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楊堅點頭,這套新的散官體系,比起原來確實更好用更實用。而且他對於易風說在軍中,在戰陣上,還將把武散官的軍階弄的更直觀一些的想法很有興趣。
「臣擬將武散官的官階設置成一套符號和圖案,三十二級四大階,分別用不同的猛獸和顏色來標示,如一品元帥以麒麟為標示圖案,正一品的驃騎元帥為黃金麒麟,從一品的輔國元帥,就用白銀麒麟。二品元帥用獅子,三品用猛虎,四品用獵豹,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用狼、八品用牛、九品用馬,再以黃金白銀青銅黑鐵做為正上、正下、從上、從下之分。將領們的軍服鎧甲上可以在胸前後背增加一塊猛獸品階補子,另外還可以按階打制一些猛獸的肩章綴於肩上......」
易風一邊說,一邊直接拿了支簡單鉛筆,就當着楊堅的面畫了起來,給楊堅畫了補服、文武的禽獸補服,還有肩章等等。
楊堅一邊看一邊連連點頭,這一套一弄,確實要立體明了許多。尤其是武散官的猛獸補子和肩章,按趙王的話說,戰陣之時,難免會有打亂的時候,到時軍官和下屬十分容易分散。那麼這個時候,也不用去管建制職務什麼的,直接就以軍銜最高者為指揮者,重整陣形,形成臨時的新建制,繼續作戰。等戰後,再各歸建制就好。楊堅雖然沒有打過仗,但對於軍事也並非門外漢,一聽這話,就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一般情況下,軍隊裏都是以旗號為標誌,指揮作戰,或者是收攏兵馬,都是以旗幟為準。但如果增加這套武散官軍銜制,那無疑是更好的補充。
「好好好,沒想到你還有如此好的建議。快說,你還有沒有其它好的建議,一次全說出來。」
易風見楊堅很是高興,心下了不由的激動。當下笑了笑,「回至尊,對於官制改革,微臣目前也是初有些想法。不過許多暫時還不成熟,其它的先不敢拿出來,僅還有幾點不算太成熟的先奏與陛下。」
「總的來說就是散官階職化,而勛官榮譽化。」
勛官系統比起散官系統來說成形更晚,起於周齊混戰之時,始於北周建德四年設置,當時以府兵制之統御官之名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於朝官,成為不理事的散秩,一直到唐後,勛官便漸成一個榮譽性質的加銜,並無實職,總體上,是從最初的實權重職,漸漸變為一個榮譽加銜。現如今朝廷的勛官有十一級,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從一品的上柱國到正七品下的都督。這套勛官系統,名字一個比一個的響亮。很有南北朝時官職名稱的特點,那就是高大上。哪怕只是個幾十人的小頭領,也能有個將軍啊都督啊這樣的銜頭。
易風現在建議,就是直接把這套牛氣轟轟的勛官系統,乾脆的把他直接供上神台,徹底的讓他榮譽化,成為完全沒有實職的稱號而已。最好是直接把他變成如特級英雄、戰鬥英雄等等這樣的榮譽稱呼而已。
勛官自隋以後就沒有什麼尊貴的了,到唐宋時徹底變成了可有可無的榮譽稱呼而已。因此易風也是毫無壓力的直接把後來的那套成熟的勛官體系給拿了出來。
「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修武尉、保義尉、進義尉,一共十二轉,勛官十二轉,轉數多者為貴。」比原來的多了一級,而且把上大將軍、大將軍以及那些開府儀同等都改了,連三個都督也直接改了。一來也是因為上大將軍和大將軍、都督這些與軍中現有職官名相重疊,換掉這幾個名稱,自然更好。
