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吳有平只用知道在密支那地區爆發了戰鬥,卻不用直接插手此事。隨夢小說網 http://m.suimeng.co/軍委就完全不同,此事就該他們負責。通過電報往來,軍委基本了解了情況,這才向何銳報告。
「……英國人在上緬甸(緬甸北部)地區主要靠收買當地頭領的方式實施控制。緬甸的愛國者們與密支那地區的一個首領發生了衝突,對其發動進攻。正好有一隊英國軍隊受首領邀請,前來鎮場面,並非是有意爆發的戰鬥。」
何銳聽完介紹,心中盤算了一下,「後續情況如何?」
「現在戰鬥結束,緬甸民族革命軍佔領了密支那火車站。想來英國在緬甸的部隊很快就會行動起來。」參謀長程若凡給了明確回答。
「西南局的準備情況如何?把最近資料給我。」何銳下達了命令。
很快,幾大摞資料放到了何銳面前。與這個時代人最大不同的是,何銳很年輕的時候就能看到大量世界各地的地圖。畢竟想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話,總是要做些準備。
何銳在當時並非是故意要記憶下那麼多地圖,卻的確有了印象。走過很多地方,很自然就能將報告中的數據與地圖結合起來。報告的數據顯示,滇緬公路進度相當好。僱傭當地勞動力就是對當地進行了經濟輸血,加上土改,從湖南到雲貴的這條交通線沿線的社會秩序恢復的非常好。也也反過來促進了修路的進度。
修建滇緬公路的鐵道兵團投入了500名工程師,5000名技術工人,僱傭了40萬勞工。到現在完成了滇緬公路一半的建設,另外一半也完成了設計,正在開工。
看完道路建設,何銳拿起了『兵站』的建設報告。兵站是在後勤交通線上分佈的站點,提供包括倉儲、休息等服務。其功能大概可以看成高速公路上的諸多休息站。區別在於兵站提供的服務針對性更強,效率更高。
西南局的報告中,由於兵站本身也為修路大軍提供後勤服務,所以每隔30里一個兵站的完成度竟然達到了100。
看到這裏,何銳叫來秘書,讓秘書給西南局發電報,要求確定兵站的完成度。
何銳又查閱了橋樑修建進度。有些橋樑已經建成,有些橋樑正在修建。不管是完成的還是沒完成的,這些橋樑以及道路都以汽車運輸為標準準備的。
花了幾個小時看完資料,何銳接到了西南局的回電,西南局委員鍾義府向何銳確認,全部兵站100的完成了,並且投入使用。何銳立刻要求軍委再次開會。很快,以執掌軍令的副主席徐乘風,參謀長程若凡,總後勤部部長胡秀山為首的軍委成員再次到了會議室。
把自己對資料的評估講完,何銳說道:「趕日不如撞日,既然已經開打,就行動吧。」
同志們都知道何銳不打無準備之仗,以東北政府與日本政府的戰爭,何銳準備的極為充分。在緬甸的戰爭準備的確有了相當高的完成度,但是距離中日之戰有很大差距。而且現在對付的並非是日本,而是世界霸主英國。
徐乘風作為執掌軍令的副主席,身負重任,他不得不提出不同看法,「主席,何不按照計劃走?」
何銳搖搖頭,「英國人等不及了。再等下去,只會讓英國人有充分的準備。既然在密支那開始了戰鬥,就要把密支那守住。」
程若凡是支持何銳的看法,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英國在緬甸的鐵路終點就是密支那。如果英國在這裏設防,我們就得繞那些小路,增添了大量的作戰難度。我支持主席的看法。」
胡秀山只要完成了總後勤部的工作,就會看地圖。整個緬甸的地形此時在胡秀山腦海里浮現出來,就如程若凡所說,密支那距離中緬邊境並不遠,是英國人修建的鐵路終點。
緬甸的第一條鐵路,從英國人修建的從仰光到卑謬的鐵路,於1877年建成投運。十二年後,也就是1889年,英國將鐵路從仰光修到了曼德勒。到1914年,英國將鐵路從曼德勒延伸到密支那、臘戌。密支那與臘戌這兩處距離中緬邊境有不到200公里,這200公里山高林密,被稱為野人山,非常難以通行。
