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新電杯迷你四驅車大賽的參賽者和觀眾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世界不少國家的媒體,也將迷你四驅車大賽當作新聞短訊報道。
種種因素,刺激了迷你四驅車的銷量節節攀升。四驅車大賽期間,香港當地迷你四驅車新增銷量30多萬。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訂單銷量也開始激增,預計5月份的出貨量突破300萬台,6月份則有可能繼續增長……
這樣的成績,已堪稱是玩具行業的奇蹟。
目前,世界範圍內而言,除了迪士尼、樂高積木和孩之寶公司之外,罕有玩具公司能拿得出跟新電公司的迷你四驅車相媲美的存在。
當然了,歷史上迷你四驅車原本是天宮模型公司的產品,現在,天宮模型只感覺懊悔,這麼好的點子,這麼就被香港的一家公司佔了呢?所以,天宮模型公司沒有在迷你四驅車上下功夫,反而準備做各種機械人和仿真槍等等玩具,跟日本另外一家玩具巨頭萬代公司繼續相愛相殺。
歷史上,80年代萬代公司也是靠着「大型廣告片」推銷高達系列機械人玩具。當然了,高達很長一段時間要面臨孩之寶公司的變心金剛,因此,並沒有像迷你四驅車一般風靡世界,而其手辦的銷售市場主要是以日本市場為主。
而日本的玩具廠商,一度都是以機械人玩具為主,各大廠商紛紛推出「大型廣告片」,以至於,動畫時期的機械人類型被搞死了,很長一段時間,觀眾一看是機械人類型的動畫就跳過,因為,大家都看吐了……
就跟國內小說市場,武俠一度成為了「禁忌」,因為,從60年代~90年代,兩岸三地創造了一堆的武俠小說,大量曾經名家的作品,已經足夠讀者去看,而且,讀者估計不會看完所有武俠名家的作品,就會對整個武俠題材審美疲勞。
很多少之後,經過玄幻、仙俠也越來越套路之後,武俠稍微出現復甦苗頭,但跟當年的盛況也是不能比。
機械人題材的作品,巔峰就是80年代~90年代的各種高達類型的動畫,之後,就是走下坡路。
從整個玩具市場的格局而言,機械人類型玩具自然是最大一塊肥肉。但新電玩具公司目前沒有進軍機械人玩具市場,顯然也是明智之舉,美國、日本一堆的玩具巨頭,都是在這個最熱門的類型市場廝殺,想要脫穎而出的難度確實很難。
別看《變形金剛》從中脫穎而出就覺得很容易賺到錢,然而,跟變形金剛玩具類似,並且,營銷策略也是差不多的類型玩具,多不勝數。大部分卻都沒能取得變形金剛那樣的成績,某種程度上,變形金剛的成功也堪稱是運氣好到了極點。
……
「目前,《四驅英豪》動畫通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播出。再加上,新電杯迷你四驅車大賽,影響力也隨着動漫的播出而放大。」梁飛興奮的說道,「經過這一輪推廣,四驅車從去年動畫未播出之前,平均每月10萬台銷量,提升到了5月份過300萬台的銷售量,在動畫播出周期以內,銷售量還是在持續的增長。而今年的迷你四驅車大賽,全球報名人數超過10萬。各國和各地區的比賽,也逐漸激烈起來。儼然成為一項正規的比賽……」
「今後,新電玩具公司,會繼續把,《四驅英豪》動畫向更多地區推廣。與此同時,我們和上美影計劃,將會繼續製作《四驅英豪2》,雖然,漫畫版劇情已經結束,沒有可供借鑑,但是,我們有信心按照第一部的風格,製作出質量穩中有升的續集……在《四驅英豪》第一部在各國家結束之後,第二部將會接力,繼續維持熱度……當然了,現在vcd出現了,也使得動畫多了一些發行渠道,通過發行vcd光盤,可以把影響力擴大到電視台覆蓋不到的區域。」
《四驅英豪》應該是首部製作成vcd銷售的動漫,實際上,vcd是否賺錢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能賣出更多份vcd,也等於是給迷你四驅車打廣告。
80年代是「大型廣告片」的年代,不做玩具周邊的動畫公司不是好廣告片投資商。
整個動畫行業這段時間,都是玩具公司的傀儡。直到這個模式逐漸不賺錢,大量淘金者黯然退出之後,動畫行業才擺脫了廣告片橫行,每一部動畫都是為了促銷玩具的畸形狀態。
當然了,即使是這種氛圍退潮了,但影響還是很深遠的,至少,讓動畫行業的商業運營理念不再局限於拍動畫片,靠版權來賺錢。
林棋點了點頭說道:「有沒有考慮電影推廣?」
「電影?」梁飛覺得有點詫異,「動畫的成功,是因為,玩具是賣給青少年的。電影的觀眾和四驅車的玩家重合度不高吧?」
「不能這麼看問題!」林棋微笑說道,「《四驅英豪》改編真人電影,有可能的全家一起看,不僅僅鞏固了核心粉絲,讓其有成就感、認同感。與此同時,讓一些不了解迷你四驅車的成年觀眾,也通過電影了解,也許,這些成年人家長,會因為看了真人電影,一小部分轉化為迷你四驅車粉絲,另外,一些則有可能順手買迷你四驅車玩具送個小孩。」
「聽起來確實具備可行性!」梁飛聞言心動說道。
這樣作為大型廣告片投資商的新電玩具公司,隨着禍害了動畫行業之後,又把邪惡的觸角伸到了影視行業。
在後來,很多「大型廣告公司」紛紛效仿,製作這種「大型廣告連續劇」、「大型廣告電影」時,新電公司早就上岸,逐漸發展成為以製作精品文化產品為主的公司。雖然,距離迪士尼那樣的前輩還是比較遙遠,但是,其格局也遠遠超過後來的模仿者,後來的模仿者,僅希望拍片賣玩具,賺它一筆快錢。但是新電玩具,卻已經有足夠的資本,開始玩起文化了。
真正想要持久的通過「廣告片」來賺錢,粗暴的投資和播放,肯定是不行的。而是需要把作品做成文化,讓觀眾即使知道其有一對的周邊產品,也不會厭惡的將其當作「廣告片」。
動畫無疑是跟玩具周邊消費者重合度最高的題材,但是,並不代表影視不能起到促銷的效果。
另外,製作動漫而言,受限於此時國內和香港的動畫製作人才的數量和水平限制,短期內難以大規模的製作出高水平的動畫。
但電影就不一樣了,在80年代香港有2萬從事電影行業。一些電影投資者,甚至只要拿着鈔票在街坊一吆喝,就能從左鄰右舍中湊出拍一部電影所需的業內人士。
拍電影在香港顯然是門檻相當低的一種投資,甚至可以說,此時的香港投資拍電影,比後來的橫店還要容易的多。
另外,香港最大的兩家電影公司嘉禾、新藝城,跟新創業系都屬於合作夥伴關係。定製一部水準以上的電影,只要給足了錢,並不成問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379s 3.928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