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秦曲 第一二一章

    人體解剖學的發展以及普及,在古代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多,但是更主要的是當其時的人沒有幾個會希望接觸這種讓他們很難接受的事情。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張嘉師記得在青玉靈書當中提及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據說在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藩鎮節度使打算對人體方面的情況進行研究,但是在經過很多次選擇相應人員進行這一點工作的時候,最終都是得到失敗的結果。而這些人員不乏戰場上久戰餘生的老兵甚至是多年的屠夫。但是他們最終都是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一方面讓這個藩鎮節度使滿意。最終,這個事情得到的是一個無疾而終的結果。

    張嘉師不太認同這個記載在青玉靈書當中的說法,對於他而言,在當其時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在人體解剖方面有着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是接受這種方式的人員存在,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但是像是一個節度使之類的人為何想要做這一點,青玉靈書一來沒有說明原因,二來張嘉師本身也不是太認同這個說法有什麼可信度。

    而在這幾年的時間內,張嘉師並非沒有想過將解剖這個方面的學說發展形成自己的一個體系,但是張嘉師依舊是遇到了相應的難題。

    屍體的來源是一個方面,而屍體的保存問題也是另外一個方面。

    屍體的來源事實上與屍體的保存,兩者算是相輔相成的。屍體若是能夠保存得長時間而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存在,那麼其來源就能夠得到較為有效的保障。

    但是眼下的情況而言,張嘉師不認為想要做到這一點是很輕鬆的事情。

    屍體防腐技術雖然可以說是從很久遠的時候就有之,這一點可以算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而產生的有意識的行為。

    古人認為,墳墓是死後在陰間生活的另外一個場所,所以為了保證自己在地下繼續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所以很重視墓室的修建,並進行一定的措施進行保護。而對於屍體的保存,則是保證形魄的重要措施,所以墓葬之內的防腐處理也就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對屍體的防腐處理,二是對用以保存屍體的棺槨進行處理。

    而後世則是將這些屍體防腐技術分為八個情況。

    死後即時沐浴消毒:

    這一點主要是後世馬王堆古墓出土女屍的防腐手段:為了保持屍體的完好,古人死後入殮之前首先要進行沐浴,先要用香湯沐浴屍體,再用酒擦洗。這種習俗起源很早,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周王室主管祭祀的官員小宗伯下就有郁人和裸人兩種差役,前者用鬱金香草煮湯和用黑黍釀酒,後者則用香湯和黍酒沐浴屍體。浴屍活動一般選在招魂之禮進行完畢之後,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負責實施。

    《周禮註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後沐浴時用酒浴屍的記載:「王崩大肆,以秬」,就是說,周朝的王侯死後都要進行沐浴,沐浴用的就是黍酒。

    據說這樣沐浴出來的屍體能夠保持香美而不致有腐臭味。對此,賈公彥疏:「大喪築鬻,則此酒中兼有鬱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其實,用這種以混合鬱金香汁液的酒對屍體進行沐浴,和活着的人用於煮蘭湯以沐浴的蘭一樣,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發掘之後,有關研究人員對棺液進行化驗,檢測出了乙醇和乙酸。這說明了說明埋葬之時棺內放置使用了酒。人死後進行沐浴的習俗,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人死後的靈魂要到祖先那裏去,人不乾淨,祖先要拒納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沐浴屍體,經過蒸煮後,實際上具有一種消毒和殺菌的作用。酒的噴灑則更有利於封棺後加速棺內氧耗,建立缺氧條件,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使屍體在最初的過程減慢或停止下來,這樣對於屍體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這大概就是古今屍體沐浴習俗流行的原因。

    此外,中國古代還有用汞、砷對屍體進行防腐的習俗。經化學鑑定,馬王堆女屍之所以千年不腐,在於其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經過了汞處理,二是對屍體進行了黍酒及其他物體的浸泡。考古人員分析棺液沉澱物,驗證了裏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對屍體細胞起到了固定作用,這成為古屍不腐的一個關鍵因素。

    使用多層紡品纏裹:

    屍體的,細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細菌又分為需氧菌和厭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動除了要實現殺菌消毒外,必須嚴密密封屍體以防止空氣進入。

    在先秦時期,對人死後的衣着進行了嚴格的限定。給屍體服衣稱之為小斂,放屍入棺為大殮。小斂之時所用的襲服,《儀禮?士喪禮》載:「乃襲三稱。明衣不在算。」三稱,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緣衣三套衣服,但是這不包括沐浴之後所穿的明衣。實際上來說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還要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結跗、縛手、套屍,然後在外面再以衾(單被)包裹,以絞結紮。可謂里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

    為什麼選擇紡織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屍呢?

