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一時間,整個皇宮大院,仿佛風也停了,甚至時間都暫停了一樣。
無數人看他的目光中,羨慕嫉妒也帶着畏懼。
直到傳臚官再次大喊一聲,「狀元郎, 還不謝恩?」
石仲魁這才在199個同科進士的羨慕目光中,往右邊挪了幾步,對着金鑾殿行禮高呼萬歲。
隨後就是榜眼和探花。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聽到了於同甫的名字。
師兄弟同為一甲,這得是多大的榮耀?
只是石仲魁有些不理解,於同甫這傢伙為何能當探花郎。
但真說起來,於同甫的長相其實真不差。
可此時別說回頭說話了,就是回頭看一眼都是失禮。
同時石仲魁很快想到, 或許這是一個信號。
因為當年龐世同不僅把幾個勛貴拉下馬, 還間接讓前太子和同黨的膽子變大,掀起了那場謀逆。
想到這,石仲魁頓時有股不安的感覺。
換成自己是太上皇,看到皇帝出手後,必然會反擊。
聽着傳臚官當場宣讀狀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則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石仲魁的心情這才稍稍好了一些。
至於剩下的進士,不僅沒資格當場唱名、排名次,想被授予官職,還得再考一次。
通過朝考的會成為庶吉士,進翰林院或者去六部觀政。
三年觀政期滿又要參加大考,過了的人才能真正進入仕途,可以說直接比一甲三名多奮鬥三年。
未來的仕途升遷過程中,也不如狀元那麼順利。
而且進士能留在京城任職還算是幸運的。
大部分都會被外放各省任職, 一旦外放到地方,基本也就定型了。
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夠從正七品的知縣, 一步步爬到知州、知府。
想坐到督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員的位置,機會更是渺茫,
大部分進士終其一生都是地方的中下級官員。
而狀元根本沒外放的可能, 必然是留在京城。
但也不是個個狀元都官運亨通,不是沒有一輩子都止步於翰林院修撰的人。
傳臚儀式結束,已經是一個時辰後的事了。
身為狀元的石仲魁被人帶着去穿上了大紅色,專門為狀元準備的朝服、補服、帶靴,正準備去跨街巡遊。
卻聽一道尖銳的聲音,「太上皇有旨。」
石仲魁心中猛地有股不詳的預感。
卻沒時間多細想,掀起長袍下擺行禮。
好一會,旨意宣讀完畢,石仲魁有些失神的看着兩米外,笑呵呵的大太監戴權,還有戴權手裏明黃聖旨。
自己之前和寶釵的親事雖然是皇帝的意思,但皇帝並沒下旨指婚。
也就是說太上皇在此刻忽然下一道指婚的旨意,無論是自己還是薛家,都得感恩戴德。
而太上皇更大的用意,肯定是做個外人看的。
當然,自己和寶釵早已定親,太上皇此刻跳出來指婚, 難免有多此一舉,故意拉攏臣民的嫌疑。
但京畿之外的鄉紳和讀書人,可不知道這些,他們只會認定這是太上皇的恩旨。
隨後這道聖旨上有一大半都在說賈代華、賈代善的功勞,還順口提里賈代善當年作為太上皇的陪讀的事。
然後話鋒再轉,說深感賈家對皇家的忠心,既然迎春的婚事因為陰差陽錯而出現變故,那乾脆一併賜婚。
二女同嫁一夫,嫁的還是千古僅有的六元及第。
這一手等於告訴全天下,讀書不僅能得功名利祿,還能得美嬌娘。
而且還是一次得兩個。
天下讀書人絕對一邊嫉妒和大罵石仲魁的同時,士林也會一邊說太上皇此舉不妥,甚至荒唐。
但嘴上說不要,心裏那肯定是人人羨慕,恨不得取石仲魁而代之。
這就叫收人心。
最後聖旨里還讓自己主持京畿稻田開發,兼任運河等水系的梳理工作。
