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王朝更迭基本都是腥風血雨,王朝的建立是建在千千萬萬士兵屍體上的,從古至今打的仗自然是數不勝數。筆神閣 m.bishenge。com
一個制度的建立,是需要時間的,因為每一個制度都是經過長期演化而最終定型的,並非每一個時期都不同。
比如說明王朝的內閣制度。
從始皇帝統一了華夏,建立秦朝以後,中央政權組織開始逐漸形成。
於是丞相這一個官職出現。
後面的歷朝歷代雖然稱呼有所區別,但是一直有丞相這個官職,可謂是換湯不換藥。
這就叫做傳承有序。
大多數王朝的丞相地位和權利都僅次於皇帝,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大事。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起初也設置了丞相這一直職位。
胡惟庸案後,太祖朱元璋便廢除了丞相制度,於是六部尚書只對皇帝負責。
此時皇權空前強化,此消彼長之間皇帝但工作負擔開始急劇增加。
如果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多做一點工作還可以忍受,比如朱元璋。
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太祖朱元璋的接班者可沒有他這麼勤政,於是便需要一個機構來承擔起丞相這個職位的工作和責任,在時代的背景之下,內閣制度誕生。
明惠帝朱允炆於建文四年首次設置內閣,但此時的內閣只是一個負責向皇帝提供諮詢的機構,並無實際權力。
而內閣的人員也是從翰林院選拔出來的,想要進入翰林院,必須通過科舉考試,且一般都是前幾名。
雖然他們充當皇帝的私人顧問,但品級較低,所以沒有資格參與政權,權利較小或者說等於零。
明成祖朱棣後,明朝皇帝都慢慢的懈怠於政事。
飽暖思。
從明王朝的後幾任皇帝開始,皇帝處理政事,越來越依賴於內閣。
於是內閣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前,內閣成員主要都是之前的東宮舊臣。
從楊士奇、楊榮、楊傅受到重用開始,從此內閣開始權利不斷加重,逐漸成了「權利部門」。
此時內閣的主要作用是「擬票」,對於六部和地方上呈的奏章,進行批閱,並且給出合理化的建議,用小紙票寫上,貼在奏章上,由通政司匯總,由司禮監太監呈報給皇帝過目批閱。
明代宗景泰年,吏部尚書王文進駐內閣,此時的內閣成員稱為內閣大學。
這個時候開始想要進入內閣就更難了。
因為此時的內閣成員主要從六部尚書以及其他有實權的官員中選拔。
內閣大學士成為了真正的實權崗位,此時開始,內閣權利逐漸高於六部。
六部職權歸於內閣,然後直達皇帝的模式出現。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從內閣大學中選拔一個資歷和威望最高的閣臣,而在此之前閣臣之間的權利是相互平等的。
內閣首輔雖無宰相之名,卻有宰相之權,而且權利有宰相之過而不及。
此時的內閣不僅之局限於「擬票」的權利,還有向皇帝推薦官員、領導指揮六部、監督各級地方大員、決策國家許多政事等權利。
萬曆早期,內閣權利達到了頂峰,內閣首輔張居正權傾朝野,並讓內閣成為了政府運轉的中樞,而且通過內閣推動,進行了史上有名的張居正改革。
親軍閣的組建雖仿照於明王朝的內閣制度,但又不全然照搬照套,因為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明王朝的內閣制度多多少少是有些問題的。
不過,任何的制度都有可能存在問題,並不存在完美無暇的制度,符合時代的制度就是一個好制度。
親軍閣的組建其目的也是為了鞏固統治,雖然白少陽也害怕有一天親軍閣會成為一個架空皇權的機構,但是此時雖有這種擔心卻又是無奈的,因為一個制度的建立定然是會出現許多不可預知的問題的。
因為,世界上不存在免費為你打工的人,無利不起早,哪怕是親軍閣的成員若是他們不能得到絲毫的好處,也必然不會盡心盡力。
不過現在考慮這些問題都是多餘的,白少陽擁有的領地不過巴掌大,而軍隊人數亦也不算多,目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多打下幾座城市作為根據地。
好在他有一個江陽王的頭銜,可以以替天行道,替大乾國收復國土的名義進行作戰,雖然這個名義有些牽強,但總比那些反賊要好。
如果說親軍閣的組建需要再三斟酌,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後勤閣的建立和完善卻是刻不容緩的。
對於整支軍隊來說,後勤的補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後勤組織,恐怕這一支軍隊也無法運行起來。行軍打仗所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不是說着玩的。
將士們的吃吃喝喝,以及住宿問題都是需要考慮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是沒有,前提條件是一定要做充分的準備。
銀子從何處而來?
糧草又從何處而來?
戰馬又從何處而來?
還有士兵又從何處而來?
雖然那些津津樂道的故事非常的精彩,那些動輒幾十萬人的戰役,實際上真的有那麼多人嗎?
書中記載一次調動數十萬軍隊,甚至接近百萬軍隊,貌似都不是什麼難題,例如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擁兵80萬,戰國時期白起僅在長平之戰中便坑殺趙軍40萬人,那麼當時真的有那麼多人嗎?
這個問題是值得研究的,首先曹操在出征荊州之際,從16萬的北方軍中抽調了8萬步兵以及1萬的騎兵,由於考慮到後勤以及交通問題,這9萬士兵並不可能都完全參戰。
參戰的也許只有區區5萬人左右,再加上荊州境內襄陽地區可調集的2萬士兵,一共是7萬人左右。
因此在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80萬大軍完全是個幌子,只不過是嚇唬人而已。
交通的落後導致物資運輸極其受限,所以後勤保障兵要比正規軍多很多。
漢武帝時期的漠北之戰,漢朝出兵共計60萬人,而處於一線作戰的主力部隊或許只有10萬騎兵,其餘剩下的50萬人則是由步兵以及民兵組建的後勤保障部隊。
所以很多時候,所謂的幾十萬大軍,都是加上後勤保障部隊的人員。
一支有十萬人的作戰隊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是不可能參與作戰的,實際數字或許還要更少。
就拿白少陽的三千多江陽軍來說,如果真的要投入到戰爭,或許能夠調動的軍隊只有不到二千人。
相比於第一線的作戰部隊,後勤部隊的人員更加重要,若是沒有他們提供後援補給,哪怕是拿下一場戰爭恐怕也會是慘勝。
。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7s 3.953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