    這裏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內的環境是不可能隔絕到防止菌生長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氣很快被隨葬品中大量的禽、魚、肉、蛋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為內棺和墓室都是密閉的,因此在槨室中形成了缺氧環境,從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時還有厭氧菌存在,一樣能夠導致屍體。用紡織品裹屍,是因為屍體的蛋白質、脂肪及隨葬的絲織品分解產生的有機酸,使棺內環境逐漸向酸性轉化,導致厭氧菌無法適應並最終死亡,這樣屍體的過程終於停止了。

    運用冰塊降低溫度:

    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現在降溫方面,這對於降低菌的活躍程度,延緩屍體所起的積極作用。春秋時期的國君、貴族死後,舉行完招魂,在陳放屍體供人瞻仰時,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屍體周圍擺放冰塊,用以降低溫度,防止屍體迅速。

    《禮記?喪大記》:「君設大盤造冰焉,大夫設夷盤造冰焉,士並瓦盤,無冰。」《儀禮?士喪禮》:「士有冰,用夷盤可矣」,但是那時沒有現代的製冰手段,冰的保存是非常困難的,因而只有達官貴族才具備使用冰的條件。

    古代不是沒有冰箱而是沒有製冷的冰箱。冬天的時候,人們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鑿成一塊一塊,然後窖存起來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時候取出來用來保存易壞的食品。那時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種冰箱,這種冰箱分為兩層,上面放食物下面放這種天然冰。保存屍體也是同一個道理。在夏天時,把冰放在大盆里然後把盆在屍體下面。以此達到防腐的目的。

    當然,也有一些因為自然因素導致屍體被冰化現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

    後世在阿爾卑斯山區發現了一具「冰人」屍體。這個冰人臨死時穿着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編大衣,頭戴一頂圓形小帽,此外,還帶着一張弓、十幾支箭和一把銅斧。

    冰人被發掘後,即由直升機運往德國的英斯伯拉克法醫研究所。經放射性同位素測定,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屍。

    這是迄今發現並保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屍,要比中國馬王堆的古屍還要古老3000多年。現在它的皮膚、內臟,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來用冰凍的措施來保存屍體也是古人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屍體摘髒脫水風乾:

    人死後屍體會很快腐爛,主要是由內臟及軟器官腐爛並引起其他部位腐爛所致。如果將內臟及軟器官及時摘除並輔助以其他措施,能夠相對容易的較長時間保存屍體。

    古代木乃伊的製作便是其中的典型。

    木乃伊法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屍體保存技術,它的製作是一個相對複雜的過程。中國古代雖然有類似的屍體保存技術,但是論最完善的技術,當以古埃及的製作方法為首。首先是用融化的松脂塗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乾燥得太快。

    接着就是進行摘髒方式了:先將鑿子從左邊鼻孔塞進去,將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在顱腦中轉動破壞腦髓,用一根很細小的長柄勺從鼻孔里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後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接着就是取出內臟。胃、腸、肝、肺等都要掏出來,然後用棕油作清洗液,洗淨胸腔腹腔。

    再就是脫水過程。先填進用布包的泡鹼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後把它置於乾燥的泡鹼粉里約40天,待吸乾了水分後,取出裏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藥品、桂皮、泡鹼、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後細心地縫上切口。

    待屍體抹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蠟、松脂和柏油混合物後,就要對其包裹晾曬。一般是掛到屋外任其自然風乾,以達到長久保存的目的。

    利用葬玉保存屍體:

    這個在後世的認識當中,算是最不靠譜的屍體保存技術。

    漢代專門為保存屍體而做的葬玉在漢玉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玉琀、九竅塞、握玉四種。而春秋戰國時期盛行的「綴玉面罩」和「綴玉衣服」在這時也發展成為玉衣,它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專用的殮服。完整的玉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依據墓主身份的差異,文獻記載有金縷、銀縷、銅縷三個等級。這些玉衣的玉片,有表面平素的,有雕刻有柿蒂紋或雲紋並鑲飾金絲或金葉的,有表面印有蟠螭紋的。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縷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蛟龍玉匣」。