勛官十二轉,轉數多者為貴,以後這套勛官體系就相當於純粹的功勳體系了,相當於後世的勳章,就算得個上柱國的勛官,那也不過相當於得到一枚八一勳章而已,極為榮譽,但也僅僅是代表着榮譽而已,並沒有什麼實權了。與西魏時的柱國大將軍,北周時的上柱國,甚至隋早期的上柱國等,已經只剩下名字差不多,而實際上完全不同的一個東西了。
從某方面來說,易風的這個勛官的榮譽化,就等於是對過去幾朝繼承下來的那一大批的勛官們的過河拆橋了。如此一來,原來那些還很有含金量的勛官,就跟大貶值後的紙幣一樣,瞬間只剩下一點紀念價值了,再也不能兌現了。
「須彌對於職官和封爵,可有什麼改革想法?」楊堅事先也沒有料到這個皇孫心中還有這般丘壑,當下真是喜出望外。
「陛下,微臣以為,凡事不可性急,須得一步步來,欲速則不達,當先穩步然後求發展。」易風對於官制改革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也知道,官制其實是朝廷重要的一項根本,這裏面沾着太多人的利益。一個不好,就可能引起無數利益受損者的反彈,到時弄不好就是場大亂。歷來改革,不管是大改小改,都不外如此。因此,易風也不得不給楊堅潑點冷水。一步步來,走穩一步,再走下一步就好。沒必要搞的太急,到時控制不住出了亂子。他相信楊堅是個明白人,要不然,這些年他也不會一直緩慢的進行着一些調整,而並沒有什麼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涉及到關隴集團核心利益的事情,更是小心更為小心。
「小心謹慎些確實沒大錯,朕一時有些過急了。也好,就先推行這散官和勛官的調整變動,至於其它的暫時維持不變。」
「臣無異議。」易風欠身回道。散官階官化,實際上對即得利益者沒多大傷害,不過是減少了點薪水罷了。但對於關隴集團來說,官俸其實不過是他們收入的極小一部份而已,減少點俸祿,還不及九牛身上拔根毛。勛官的改動但是有些影響,但只要最關鍵的一點,勛官改革不馬上涉及到勛官的兒孫憑此承蔭出仕,那就無關大礙了。而對朝廷來說,也沒有必要一步到位,連勛官子女承蔭入仕的資格也馬上取消,事情一步步來就行。
易風又提了幾條建議,不過卻都很聰明的沒有去涉及核心的東西。首先他提出應當在幽州大總管府區內興設學校,特別是在燕山北的三蕃羈糜州內開設漢學,推廣漢話漢字等漢文化。對於這點,楊堅也大手一揮的同意了。甚至還十分大方的表示,朝廷到時可以專門拔付一筆款項用以這方面的內容。
此外,易風又向楊堅奏請,於三蕃內建立城鎮商業集市,並開禁原來邊市禁貿商品。他的理由是如今三蕃既然已經是隋朝統領的州縣,那自然就沒必要再當做敵人防範,原來的貿易禁運商品,也就可以解禁了。對於這一條,楊堅只是沉吟了一會,也答應了。他知道楊林在邊境上搞邊貿賺了不少錢,但他也知道,楊林先前正是用這些錢自己建立起了一支武州軍,並且連續擊敗鐵勒人的進犯,還把三蕃拉到了朝廷這邊,而這一切並沒有花朝廷一文錢。
楊堅思忖了一會,道:「你這次返回幽州後,身上的擔子很重,既要在短時間內收拾整頓好幽州諸府,還得備戰禦敵,協助晉王打好這一仗,關鍵的時候得出兵協助晉王,必要時還得攔截高句麗人。朕以為,你可以多請動元家和李家子弟過去協助。聽說,淑德也打算跟你去幽州?」
「唐國公一心欲報效國家,前些日子特向臣自薦,準備前往邊境效力。」易風老實回道。
「淑德是皇后姐姐之子,說來還是你表叔,雖然這些年一直留在京中,但是他的本事不錯,若是他有心跟你去邊地建功,你就帶上他吧。」