過去一年時間,中國竭盡全力在野人山中聯絡當地部落,組織當地革命者建立地方政府,完成交通線建設。野人山也不是完全無法通行,早在唐宋以前,古代南方陸地「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從現今的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
基於如此細緻的理解,胡秀山做着自己的判斷。就聽徐乘風問道:「……我說完,請胡部長發表意見。」
各個國家陸軍都有三長官之類的陸軍領導者,民國國防軍實際上有『四長官』。軍委主席是統帥,並不計入四長官中。
民國國防軍四長官中排名第一的是執掌軍政的副主席,也就是總政治部主任。這個職務原本由鍾義府出任,現在這傢伙已經是西南局委員,這個職務的具體事務工作由相關政工部門同志負責。之所以這個職務是四長官中排序第一,是因為這個職務是文明黨在國防軍中的負責人。以黨領軍,自然是軍政第一。
接下來的三位才能稱為『三長官』。執掌軍令的副主席徐乘風,參謀長程若凡,總後勤部長胡秀山。這三人的能力決定了國防軍的實力水平,如果胡秀山認為何銳的看法不合理,那麼何銳就只能靠他個人的職權與威信來對軍隊體系下命令。這些命令都會被執行,不過一旦失敗,何銳要付出的代價其實非常大。
胡秀山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繼續思考了片刻,整理出自己的問題,這才開口說道:「從陸戰角度,我認同主席的看法。現在的後勤運輸能夠維持至少2000人的戰鬥規模。一旦奪取了鐵路,在山地作戰中,我軍能夠撐兩個月。兩個月後,總後勤部確定援助一定能夠抵達。」
徐乘風身為軍令長,並非是簡單執何銳的命令,雖然程若凡與胡秀山都支持何銳的看法,徐乘風依舊沒有簡單的隨大溜,「主席,我想請問戰爭後續。」
何銳已經做出過判斷,果斷答道:「戰爭是政策的延續。英國的政策是維護其殖民地的統治,這從英國強調多米諾骨牌效應就能看出來。我們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英國就要全力避免連鎖反應。英國當前的經濟政策只有兩個字,還債!擴大戰爭對他們壓力太大,所以徐乘風同志,我要求你來推演一下,英國能夠調動的部隊都有哪些?」
徐乘風想都沒想,立刻答道:「英國現階段能調動的是印度殖民的軍隊,在幾個月內,他們能調動的依次是,馬來亞殖民地軍,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軍團。加拿大距離緬甸的距離比英國還遠,在加拿大軍團抵達之前,英國陸軍中的機動部隊也應該先抵達了。除了殖民地部隊外,白人組成的軍隊在30-50萬之間。」
何銳點點頭,「我原本也不想這麼早發動進攻,但是當下看來,緬甸人民的反抗比我們想像的激烈。這也應該在英國意料之外,所以我們現在動手,也是出其不意吧。畢竟連我們自己都在意料之外的事情,英國人怎麼可能想得到。」
徐乘風沒有繼續反駁。由於中英之間上次交手已經是1900年,25年後的今天,徐乘風也無法確定英國的陸軍水平。紙面推演上,民國國防軍是全面勝出。從單純的軍事上看,徐乘風的不安更多源自於不確定,而不是後勤準備是否充分。
就在徐乘風想找出讓自己不安的幾個要點,就聽何銳繼續說道:「這次行動,我們正好可以用我國人員自發行動為理由,向英國做出解釋。因為本來也是真的。至於英國怎麼想,就隨他們去吧。」
徐乘風現在找不出支持的理由,也沒有強烈反對的理由。最後,徐乘風橫下心來,「既然這樣,就這麼幹吧。」
何銳能理解徐乘風的感受,那就是在一片的混沌中投入一場戰爭。何銳能清晰看透問題,只是因為何銳利用政治經濟學從歷史下游反推,能夠明白英國此時的難處。正想給徐乘風解釋,胡秀山開口了,「主席,我唯一不理解的是,英國遭受了這樣的損失之後,真的不會奮戰到底麼?如果英國認慫的話,他們豈不是與滿清朝廷沒什麼分別了麼?」