一下子就拉攏了京畿所有家中有水田的勛貴,還有三四成的鄉紳、官員。
皇帝要是反對,石仲魁相信此刻必然有太監準備好了,第一時間傳出流言,說皇帝這是反對稻田開發和梳理運河。
讓皇帝直接站在了勛貴、鄉紳和一部分官員的對立面上。
甚至太上皇巴不得皇帝反對。
「狀元公,接旨吧。」
石仲魁在心裏大罵一句,接你個死太監。
自己本來就要娶寶釵和迎春,根本用不着這一出。
同時石仲魁心裏也明白,自己在太上皇眼裏只是個棋子,還根本不在乎自己怎麼想。
而且這旨意必然是回應皇帝立於同甫為探花郎的事。
也就是說,新老皇帝的爭鬥,很可能會明面化。
一旦爭鬥明面化,皇帝是要吃大虧的。
太上皇可以用孝道壓着皇帝,反正在他心裏看來,自己也就十幾年、二十年可活。
只要在死之前保住權利,皇帝廢了,不還是有孫子嘛。
而皇帝也因為孝道而不能事事都要爭一爭,一旦退了一步,那就是步步退。
理智告訴石仲魁接旨,可雙手想抬起來,卻良久都不願抬。
想了想後,「太上皇容稟,小臣雖然是今科狀元,但朝廷官員任命、升遷自有規矩。
不經過台鑒、內閣署理,小臣一個還沒入朝為官的進士,如何能接下欽命?」
這話一出,在場的大臣們頓時連連點頭,看石仲魁的目光也柔和了很多。
文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心裏其實是想限制皇權的。
所以很大一份文官最討厭的官員,排第一的肯定是媚臣。
第二就是欽命官。
也就是皇帝沒走程序,直接任命的官員。
朝廷里絕大部分文官都是從千軍萬馬中,一路殺到殿試。
這中間有多少艱辛和苦難,石仲魁雖然體會不到,但也能想像的到。
既然大家都是走獨木橋,拼殺過來的,憑什麼比不上皇帝隨隨便便就任命的人的官職高?
這心裏落差和嫉妒心,別提有多強了。
不恨死這人,都算好的了。
所以欽命官基本上都沒個好結局。
「狀元公這可就不對了」,戴權笑眯眯道,「遠的不說,就說狀元公岳丈家榮國府的女婿林公如海。
不就是探花郎,又接了聖人的旨意,去江南署理鹽政治嘛。
既有先例,後人自當遵守便是。
狀元公,咱家這裏給您道賀了。」
看着嘴上說道賀,身體卻挺的更筆直的戴權,石仲魁一時間真的心亂了。
本想着乾脆裝暈,可他知道這反而是最蠢的做法。
和稀泥,兩邊都得罪。
而不接,等於直接表明只效忠於皇帝,今後十幾年裏安心當個翰林院修撰。
但沒人能保證太上皇快死的時候,是不是會下一道旨意,讓自己滾蛋。
再惡毒一點,讓自己負責修史,那就又是十幾年浪費了。
到那時候,說不定景隆帝自己都掛了,鬼知道新一代皇帝是否還能記住自己。
甚至新皇帝反而更加不敢用自己。
不接旨,後果同樣嚴重。
好在死到是不會死。
畢竟自己怎麼說也是六元及第,加上文官只要找到理由駁回聖旨的事可不少。
再不濟,大不了辭官歸家,皇帝不可能因為這就殺人。
那是暴君,太上皇沒那麼傻。
「狀元公,還不接旨?」
戴權這次的語氣就嚴厲了很多。
倒是周圍的同科進士們,越聽臉色就越憤怒。
不過也不是沒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
甚至那位叫范道的傢伙,臉上還露出了幸災樂禍的表情不說。
還站出來喝問道,「石伯謙,你想抗旨不成。」
石仲魁冷笑一聲,這人絕對瘋了。
此時跳出來說話的人,鐵定沒好果子吃。
果然傳臚官大怒道,「大膽,御前咆哮,該當何罪?來人吶。」
范道嚇的臉色一白。
倒是戴權呵呵一笑看了噗通跪在地上的范道一眼,不等負責殿前禮儀和安全的大漢將軍接話。
先一步高聲喊道,「狀元公,先接旨,再說其他的。」
該死的死太監,石仲魁心裏大罵。
果然殿前侍衛剛想動的身體,再次僵在原地。
處罰一個新科進士,確實沒太上皇的旨意重要。
所有人的目光,也因為戴權這話,注意力再次放回到他身上。
一旁的於同甫更是急的、嚇的渾身冒冷汗,呼吸聲也慢慢粗重起來,可他再急也沒用。