    那麼,玉石為何除了作為玉衣等陪葬品之外,還被製成九竅塞呢?九竅塞是填塞或遮蓋死者的眼、鼻、耳、口、肛、陰等九個竅孔的,其目的是防止體內的「精氣」從九竅中逸出,企圖使「死者為之不朽」。其中含在死者口中的九竅塞是最重要的,這種塞子被稱為琀。以什麼材質作琀,本無定製。商代為貝,到了漢代一般就是用玉來做了,而玉琀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則是玉蟬。漢魏六朝,玉蟬的使用極為廣泛。以蟬作琀,可能與蟬的生態特點有關,希望死者像蟬一樣,在土中復生。只可惜,在已發掘的漢代墓葬中,蟬形玉琀依舊,而那些屍骨倒已無存了。

    棺內放置花椒香料:

    香料可以保持空氣清新,也可以使人體散發迷人香氣。同時,由於它本身還具有防腐殺菌的性能,早在幾千年前就被塗抹在屍體上用來防腐了。古埃及人用製造的香屍(木乃伊,至今還保存在金字塔里。我國出土的古屍千年不腐,其中也有龍腦、安息香等香料的功勞。

    用香料浸泡屍體或者將其放在屍體周圍,除了消毒之外,還對屍體保鮮有較好的作用。所以,古人用特製的香酒沐浴,達到了屍體的防和防自溶的作用。另外,人們還在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來存放薰香的香爐,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發現薰香對屍體也有防腐、殺毒的作用。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長安中大疫,宮人得疫」,燒了辟疫氣的月支香以後,「宮中病者差」。可見,古人用香料陪葬,不僅僅是想保持屍體散香,更主要的是為了防蟲、去蠹、祛邪,防止屍體、霉變。

    優質材料製作棺槨:

    這種情況以黃腸題湊作為極限。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周代和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中。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金縷玉衣等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所謂「黃腸」,顏師古注引蘇林的說法即黃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後的柏木,即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黃。因題湊用的木材都是剝去樹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墓葬中的「題湊」結構,據文獻記載,至遲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但缺乏實物的證據。

    從已有的漢代考古材料可知:「題湊」在結構上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平鋪、疊壘,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枋木(或木條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從內側看,四壁都只見枋木的端頭,題湊的名稱便是由這種特定的方式衍生出來的。

    使用「黃腸題湊「,一方面在於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護棺木,使之不受損壞。

    但是這一種方式對於屍體防腐有沒有額外效果,恐怕暫時還沒有定論。

    選擇高地進行埋葬:

    防腐技術有多種,除了上面的幾種形式外,對於墓地的選擇也有很深的學問。在古代,高地埋葬是人們選擇墓地的一個普遍規律,其原因在於,一是對「形勝吉地」的選擇,二是它能夠比較有效的防止屍體腐爛。

    《呂氏春秋?節喪》記載:葬不可不藏也,藏淺則狐狸掘之,深則及於水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這是說高地埋葬可避水濕、狐患。高地之上利用瀝水,避免地下水對墓室進行滲透,也就可以有地效防止棺槨及屍體過早地腐朽了。

    高地埋葬最早源於戰國時期。齊康公的高山之巔墓葬,開獨特墓葬形式之歷史先河,為後代帝王的墓葬形式提供了很有建設性的參考標準。齊康公墓位於山東煙臺芝罘一座高山上,至今經歷約2300多年風霜雪雨的剝蝕,仍然存有一個約有四五十立方米的封土堆。封土堆的中心地帶,現存一個長約2米,寬1.5米,深不過1.5米的坑穴,可惜裏面的齊康公屍體,早已經不知去向。他生前可能未曾想到,高山墓葬可以抵制身體的快速腐朽,但是不一定能抵擋得住盜墓賊的侵擾。

    高地墓葬的形式發展到後來就是實行崖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地區的懸棺葬。它們的葬址一般選擇在臨江面水的高崖絕壁上,在懸崖上打鑿數個孔釘,用木樁將棺木置其上,或者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人在崖下可見棺木,「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懸棺因此而得名。

    ……

    以上八種,嚴格來說應該是七種防腐手段,雖然說選擇較多,但是對於張嘉師而言,想要在這一方面做出對於人體解剖學有着有益幫助的方式,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事情。(未完待續。)



第一二一章  
相關:    我在異界有座城  真實的克蘇魯跑團遊戲  最強升級系統  網遊之九轉輪迴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定秦曲第一二一章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定秦曲"
360搜"定秦曲"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9s 3.96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