把英國政府與滿清政府對比,這可真的把何銳逗樂了。在21世紀的網絡上,還真的把英國女王比作慈禧,把英國政府比作大清。從1925年後的歷屆英國政府來看,他們走的就是滿清的老路。
但胡秀山現在無法理解,何銳解釋道:「秀山同志,你認為英國現在是否到了它的頂峰?」
「……是。」胡秀山答道。
「根據力量規律,只要抵達了力量的頂峰,不管怎麼努力,都是向下的道路。還有一種描述,不管是如何不得了的江洋大盜,只要他開始把搶劫來的錢用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與普通小毛賊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英國的現狀。滿清政府也曾經威風八面,也曾經打贏了對準噶爾的戰爭,等滿清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其特權利益的時候,就走到了令人不齒的地步。英國的目標與滿清別無二致,那麼英國的選擇與滿清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程若凡最初並不想參與到討論英國選擇的問題中,此時見胡秀山竟然還是不太明白,忍不住插話進來,「秀山,英國要的是最低成本統治印度,一旦其統治成本過高,英國就要選擇止損。而我們此次並非要推翻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英國是能夠理解到這些的。而且牆倒眾人推,英國為了不展現出其軟弱,只能打落牙齒活血吞。」
胡秀山能理解程若凡的看法,但是他還有些遲疑,「主席,你認為我們能夠控制戰爭如何結束麼?」
這個問題相當嚴肅,即便程若凡對何銳極為信賴,此時也不吭聲了。不過這並不意味着程若凡對何銳的信心有所動搖。在對日作戰中,何銳表現出的對戰爭的控制能力讓程若凡完全相信何銳的能力。不管是突襲開始,還是繼續進攻到漢江,又或者是之後的緩緩撤退。每一步都在將戰爭向着有序終結的方向引導。
在軍隊有不少人私下認為,中日之戰中我方的運氣太好了,關東大地震逼得日本不得不議和。程若凡承認關東大地震的確起到了促進議和的作用,但是以鴨綠江防線的堅固,日軍無論如何都突破不了。
而日本的國力本身不支持日本進行長期戰爭,日本最多堅持一年半,就不得不開始考慮議和。即便沒有關東大地震,議和也是日本唯一選擇。
英國面對的局面其實一樣,只要英國無力擊敗中國,它就不得不議和來止損。英國軍事力量很強,程若凡認為正因為如此,英國肯定能認識到,以英國當下的實力,完全不具備在緬甸地區擊敗中國遠征軍的可能。
程若凡以前在會議上向軍委的同志們闡述過這樣的判斷,但是大家好像被英國的名聲嚇到了,並不敢相信。唯二真正相信這些的大概只有何銳與鍾義府了。
經過一陣短暫的沉默,何銳開口了,「我們能夠把英國引導到議和的軌道上來,就我看來,如果英國只剩下這一條路可走。它就必須議和。」
徐乘風本以為胡秀山還會提出反對意見,不成想胡秀山聽完這話,稍一思索,爽快的答道:「既然如此,我支持主席的決定。」
這下,最重要的四人中,包括何銳在內的三人都支持立刻開戰,徐乘風也找不出一定要反對的明確理由,最後徐乘風答道:「我也支持主席的決定。」
政治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徐乘風表達了同意之後是不可能躺倒看其他同志們工作,作為執掌軍令的軍委副主席,會議剛一結束,徐乘風就命令總參謀部根據當下的局面立刻提出方案。不用徐乘風命令,程若凡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