石仲魁聽到自己右後側的呼吸聲,哪裏還不明白這是於同甫。
顧不上失儀,手放在右後側,對着於同甫微微擺擺手。
果然沒一會,於同甫的呼吸慢慢平穩了下來。
而這反倒提醒了石仲魁,重重嘆息一聲,只能兵行險招。
一句話一不說,對着金鑾殿拜到在地一動不動。
聰明人很快就反應了過來,皇帝破局的辦法其實很簡單。
既然石仲魁都拖了這麼久,就是不接旨,傻子都知道他只想忠於皇帝。
畢竟狀元是皇帝點的,也只能忠於皇帝,因為很大程度上來說,皇帝也是他的座師。
皇帝此時笑哈哈說些場面話,暗示他接旨,瞬間就破了太上皇的那些算計。
別以為皇帝就不用顧忌手下的想法。
所謂恩威並施,既然恩字在前,那就是說恩比威更重要,一句仁者無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能為臣子考慮的皇帝,百分百會獲得不少官員的認可。
而且還能維持住和老皇帝的微妙關係,再次把就要放到明面上的爭鬥,壓到私下裏。
這一進一平衡,最終還是皇帝占的便宜更大。
畢竟時間站在皇帝這邊。
當然,前提是皇帝自己有耐心。
到時候石仲魁在京畿稻田養魚和梳理河道成功了,百姓和群臣歌功頌德時,皇帝至少有一半功勞。
果然皇帝見金鑾殿裏有大臣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強壓下心裏怒火,仔細想想臉上的怒意很快被笑容替代了。
心裏暗嘆石仲魁不愧是六元魁首,就是聰明。
而且也夠忠心。
片刻後夏守忠急匆匆的跑出金鑾殿,快步走下漢白玉台階。
笑着對戴權拱手道,「戴大監吉祥,奴婢這是奉陛下旨意,來為狀元公道賀來了。」
這話一出,殿外199個今科進士和官員們,那是人人羨慕的快瘋了。
既奪六元及第,又同時娶兩個豪門女兒,這全天下的好事全被他石仲魁獨佔了。
可太上皇既然當皇帝幾十年,哪有那麼容易被人破局。
在石仲魁安心接旨、謝恩後,戴權又笑呵呵的說道,「聖人口諭。」
聽完太上皇居然讓自己明日去賈家宣旨,晉賈元春為鳳藻宮尚書,石仲魁直接愣住了。
皇家婚配,不可能讓外臣去宣旨的。
只能是太監這個家奴去。
可仔細想想,也不對。
口諭里沒說封賈元春為妃子的事。
新科狀元,還是六元及第的姑爺親自上門宣旨,這得是多大的榮耀?
賈家和其他勛貴們,不感恩戴德才怪了。
而且要是自己明日前腳去了賈家。
後腳就有大太監上門,封元春為妃的旨意。
一眾因為甄老太妃病重,而心裏難安的勛貴和官員,也肯定會覺得太上皇沒放棄自己。
石仲魁在心裏嘆息一聲,暗道老皇帝就是厲害。
偷偷撇了一眼夏守忠,就見這大太監早已經雙眼無神。
戴權則明目張胆的看夏守忠幾眼,嘴角露出個嗤笑表情。
這才笑呵呵道,「狀元公既然是賈家二姑娘的夫婿,那您和女尚書就是一家人。
這等榮耀也就是聖人深愛狀元公和體恤賈家的功勞。
外人想求着都沒這個資格和機會。」
石仲魁暗道,果然和自己猜的一樣。
朝野雖會有議論,但太上皇帝加恩於勛貴,必然能穩住自己的基本盤。
再和皇帝爭鬥,穩住自己的權利就從容多了。
而且古代當父親的有絕對權力,讓自己兒子娶誰。
皇帝即便心裏抗拒,也只能封賈元春為妃。
只是要是沒出現意外,皇帝封元春時,封的是賢德妃。
這其實已經能說明很多問題了。
什麼賢妃、德妃都可以,就是沒有一人在活着的時候,佔兩個封字的妃子。
當然,你非得說這是皇帝的恩賜,也說的過去。
而石仲魁能想到這麼多,無非是站在上帝視角,早已看破結局而已。
一旦身陷局中,能看明白的又有幾個?
7017k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8s 3.949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