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和李國賓兩人騎着健騾在前,王發祥扮成長隨模樣跟在兩人身後,他們都是士子模樣,李國賓是假扮,李慎明倒是正經的讀書人,腰間佩劍,頭頂方巾,身邊有長隨跟着,標準的遠遊士子打扮。
「兩位先生。」王發祥指着一顆大槐樹下的黑色門戶,小聲道:「這裏便是了。」
「姓茅的不是白身麼?」茅元儀似乎沒有功名,或者最多是秀才,反正沒有舉人或者官身,現在居住的是六品官員的宅邸,李慎明感覺有些奇怪。
「回先生,」王發祥道:「這是左中允孫大人的府邸,他現在已經被挑中當了皇上的講官,這陣子每日都在乾清宮進講,他來日必會大用了。」
「說的是孫愷陽啊。」李慎明對京師的一些有潛力的官員還是很關注的,當下道:「他少年中秀者,然後四處講學授課,到邊關遊歷,增長經歷,再在家鄉耕讀多年,萬曆三十二年得中榜眼,為翰林,這人是個人才,也是東林黨里難得的邊才和帥才。」
王發祥無所謂的道:「在下對這些並不很了解,不過在下對孫府住着何等人,是何黨,平時多與何人往來記錄的比較多,若先生有興趣,一會可以抄錄一本給先生。」
李慎明無語。
既然是官員府邸,二李便是早早下了馬,李慎明叫過來自己的長隨,持着拜帖敲門,當然不是拜孫承宗,是說明了來拜茅元儀。
過不多時,孫府的下人打開了旁邊的角門,各人從邊門進去。
跨過庭院不遠,一個不到三十歲的青年人站在庭院之中,滿臉疑惑的看向眾人。
「學生李慎明。」
「學生李國賓。」
二李先後報名,接着兩手合揖,禮貌上是和見學校的「朋友」一樣。
所謂「朋友」只是「進學」秀才之間的稱呼,茅元儀其實只是出名的士子,並不是秀才,雖然在東林圈子裏他已經算是標準的黨內人士,但也頗有人拿他的功名說話,這也是江南那邊的通狀,其實後來的所謂復社才子也有很多人不曾進學,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比如冒襄冒辟疆一類的才子也是一樣,江南文風太盛,所謂才子可能長於學識,但對舉業方面可能還不如一個汲汲鑽營的庸才,加上竟爭激烈,不中舉也不奇怪。
不過,不論如何身上尚無功名是茅元儀的心病,不論他現在名聲怎麼響亮,想從文官仕途出身恐怕是很難了。
畢竟要想功成名就,一般是三十左右就中進士比較好,而且名次要靠前,這樣才能點翰林庶吉士,進入升官的最佳捷徑,若是年歲漸大,考的又不是很好,一輩子也就是在邊遠地方游轉,以州縣了局,還不如在京師當個名士。
「兩位先生不必多禮。」茅元儀草草還禮,臉上還是有着掩不住的傲氣,這兩人雖然是秀才,對他也執禮甚恭,不過以茅元儀現在的名聲資望還有人脈,很可能一下子就能當官
(本章未完,請翻頁),所以也不必太把這兩個秀才放在心上。
茅元儀道:「不知兩位聯袂前來,有何事見教?」
李慎明道:「學生已經借閱過先生的武備志,閱讀之後,不禁擊節讚嘆,果然先生通才,不僅通曉兵學,在地理,天文,器具製造等各事上都無不精通,學生真是拜服。」
李國賓道:「茅先生在用鐵上也精通的很,福建方毛鐵打制腰刀十斤煉成三斤精鐵,加工料費三兩一把的可得精鐵好刀,鳥銃需用方毛鐵四十斤練到八斤方可合式,鳥銃工料精鐵費需得六兩到七兩一支打造方為合格,這些學生都在武備志里看到,心裏欽佩的很。」
茅元儀雖然傲氣,不過這兩人明顯讀過武備志,而且對他十分奉承,他心下得意,讓了一下道:「兩位請屋中說話。」
茅元儀在孫承宗府里是客人,不過他和孫承宗半師半友,算是通家至好,也可算半個主人,他並沒有住前院客房,而是在後院小花園的三間軒房裏住,已經到了冬季,花園裏草木枯萎,只有幾磊山石還算有些奇趣,孫承宗看來也是無心打理家業的,花園也並不大,看起來粗疏的很。
各人坐定後孫府小廝上來奉了茶,茅元儀直截了當的道:「兩位先生來當然不是談論鄙人的陋作,想來必有所請,還請如實道來吧。」
李慎明笑道:「先生果然是兵家學者,說話亦是這般爽快,好罷,學生等果有所請……」
李慎明將請茅元儀造勢的請求說了,茅元儀一時不置可否。
