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這在普通的朝代,並不是很重要,說不定前面還有大皇子,而且未必是嫡出,一個小小的二皇子,死了也就死了。
可是趙昕不一樣的,仁宗一共有3個兒子,另外的兩個,都是出生之後,一兩天的時間之後,就夭折了,唯獨只有趙昕,是活到了三歲,算的上仁宗的繼承人,唯一有可能長大的那種。
現在繼承人死了,這就如同天塌下來一樣,封建王朝,皇帝雖然很重要,可是繼承人也非常重要,一旦皇帝沒有子嗣,甚至會影響到他的皇權的行使。
不過,更加奇怪的,就是那些宰輔們,他們很清楚之前,仁宗放出來消息的,說苗定就是趙昕,這些消息有人確認了一下,實際上就是,為什麼仁宗會不遺餘力的推動這一切。
現在一切都清楚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仁宗後退了,那麼趙昕的死一定是假死,而苗定則作為趙昕的另外一個身份。
早就有些準備的這些宰輔們,實際上是明白的,趙昕的死,應該是仁宗故意平衡的結果,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會是這麼快,這才把爵位給搞定了,就這麼的宣佈了。
底層不知道一切的官員,慌亂的忙乎着,一些甚至選擇直接投靠汝南郡王,這倒是成為了趙允讓的意外之喜,他心中已經有些膨脹了,在他看來,只要稍稍度過這一段時間,就是把兒子推入到皇位繼承人的最好時機。
趙允讓只是考慮到合理性,他沒有想過,為什麼仁宗會同意,如果仁宗真的一點準備都沒有,這可能麼?
可是趙允讓無論是怎麼想,都想不明白,仁宗要如何的反制,如果是反制的話,在提出趙昕死亡之前不行麼,真的仁宗把趙昕藏起來幾年,他或許可以引爆這個,給仁宗填一天麻煩,卻不可能直接威脅到趙昕,只能夠無休無止的去刺殺。
不提心懷鬼胎的各種宰輔,也不提正在瘋狂的竊喜的趙允讓,對於底層的官員來說,今年是不幸的一年,連皇二子都死了,可以說仁宗一共有3個兒子,全部都死了,那麼還有誰能夠繼承這個位置。
甚至一些人把矛頭對準了苗貴妃,這個剛剛成為了貴妃的后妃,也就是趙昕的母親,他一定要承擔責任,必須要廢掉他的貴妃之位。
仁宗當然不會理會他,宰輔們和趙允讓,也是同樣,底層的呼聲哪怕很高,哪怕有人直言上書,可是最終,仁宗和高層都沒有採信,他們也在鬧過一段之後,就漸漸的熄滅了。
如果是一個成年王子的死亡,會有很大的動靜,說不定要進行較為盛大的葬禮,趙昕的年紀還小,哪怕是被封為了雍王,他也是一個普通的親王而已,年齡很小,甚至還沒有在這個位置上多久,不用整個中樞參與進去,更不可能國葬,那樣不合理。
實際上,這一個葬禮,因為仁宗比較的低調,再加有心人刻意的掩飾,進行的相當的低調。
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人,如果真的盛大的進行的話,要怎麼掩飾,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認為,這個葬禮很重要,在默契之下,很平常的就度過了這個階段。
從這件事情提出來,到最終的結束,最終不過是一旬時間,就結束了,趙昕安葬了,並且葬入到了皇陵之中,這件事情辦完了之後,在名義上面,仁宗也失去了唯一的皇子。
整個朝堂之上,氣氛開始微妙了起來,心知肚明的宰輔們,暗暗的觀察這局勢,而底層的一些官員們,開始不斷的拿着這個子嗣的問題來說事情。
不過,多是一些六七品以下的官員,這些官員,最多只有上書的權利,對於朝堂上面的影響力非常的有限。
他們的出現只是讓朝堂混亂了許多,卻似乎帶起了一種風潮,一種似乎不立儲就過不去的風潮。
薛玉其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之中,一直都沒有離開汴梁,他關注着事情的發展,對於汝南郡王的無恥,也是深感不滿,可惜他沒有絲毫的辦法,汝南郡王位高權重,特別是宗正這個職務,在整個趙宋王室之中,都屬於是非常高的那個職務,跟別說他的兒子,還有可能登頂。
按照約定,當雍王趙昕死亡這個消息傳來之後,薛玉就會帶着這個任命,前往保州,同樣是軍方的渠道,大概一兩天的時間,就能夠抵達。
在苗家莊,此時的苗家莊已經恢復了平靜,此時此刻,已經距離戰爭,超過了三個多月了,在人們的努力之下,開始重建了,水泥和磚頭結合,帶來的效果,讓苗家莊變了一個模樣,變成了一片新式的農村。