「陛下聖明。」易風恭維道。有了皇帝開口,主動讓他帶元家和李長雅家族與李淵家族的子弟前往幽州,這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助力。元家是他舅家,而如今李弼家族,則算是他的妻族,這樣的關係,在如今這時代,是最值得相信的。
「微臣還想向陛下求一道聖旨。」
「但說無妨。」
「請陛下下詔,允微臣在幽州招募百姓自願到幽州邊地均田授地,屯田守邊。允許對內附之民,不論族群,皆可授田。」幽州大總管轄下地盤,除了幽州附近的幾州屬於平原地區,其它的諸州都處於邊界線上,而且多是些山區之地,人口稀少。易風知道要想發展起來,光靠原來懷荒的模式也是不夠的。繼續經營商貿的同時,還得進行屯田墾田,同時得招募人口,利用幽州府各州目前人少地廣的特點,招募百姓前往均田授田,屯田墾邊。他知道這個時候的許多人的思想,最看重的還是土地。懷荒的許多將士,出生入死的賺了許多軍功賞賜拿了賞錢後,大部份的人都是拿錢回原鄉買地。有了土地就有根,沒有了土地他們就很難真的落地生根。因此易風也打算,以後也不完全的光是賞錢,還得以軍功賞地,讓這些將士們真的能紮下根來,把那裏當成他們自己的家。另外,如今朝廷人口大增,許多中原腹心之地,早就已經沒有可均的田地。許多新成丁的人,根本就已經分不到田地了。因此,易風打算利用幽州有大量荒地可墾的優勢,去南面招募那些沒地的百姓來幽州府,給他們分田墾荒,讓他們移民幽燕,充實幽燕的根本,擴大實力。
「移民分田,這是好事,只怕百姓們故土難離。況且,若是要移民,對許多百姓來說,也將是筆不小的開支,家不是那麼好遷的。」楊堅搖了搖頭。
易風也是固執的搖了搖頭,在這個時代,人口是關鍵,糧食也是關鍵,沒有人口沒有糧食,就談不起發展,談不起富足。在先前,他在懷荒這一方塞外邊隅之地,還能靠着純商業模式發展,但當他成為整個幽州大總管後,這個模式就已經有許多不足之處了。「只要陛下肯下旨,允自願的百姓搬遷,那麼其它的事情可以由幽州府全力承擔。我們會組織搬遷以及替他們安家,給他們分田地,給他們租借糧食種子耕牛等,甚至給他們提供一筆搬遷安家費和路費。」
楊堅見易風如此堅持,當下便笑道:「若是你真能做到你所說的,那麼朕自然沒有不允之理。甚至朕可以再下一道旨意,所有自願搬遷往幽燕邊地的百姓,朝廷免他們頭三年的租、調,另外每年二十日工役的庸,也可以減免一半。」
「陛下聖明。」易風大喜,能夠得到這樣的兩道詔書,那麼招募百姓的計劃就已經成功大半了。
楊堅也很高興,大隋立國之初,就定下均田制為國朝基本國制,正是靠着均田制,朝廷才能迅速贏得百姓擁護,這些年太平安穩,國力穩步提升,方有如今的太平盛世。但是開國到如今也已經十八年了,朝廷的人口也比立國之初上漲了近三倍,現如今達到近五千萬的人口。按照立國之初的均國之制,許多繁華富裕的地方,根本已經是無田可授。這也就導致許多新的問題出現,要知道,朝廷的許多基本制度都是根據均田制制訂的,比如這稅賦制度的租庸調製,正因為每個成丁都能有田可分,因此也才每個成丁都需向朝廷交納租庸調。如果分不到田,那也就很難再交納租庸調,更多的問題將出現。
現在易風提出的這個把中原繁華地區無地可分的百姓,招募搬遷到邊地去分地墾荒,這自然是好事。但之前朝廷卻很難實行這樣的策略,因為搬遷和安家都需要一大筆的費用投入進去,另外開墾荒地也需要很大的本錢投入,而搬遷的規模還不能小,小了對整個朝廷來說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但規模一大,這投入可就太大了,朝廷富有,但也不可能在還不是最迫切需要搬遷的時候投入大筆錢糧來實行這一個計劃。但現在易風既然願意承擔這些費用,也願意負責進行這項工作,楊堅自然樂得看見。他正好可以看看易風的行動,就當是一個試驗,如果易風的策略可行,那麼他到時再增大力度,擴大規模。
