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評判三國鼎立局面的構成要素,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看書否 www.kanshufou.com大家知道,其實魏、蜀、吳三方在成為"國家"之前,他們早已作了"三分",這就是曹魏、蜀漢、東吳。之所以成為國,就在於皇帝的產生。比如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曹魏成魏國;公元221年,劉備稱帝,蜀漢成蜀國;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成吳國。由此可見,無帝不國。
那麼在漢獻帝劉協尚活人世的情況下,向來以忠漢、挺漢、扶漢為名起家的曹、劉、孫三股勢才,為何會置劉協於不頋,自行稱帝呢?本文試從曹丕、劉備、孫權等三人稱帝的方式,詮釋一下三國鼎立時期"一個天下三個帝"的由來歷史。
中國古代王朝的確立,講究一個正統性。所謂正統性,按照時下的觀念,就是合法性。在古代,某個王朝一旦搭上不正統的傳謠,也就意味着這個王朝的統治地位,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其實正統與否,存在於"大多數"之中,換句話說,如果大多數人民認為,這個王朝中的皇帝,已經無有權威了,他下的聖旨如同放屁,無人執行,也就表明這個王朝不正統了。
曹丕就是借用這一理論,實施代漢稱帝的。對於漢獻帝劉協而言,自從他被曹操"友好"地迎至許都,成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計策中的一枚"棋子"時,他的權威性就蕩然無存。那麼曹操為何不在有生之年,取代劉協,自己稱帝呢?蓋因其時忠於漢室的遺老遺少實在太多,多到連曹操都覺得"漢獻帝不可怕,可怕的是漢獻帝周圍的人"。到了曹丕繼承曹操王位時期,那些誓死擁護漢獻帝的大臣們,有的己經死了,有的因年老而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漢獻帝劉協本人也失"重振山河"之志,故爾讓曹丕有了空子可鑽。即便如此,曹丕仍不敢掉以輕心,他以「高姿態"的方式,三次婉拒漢獻帝劉協的"禪讓",直到"眾臣齊皆跪地不起",方才勉強同意。因此說,曹丕稱帝,走的是禪讓之路。禪讓的好處是:能讓天下臣民覺得,曹丕頭上的那頂皇冠,系劉協主動所贈。
相對於曹丕沾了"禪讓"之光,遠在蜀境當了"漢中王"的劉備不幹了。劉備就像千餘年之後的阿q一樣,來了句"你可革命,為何我革不得?"但劉備也明白,要讓千里之外的漢獻帝劉協說句"我要把皇冠轉給劉玄德",無疑天方夜譚。劉備就想啊想,白天想,夜裏想,功夫終於不負有心人,他想出了一個妙計,這個妙計就是繼承。
劉協姓劉,劉備姓劉,漢朝的開山鼻祖是劉邦,在之後的數百年漢朝歷史中,劉姓家族所創立的門閥制度,已經根深蒂固。作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劉備,屬於正統的劉氏傳人。在多事之秋的三國,自己有權挑起"恢復漢朝江山"的大梁,但這個大梁,也不是隨便到想挑就挑的地步,因為繼承皇位的首要前提,是先皇駕崩,否則的話,便是僭越。劉協還活着,自己就在蜀漢宣佈黃袍加身,這不是犯上作亂嗎?
劉備就藉助古代信息閉塞這一特殊條件,在蜀漢境內大肆傳播"漢獻帝劉協已被曹丕迫害致死"的消息。等到蜀漢上下認同這一說法後,劉備便推出"國不可一日無君"的口號,在蜀境實施加冕儀式。因為心虛,他就反對堅持"聯吳伐魏"的諸葛亮,提出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關羽被害於兩年前,劉備不提半句報仇口號,忙着考慮"學習曹丕",等到當了皇帝,才提出為關羽報仇。劉備這麼做的深層次原因,在於他怕蜀軍將士在伐魏期間,知道漢獻帝劉協還活着的消息。
要說三國三個巨頭中的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對東漢王朝,亦即漢獻帝劉協最為忠誠的,當屬孫權,因為他是最後一個稱帝一一按照常理,自己不另立一國,就是前朝臣子。孫權在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連續數年就是不予效仿,你說他對漢朝的忠誠,會差麼?
公元229年,孫權終於不甘屈居於魏、蜀之後,決定建國稱帝。對孫權而言,他既沒有曹丕的禪讓條件,也沒有劉備的"世襲"理由,因此採取何種藉口,就成為他首先必須解決的難題。好在三國時期"謀士如雲",東吳的謀士也是不少,這些謀士便為孫權出了個不是主意的主意,就是"天授人權"。孫權十分喜歡這個理由,於是撥出巨款,秘令親信分赴東吳境內各地,偽造祥瑞。比如一塊巨石上,出現一個"權"字,比如一條河中,捕到一條腹內吞有竹簡上寫有"孫為帝"的魚兒,至於三教九流中的頭面人物,更是用裝瘋賣傻式的言行,大加造勢。等到東吳民眾,都認同這是上天想讓孫權承當皇帝的徵兆後,孫權便心安理得地舉辦了稱帝典禮。
在禪讓、繼承、天授三個"為帝"的方式中,"天授"無疑高於禪讓、繼承,這也就是皇帝被稱為"天子"的原因。既然孫權是"天子",那麼他的神聖,就得用超越魏、蜀一一此時魏國已是曹睿為帝、蜀國已是劉禪為帝,為了顯示高貴,孫權將稱帝的國號是"大吳",是為"吳大帝",意思是說,曹睿、劉禪只不過是"小帝",他才是正統的天授之帝。
觀照魏國、蜀國、吳國三個皇帝的"投胎史「,如果僅以正統的角度衡量,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備,抑或孫權,都有僭越之嫌。中國古代史上,被史學界廣泛認可最為正統的王朝,為漢朝和明朝。漢朝是反抗秦朝的暴政而建立的王朝,明朝是驅逐元朝的暴政而建立的王朝,其餘大大小小的王朝的正統性,都不足以和漢朝、明朝相提並論。
而三國中的魏、蜀、吳,因背負"三分天下"之名,故正統性越加存疑,如從"國家必須統一"層面而言,它們就像三個淘氣的小子,背着父母,玩了次"分家"的遊戲而已。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7s 4.006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