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他還擔心貨不夠,來了看見西屋堆了那麼多小罐,大缸也是滿的,這才安心下來。但今天之後還剩下多少呢?
他還是擔心的。
蘇芳自然不會跟他說種作料的事,在村里收難免會透露一些,但三叔代表的是富貴酒樓,這種生產上的事,當然是能不說就不說。
也沒說什麼客氣話,直接將裝貨的事交給了林天明,她就去廚房做飯。三叔每回都是上午趕到,自然是要早點吃了飯讓他回鎮上去的。
若不是來拖貨,他只怕也沒那麼多假期可休,何況明天還是沐休呢,正是生意好的時候。
自然,蘇正河作為廚子,來一趟是一定要吃到芳丫頭做的菜的。
蘇芳把臘肉做成了煎培根,再卷了水焯的青菜葉子、胡蘿蔔絲,用一根水嫩的香菜系住,做成培根卷擺盤。
再做了小炒羊肉撒了蔥花、青椒炒山藥、肉餡豆腐、南瓜燜雞。
其它菜都是平常菜,獨這南瓜燜雞之前沒拿出來吃過。
是用一隻大南瓜把瓤掏空,將雞清理乾淨,拿鹽小醃一下,再將肚腹中塞入枸杞、紅棗、太子參、天麻等滋補之物。
將整雞放進大南瓜里,扣上削開的南瓜蓋子,用短竹籤子別住,再在大鍋中放蒸板慢火蒸起來。
這道菜是蘇芳在縣城時臨時擺弄出來的,原本是要做冬瓜盅,但沒找到冬瓜,看見南瓜就順手用了。
大家吃了都覺得這道菜不錯,在別家仿下來之前,能賣一陣了。因此她就現場演示,教了酒樓的四個廚子。
一開始就招四個廚子,是因為一開始就決定在縣城再開一家酒樓,早點培養出來有備無患。
這也是她第一次用酒樓的大廚房做菜,廚子也是第一次親眼目睹老闆娘親自下廚,一個個睜大了眼睛學着。
等回到楓葉村家中,蘇芳見沒什麼好東西待客,畢竟要招待的是一家大酒樓的廚子,於是就弄了這些花樣出來。
她在廚房裏忙碌,林大娘只有打下手的份兒,看着如此慧心巧手的小媳婦,林大娘心裏感慨不已。
而林天明那邊也和蘇正河一起裝了五百罐作料,用籮筐扣好擺上了馬車。
雖說蘇正河帶了罐子錢過來,卻沒有帶籮筐,林天明也不好說什麼,他們請人編籮筐都是付錢的。
但是蘇芳出來一看卻不管這些人情面目,立刻提醒道:「三叔!這籮筐可是二十文一隻,請爺爺和大伯編的,你來一趟就帶走許多筐,你自己算算本錢吧。」
「行,下回我要不帶筐,給你算錢,今天真是沒想這麼多,若是又多出錢,我回去也不好說話,這次就算了吧。」
蘇正河尷尬地解釋。心想這丫頭出趟貨就是一萬多兩,連幾隻筐都要跟他計較,真是做生意的料,夠精明!夠小氣!
蘇芳不高興地翻了個白眼,但還是答應了。之前不提,就和拿罐一樣,以為他會帶過來,卻沒想每次都這樣,什麼都不帶。
這么小氣的酒樓,她也是頭回見。
好吧,在這世界裏,她見過的酒樓屈指可數。
中午吃飯的時候,蘇正河果然被蘇芳的匠心驚喜到了,不是說做得多好吃,而是這種製作的方式讓人眼前一亮。
自然,他一一品嘗過後,對製作方法便有了數,試探地問蘇芳:「芳丫頭,這些菜是你楓華酒樓賣的嗎?」
「嗯,楓華酒樓都有賣,不過我們在楓嶺鎮上沒有酒樓,三叔自便。」蘇芳想反正這個也難不到有心的廚子,不如做個順水人情。
因為只有匠心而言,並沒有什麼特色秘方。
「好、好,那就多謝丫頭成全,我回去也試試看,這麼擺弄挺有意思的,吃個新鮮。」蘇正河一聽蘇芳大方地同意他做,頓時歡喜得眉開眼笑。
蘇芳卻是不以為意,她知道富貴酒樓就有冬瓜煲,只不過大概嫌南瓜味重、甜味會影響煲中其它味道,因此沒有用過。
但她選的是蒸雞,裏面又塞了許多補藥,做成藥膳蒸雞,效果就不同了。
而且大南瓜沾染了藥膳蒸雞的味道,口感更好,吃起來也不嫌那甜膩味道了。
飯後,蘇正河趕着馬車離開了,林天明牽了蘇芳回屋數錢,笑道:「咱們正缺本錢呢,若是富貴酒樓再來一趟就好了。」
蘇芳聽了咯咯直笑。可不是嗎,這來一趟就是一萬五千兩銀子到手,再來一趟,又是一萬五千兩!
有了三萬兩本錢,還愁沒錢拓展新鋪?
「咱們先招人手吧,多培養幾個廚子和掌柜出來,等堂哥考完,咱們就去隔壁縣開新鋪,同樣開兩家。」
同一個縣城開兩家能夠互相照應,也能形成一個網點,以這個網點為中心向四周的鎮子拓展,在那繁華大鎮上開一家酒樓便可,小鎮就不用了。
小鎮消費力不行,就算有土財主消費,也不足以撐起一家酒樓的利潤,小本生意她懶得做。
「去隔壁縣開兩家……恐怕要預留兩萬兩銀子應變了,還有疏通許多關係,畢竟不是咱們縣……」
林天明卻挑了挑眉,含蓄地提醒着小媳婦,不要因為賺了這麼多錢,就頭腦發熱,衝動起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無妨,銀子賺再多,若不用就是死物。初期咱們就是投資期,多投兩家收益也同樣多兩家。」蘇芳卻不以為然地笑了笑。
疏通關係?黑白兩道?能用錢開道也可以接受,若遇着錢不能解決的問題,就不要怪她祭出傭兵,以傭兵的方式去搞定了。
只不過……要瞞過眼前的男人去處理那種問題,似乎比問題本身更麻煩。
那都是以後的問題了,眼下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手頭一下多了一萬多兩,至少可以放手先把縣城的鋪面弄下來,再把田莊買一座種香料。
在楓葉村收購的以普通作料為主,在田莊的以部分香料樹為主,剩下的都在空間裏完成。
當然,山上有野花椒樹等,時間到了可以讓村里人去摘,回來論斤稱給他們,省了他們上山的時間。
第二天他們就去了鎮上逛集,了解集上買賣行情,也買了一些舊年乾貨回家。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3s 3.951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