾德地域時與條頓騎士團團長烏爾里希?馮?雲金根率領的騎士團主力遭遇。
條頓騎士團(2.7萬人)由德法等國騎士和僱傭兵(瑞士人、英國人等)部隊組成,總兵力為51個旗。
聯軍(3.2萬人)由波蘭、立陶宛、俄羅斯(其中包括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瓦拉幾亞、捷克—摩拉維亞、匈牙利和韃靼部隊組成,合編為91個梭鏢騎士隊。
……
梭鏢和長矛是古希臘甲兵的制式武器。這種甲兵配備有重型兵器和盔甲,是古希臘戰鬥隊形——方陣的基本成員。
希臘梭鏢的普通長度為六至九英尺,但由於是手工製作,所以實際上是形狀各異、長短不一的。
在古代,荷馬勇士每人都攜帶兩支標槍。作戰時先向敵人投擲標槍,然後再用劍進行白刃戰。
跟標槍相配合的衝刺式兵器是沉重的長矛或梭鏢。在古羅馬的瑪爾斯神殿和希臘的各種聖堂中,梭鏢是人們崇拜的聖物。而在許多古代社會中,梭鏢不僅是作戰勇猛的標記,而且也是君權的神聖象徵。
古代戰爭中的方陣是由步兵、梭鏢兵組成的密集部隊,是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蘇梅里亞的一種作戰隊形。
公元前700年左右,亞述國王提格拉?帕拉薩三世廢棄了當時的民兵組織,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支常備正規軍。
亞述軍隊的主力由大量的梭鏢兵組成。他們行動緩慢而且相當笨重,但是,與當時別國的同類步兵相比,技術尚算較好,機動性也比較強。在亞述人的典型作戰方案中,高潮階段便是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敵人發起突擊。
亞述軍隊的弓箭兵比敵人組織得更加嚴密,弓的威力更大,並能以極高的命中率發射鐵頭箭。他們的射擊常常使敵人隊伍亂作一團,從而,為戰車和騎兵的密切協同,進行衝鋒創造了條件。亞述軍的主要進攻力量是馬匹牽引的雙輪戰車隊。
它的任務是在敵人的步兵隊伍中衝殺出一條前進的道路。跟當時別國軍隊一樣,亞述人利用戰車強大而兇猛的作戰威力組成浩浩蕩蕩的戰車隊,與弓箭兵、梭鏢兵和騎兵緊密配合進行作戰。
在希臘,也許從公元前七世紀起就開始採用方陣進行作戰了。在古代戰爭中,當兩軍對陣時,會安排大量的梭鏢手集中在一起,前面是密集的輕裝弓箭兵和投石兵,再前面和側翼是騎在馬上或乘坐戰車的貴族隊伍。
兩軍互相接近時,弓箭兵和投石兵連續不斷地向敵陣進行騷擾性投射,一直到戰車或騎兵向敵人發起衝鋒。接着,輕裝部隊就穿過重步兵之間的空隙移向陣營的側翼和後背。
公元前594年,梭倫改革時期,多立斯人的後裔斯巴達人建立了嚴正的步兵戰鬥隊形——多立斯方陣。早期的多立斯方陣是有縱深的橫隊:前列是貴族甲士組成的重裝步兵,後列是他們的僕役組成的輕裝步兵。作戰時,後列輕裝步兵用石塊、梭鏢進行攻擊,接敵後,重裝步兵以長矛攻擊,短劍格鬥,輕裝步兵則進行協助,肅清殘敵。
在15世紀上半期,波蘭建立了一支比較不錯的步兵隊伍,這些士兵一部分由贊斯的扈從組成,另一部分由城市的僱傭兵組成。
這些人主要來自波蘭西部邊境的波蘭城市,主要是波希米亞人和摩拉維亞人,也有一些是德國人,他們的戰鬥力要比由農民組成的步兵更強。其中每個斯贊斯都要提供2-3名步兵,這些步兵的裝備極為簡單,很少甚至根本沒有任何鎧甲,通常的武器是十字弓、弓、梭鏢和棍棒。
而梭鏢騎士就是能夠在馬上使用梭鏢作戰的騎兵。這一種騎士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利用慣性的作用,將梭鏢在馬背上投擲到敵人的陣型當中。
而因為梭鏢的重量較大,而且一個梭鏢騎士能夠攜帶的梭鏢數量也不算太少,在某個意義上,梭鏢騎士在短中距離(50米)左右能夠發揮出來的戰鬥力,甚至是比弓騎兵要可觀。
……
7月14日,當聯軍行進到坦能堡附近的森林時與騎士團部隊遭遇,雙方隨即展開戰鬥隊形。
戰鬥在坦能堡、格林瓦爾德和路德維希斯多夫之間的平原展開,地形開闊而複雜,不遠處是盧本湖,湖畔是茂密的森林。
條頓騎士團在坦能堡和路德維希斯多夫之間2.5公里的正面三線配置,左翼為瓦倫羅德指揮的15個營,右翼是利希德斯泰因指揮的20個營,步兵和炮兵構成第一線,之後是兩線重裝騎兵,總團長雲金根指揮預備隊16個營坐鎮後方直接指揮戰鬥。騎士團左邊是坦能堡,右邊是格林瓦爾德,身後是沼澤地帶。