趙信一直都在準備出行,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需要親自去看看,在死訊沒有傳來之前,他並不是安全的,只要傳來之後,死於不死,對於繼位就麼有別的影響了,只後,按照跟仁宗的約定,九龍奪嫡開啟,汝南郡王很快就會焦頭爛額了。
等待的時間,永遠都是比較煎熬的,趙信卻可以靜下心來,對一些未來的子系統進行研究,最終也取得了一定的結果。
當薛玉快馬加鞭,進入到苗家莊的時候,王松看着回來的薛玉,一聲嘆息。
作為皇子的管家,王松跟着趙信,也是為了未來更進一步,可是,伴隨着趙信的退出,最終塵埃落定了,他不太可能跳過去,那就只有跟着趙信,以他對於趙信的了解,趙信很神秘,也很神奇,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在薛玉離開了京城,前往苗家莊的檔口,朝堂上越發的亂了,在趙昕的死因宣佈了之後,一直都平靜的朝堂局勢,風雲突變,因為這一次,不再是低品的官員,而是一個翰林學士。
到北宋之後,翰林院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是科舉跟官制結合的,是年輕的進士們養望和提升的地方,也是一個跳板。
只要是年輕一點的官員,或許是文名較重的官員,基本上都有這裏的經歷,就翰林學士來說,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都是翰林學士。
看看這些名字,就知道這個職務有多麼清貴了,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這樣的人,根本就不必介入到黨政之中,哪怕任何人上位,他麼這樣的純粹知識和文名的官員,也都是需要選擇的。
最重要的是,這是三品的官員,王安石在初入中樞,在總攬朝政的時候,也就是這個職務,三品翰林學士,在朝堂之上,已經算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了,他甚至可以形成一個黨,麾下可以聚集一大批的人員。
所有的宰輔,六部官員都怪異的看着孫抃,四十多歲的孫抃頗有才名,也是中樞重點培養的接班人之一,翰林學士的位置,不如韓琦的樞密院副使,可是也是少有的高官,他為什麼在這裏提出這個。
孫抃代表的當然是汝南郡王,並不是現在就靠攏到了的汝南郡王的身邊,他靠攏的要早,早在開封府推官的時候,他就跟汝南郡王走的很近,不過後來疏遠了,一直到趙昕的死訊傳來,他知道是仁宗的授意之後,這才又一次的靠近了。
作為投名狀,他得到了這麼一個要求,在他看來,這沒什麼關係,已經可以看出來自己的未來了,外放是唯一的,好在他在中樞,也不是太重要,再加上有汝南郡王的承諾,他就算是沒有什麼前途了,也可以做一個富家翁。
當然了,如果十年二十年,仁宗故去,趙允讓之子趙宗實繼位,他可能會成為宰輔,這也是趙允讓親自同意的,這也是推動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根本。
仁宗看着他,孫抃卻毫不猶豫的對視着仁宗,可是他在仁宗的眼裏,沒有看到憤怒,反而是憐憫。
沒錯,仁宗的心中,就是憐憫,孫抃是仁宗看好的官員,基本上,翰林學士是一個非常清貴的官員,跟其他的政務庶務,都沒有一些關聯,一定程度上面,擔任這個職務,捲入到旋渦之中的很少,也從仁宗開始,把這個職務當成是培養後備力量,或者是宰輔的手段。
孫抃如果沒有這麼一個事情的話,他是可以做到參知政事,甚至更進一步,登頂也未必不可能,可惜了,他參與到這個其中,不用仁宗出手,以為他就是在等待一個有分量的人提出,那麼孫抃就正好撞上了。
汝南郡王,意外的得到了不可能得到的東西,讓他膨脹了,居然讓一個翰林學士提出了皇儲的事情。
他就正好順着這個來下車,趙昕的死已經推出了,接下來,必須要按照劇本,一步步的往下走,如果接下來沒有人提出的話,他必須要推出這麼一個人,現在,一切都剛剛好。
仁宗掃視了眾人一眼,把殿內所有人的表情都收攏到眼底,一些熟悉仁宗的,看到仁宗沒有發怒,有些奇怪的,一些聰明的已經想到,仁宗早已經是胸有成竹了。
果然,不久之後仁宗的聲音響起,雖然輕,卻非常的堅定:「既然大家都是這麼的看法,那麼就回去商議一下,三天之後,殿議推舉吧!」
說完,仁宗讓內監宣佈退朝,這是的近3年來,仁宗第一次無故退朝,可是這句話,就如同核彈一樣,橫掃當場,所有人都驚呆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8s 3.89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