易風也清楚的知道這項工作的複雜程度很高,但是幽州要發展,自己勢力要增強,卻也只有這個辦法。雖然這將是項很大的投入,但易風覺得自己也並不會虧本,他對那些搬遷百姓更多的是給予一筆借款,再補貼一些搬家安家以及路費,可等他們到了幽州後,安定下來,到時開墾田地,自己也就有了源源不斷下蛋的金雞了。
接連幾天的雪後晴天過後,開皇十八年也終於過去,新的一年到來。
初一,正旦大朝會,天子在承天門外雙闕外朝堂舉行正旦大朝,各地朝集使,以及京中官員都進宮朝加正旦大朝,從承天門一直排到皇城門口,多達三千多員大小官員參加此次大朝,另有數百名的各方蕃國使臣前來參加。易風當天也站在天子階下參會,不過正旦大朝雖然規模宏大,但實際上卻只是相當於一場盛典儀式,並不真正的議事。整個大朝會有全套的規程,易風和數千君臣,按照禮部官員們準備好的流程,按部就班的朝拜慶賀,整個朝會相當的繁瑣,易風感覺就像是上萬人在進行一次大型實景演出一般。
正旦大朝過後,易風擇了個日子,請了宗正封卿,自己的合夥夥伴清漳王楊雄出面,做為男方的代表,正式向襄國公主府送去了娉禮,這是複雜的皇家婚禮中的第四步,納徵,也就是送娉。之前皇帝已經賜婚,易風也請了代表過去納采,也就是請媒人上門提親,獲得同意後,隔了些天又請媒人上門問無丑兒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經過這道禮儀之後,易風才知道這個未過門的妻子,小名無丑兒,字素君,閨名卻是叫李麗儀。名字和八字拿回來後,專門去進行了占卜,卜的一切順利吉祥合適後,今天則請了清漳王上門去送娉禮。
易風送上門的娉禮是相當的豐富的,雖然說這個時代,只要不是納妾而是娶妻,那麼越有錢的人家,女兒出嫁時準備的嫁妝就會越比娉禮多。可今次訂婚的這一對,皇帝親自賜婚,而且男的是皇長孫趙王千歲,幽州大總管,真食邑萬戶不說,而且還擁有皇帝賞賜在幽燕之地的永業田十萬畝。況且,就算沒有這些食邑和永業田,天下也皆知這位趙王是大隋頂級的富豪之一。而女方也同樣來頭不凡,皇帝的親外甥女不說,而且其家族李氏家族也是八柱國家之一的李氏家族,這次為皇帝選中賜婚於趙王,更是被特加封為河陽郡公主,賜公主湯沐采邑五千戶,永業田一萬畝,另賞賜金銀綢緞奴僕無數。
新加封的河陽郡公主李麗儀此時滿心的幸福,趙王對她禮貌有加,送來的娉禮更是豐富無比,甚至還親自給她寫了幾首情意綿綿的詩歌送上。李府上下對於這樁聯姻更是滿意之至,上上下下都對未來的姑爺讚揚有加。李府的人甚至巴不得馬上就能把小娘子嫁到趙王府上去,免得還要等上大半年的時間。
不過李麗儀還不能馬上嫁入趙王府,但李家上下已經都把趙王當成了自家人。易風向李家子弟發出邀請,請他們去幽州任職,一個個都毫無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李長雅親自坐在大廳,手執狼毫將一個個願意隨趙王去幽州任職的族中子弟名字登記在冊。
「叔父,請將侄兒名字也記上。」一個年輕的聲音自外傳來。
李長雅抬頭望去,卻是長房的侄子李密。
「法主你不是在家念書嗎,怎麼也決定隨趙王去幽州!?」
「嗯,我要去幽州!」李密點頭應道,神色堅定,語氣鄭重。
「好,算你一個。」李長雅有些微微驚訝,但最後還是點了點頭,提筆在白紙上寫下了李密二字。(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5s 3.792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