這事對他沒有什麼為難的,雖然他說過用福建方毛鐵方為中式,而且連具體哪個縣都講過,但實際上如果北鐵有優秀可取代者也並無不可,他當然明白眼前這兩人想要的是工部的採買,這是一大筆收入,另外如果靈丘鐵能取代福建方毛鐵,對打響名頭也很重要,北方一年幾千萬斤方毛鐵的缺額還是有的,對精鐵和各種鐵器的需求量也很大,但君子雖不言利,卻也不必因為這兩人找上門來就答應此事。
「先生不必猶豫。」李國賓一臉熱誠的道:「出聲造勢,我輩雖不是商家,不能言利,但亦不能叫先生徒勞無功……聽說先生要刻印武備志,這是一本奇書,刻資相信不在少數,若是先生不棄,學生等願意效力。」
茅元儀微微皺眉,不過心中還是覺得有些喜悅,他的《武備志》涉獵甚廣,各種事都講了,這導致書中不僅是兵學,也有很多鑄器等各方面的雜說,這樣導致書本要分很多卷,還有不少圖畫,這就得找畫工細細描繪再刻版印涮,現在孫承宗名望起來了,答應他要找一些銀子幫他刻書,以張聲勢,將來可以從別的門路當官,如果現在自己解決了此事,不必欠孫承宗更多人情,想來也是好的。
「此事甚大,鄙人不能匆忙答應。」茅元儀淡淡的道:「還請兩位稍待數日,容我細細思量了再說。」
這樣也算沒有拒絕,二李心知有門,只要沒有意
(本章未完,請翻頁)外變數,這事就算成了。
當下李慎明和李國賓一起起身,雙雙揖道:「還請先生切勿拒絕,學生不敢多擾,就此告辭。」
他們和茅元儀還不熟,初次上門,正事說完告辭是應該的,茅元儀也不留,只道:「我送送二位先生。」
三人又到庭院之中,這時正好大門打開,穿着藍色官袍胸口繡着鷺鷥圖案的孫承宗正從轎子上下來,在他身旁有一個矮胖男子也正踩在下馬石上下馬,兩人一邊還說着話。
孫承宗臉上留着漂亮的大鬍子,是一個身量頗高,腰背挺直,儀表儒雅,叫人看着就很舒服的中年人的形象,他的眼神也很靈動,透着親切,見到李慎明和李國賓時,孫承宗便是先向兩人點了點頭。
李慎明和李國賓當然知道輕重,當下長揖行禮,然後轉身離開,並沒有停留。
待這兩人走後,孫承宗向茅元儀道:「這位是御史劉老前輩,也是頗知遼事,私下與我談論你時,也是很多讚譽。」
茅元儀知道這人,劉國縉的科名遠在孫承宗之前,按大明士大夫的規矩,早一科稱前輩,劉國縉比孫承宗早了十幾年,最少有四五科以上,雖然官職在孫承宗之下,科場的成績也在孫承宗之下,不過在稱呼上,孫承宗始終還是要叫他一聲老前輩。
這人是遼東邊士出身,聽說以前還是李成梁的家丁,後來以軍戶的身份應考,一路秀才舉人進士考上來,在京任官多年,為官很圓滑,底子裏很有痞氣。
茅元儀上前欲行跪禮拜見,適才二李都是生員,不必下跪,他卻是白身。
劉國縉很客氣,上前攔住茅元儀,笑道:「止生不必客氣,你算是愷陽兄的門生,你我算是親切的世兄弟,若是不棄,叫我一聲世叔就好了。」
「劉老大人客氣,在下萬萬不敢。」
孫承宗在一旁笑道:「客氣話咱們不必多說,老前輩枉駕前來,必有要緊事情,還是進書房說吧。」
劉國縉笑道:「好,不過要擾你一頓才是。」
孫承宗聞言一邊大笑,一邊吩咐下人準備酒菜。
三人到得書房,各按主客位置坐下,茅元儀打橫相陪,這樣的場合他是不便說什麼話的,只算是陪客。
孫承宗心裏有些奇怪,劉國縉這人不可能無事前來,既然來了必有緊密要事,他卻不要求屏客密談,這倒是奇怪了。
劉國縉道:「我這一次來並無他事,實在是以遼人身份說一句,熊廷弼這人不行,留他在遼,遼事必無起色,遲早會盡失遼東之地。」
孫承宗在東林黨也好,在朝中也罷,向來也是以知邊關兵事聞名的,近來已經有很多人舉薦他為兵部侍郎甚至是兵部尚書,但孫承宗知道自己暫時不能離朝,天啟皇帝對他很信任和依賴,聖學也十分要緊,甚至從私心來說,和皇帝剛剛建立不淺的師生情誼,驟然離開,並不是善策。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45s 3.908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