聯軍兩線配置,右翼由立陶宛大公維托夫特指揮,韃靼輕騎兵保護其側翼;左翼由王家元帥茲比格涅夫指揮,在波軍和立陶宛軍的結合部是白俄羅斯的3個營和捷克志願兵組成的2個營。聯軍的預備隊分作兩部分,一部分在左後方,另一部分在中後方。此外聯軍在身後的密林中埋伏了幾個營的步兵,亞蓋洛和他的近衛軍包括一個立陶宛小分隊在這些埋伏單位附近駐紮,直接指揮戰鬥。
戰鬥在7月15日上午9點開始,立陶宛的輕騎兵首先發動衝鋒,騎士團大炮轟擊,但是由於凌晨大雨使火藥受潮,沒有給聯軍造成重大傷亡,反而騎士團的炮兵和第一線的步兵輕易被聯軍擊潰。瓦倫羅德的反擊雖然擊退了立陶宛的進攻,但對自己步兵的踐踏超過了對敵人的打擊。騎士團的右翼和波蘭軍隊也投入了戰鬥。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韃靼騎兵開始有計劃的向沼澤和森林地帶撤退,他們引誘騎士團部隊遠離戰場,至少有一個營,甚至更多的兵力中了他們的圈套。在主要戰場,雙方呈膠着狀態,戰鬥變成了雙方的猛擊比賽,但雙方的預備部隊都還沒有動用。
瓦倫羅德命令第二線部隊加入戰鬥,迫使立陶宛部隊逐漸後退,但是在聯軍結合部的3個白俄羅斯營和捷克的志願兵表現的異常英勇頑強,雖然他們的一個營完全被消滅,但聯軍右翼的陣線被保住了,只是陣線的位置和開始時放生了90度的變動。
騎士團無組織的追擊後退的立陶宛軍,他們進入了沼澤和森林地帶,而立陶宛大公維托夫特己經作了重新部署,嚴陣以待了。左翼的聯軍還在和騎士團激烈的戰鬥,逐漸地,騎士團好象佔得了上風。亞蓋洛命令預備隊出擊,一部分加強左翼,逐漸通過騎士團右翼向其後方遷回,另一部分加強右翼和中路,漫漫向騎士團的中部楔入。
騎士團的追擊部隊遭到了伏擊,他們被趕入沼澤消滅,維托夫特重新集結的部隊開始向騎士團左後方包抄。雲金根相信自己的兩線重裝騎兵能解決戰鬥,他的16個營的預備隊始終沒有出動,當他決定準備投入他的預備隊時,他發現自己已經被分割包圍了。接下來便是聯軍殘酷的屠殺了。
這時,波蘭各梭鏢騎士隊向十字軍右翼發起了猛烈衝擊,突破了利希滕施泰因軍隊的正面。波軍的順利衝擊,俄國軍人的勇敢,以及他們在對瓦倫羅德騎士作戰中的智謀,幫助立陶宛梭鏢騎土隊阻止了敵人的追擊,爾後轉入進攻。
俄羅斯、立陶宛各梭鏢騎士隊同心協力擊潰了瓦倫羅德騎土軍。左翼的波蘭、俄羅斯、捷克軍隊以及前來增援的立陶宛、俄羅斯各梭鏢騎士隊合圍了利希滕施泰因騎士軍,並予以殲滅。騎土團團長雲金根命令預備隊進入戰鬥,但亞蓋洛卻派出第三線軍隊與之迎戰,全殲條頓騎士團最後幾旗。騎土團團長雲金根以下所有指揮官全部戰死。
…………………………………………分割線………………………………………………
格林瓦爾德會戰一戰使騎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意義類似於哈丁戰役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意義。騎士團國就此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外戰遭受慘敗後,騎士團國從上到下又陷入了內亂。農民不滿騎士團的橫徵暴斂,起來反抗;騎士團內部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各城市和地方貴族因為繳納高額賦稅,要求參與決策。
1440年,53位貴族和19個城市在馬林堡建立了旨在反抗騎士團專橫統治的普魯士聯盟。
1453年,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結成同盟,由此引發了連續13年的戰爭,直到1466年簽訂第二次托恩和約方才結束。這次和約使得騎士團國又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其中包括馬林堡。在政治上,騎士團國要承認臣服于波蘭,這一條在騎士團內部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德意志分團希望從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那兒獲得支持,1494年,德意志分團長承認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
至此,條頓騎士團的控制力以及影響力,正式進入到衰退期。
e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3s 3.965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