畢竟密支那戰鬥爆發純屬意外,要根據當下局面提出計劃還需要時間。哪怕是總參謀部制定了非常多的預案,此時最少也得進行大量修改不可。不過程若凡還是給西南局的同志們發了電報,把軍委的決定告知給西南局,要他們根據決定的精神先有所行動。
西南局委員鍾義府從接到戰鬥消息後,心情頗為緊張。接到了程若凡的電報後,鍾義府當即召開了西南局的會議,會議的書記將軍委的會議精神通報後,西南局的同志們都激動起來。
鍾義府已經解開了風紀扣,感覺壓抑在胸中的這口氣終於能夠完全吐出來。站起身,鍾義府大聲說道:「同志們,我們西南局過去近一年中與緬甸愛國者和中緬邊境對面的群眾接觸,已經能確定,緬甸其實是一塊革命的沃土。」
不少比較激進的同志聽到這話,微微點頭,鍾義府繼續說道:「所謂不平則鳴,緬甸人民遭受英國殖民者與本地土邦頭人的壓迫,窮困的生活毫無希望,這讓民眾們不僅對外國殖民者與本國的壓迫者毫無感情,更是充滿了恨意。這些年緬甸國內爆發了大大小小的反對壓迫的鬥爭,其中不乏武裝鬥爭。這些鬥爭都失敗了,但是緬甸人民並沒有因為失敗而恐懼,他們對於獲得解放的心情更為迫切。因為緬甸國內外的壓迫者們獲得勝利後,對於緬甸人民的壓迫更加變本加厲。有這樣的基礎,我們與緬甸進步青年與革命同志的合作就更加牢固。現在,軍委已經有了決定,對於我們來說,立刻幹起來!」
西南局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都接受了鍾義府的決定。鍾義府並沒有大手一揮,立刻高呼『前進』。而是讓人把最新的各項工作進度匯總拿出來,根據現有的局面進行了安排。
第二天,也就是4月10日,一個團的山地步兵離開了邊境,與緬甸革命者一起沿着已經開闢出來的交通線向爆發了戰鬥的密支那城前進。
密支那位於伊洛瓦底江上游支流邁立開江西岸,地處北部山地丘陵區,海拔1000米以上,是緬甸北部北部最重要河港。
這裏盛產柚木和其他木材,種植水稻、甘蔗等,是繅絲、木材和食品加工中心,農產品集散地。向東可達中國雲南省騰衝市,向南經八莫可達中國雲南省畹町,北經葡萄城可抵中國西藏。是縱貫南北的仰光中央鐵路線終點。
在沒有鐵路的地區,英國的殖民統治是由服從英國統治的當地首領來完成。密支那城則是英國英國駐軍所在,在西南局原本的計劃中,本該是經過充分準備後,由兩個山地步兵團完成奪取密支那城的作戰。
然而密支那城現在正陷入一場戰鬥之中,交戰雙方是英國一個兩千多人的殖民地團與400人左右的中國緬甸的混合部隊。
同樣是混合部隊,緬甸革命者們的戰鬥意志可比殖民地團要強大的多。400人最初殲滅了一支下鄉掃蕩的200人的殖民地混合部隊,原因就如上報中所說,密支那附近的一個地方首領借着英國人的勢力對幾個村子橫徵暴斂,尤其是強拉壯丁去礦山采寶石。
這時代在熱帶寶石礦工作,光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就足以要人命,村民們哪裏肯去,壯勞力跑了。眼見抓人目標落空的當地首領就把村民的家屬給抓走,威脅當地人,要讓這些婦孺去寶石礦挖寶石。如果那些逃走的青壯們不想看着家眷死掉,就乖乖回來,用自己換回家眷。
青壯們得到了消息後回來了,不僅自己回來,還帶回來了緬甸民族革命軍的部隊。
此時戰鬥已經進行了三天,戰場不斷移動。革命軍部隊殲滅敵人後採取了大膽的計劃,趁着殖民地軍隊出城增援的機會,偷襲密支那城。最初進展順利,但是在軍火庫前遭到了殖民地軍隊的負隅頑抗。好在革命軍的中國指揮官沒有上頭,看到時間已經過去,立刻帶領部隊撤出密支那城。
果斷的撤退行動正好讓革命軍避開了趕回來的殖民地軍,沒有陷入被敵人前後夾擊的絕境。之後殖民地軍隊開始追擊,在革命軍中國指揮官的指揮下,革命軍開始帶着殖民地軍隊在山裏頭兜圈子。
兩天過去,殖民地軍已經累的精疲力竭。指揮官是一個英國上尉。上尉坐在由本地人抬着的小轎上,他身邊的兩位印度僕役正用扇子幫助上尉驅趕蚊蟲,讓上尉能夠舒服的做出接下來的判斷。
與此同時,一個團兩千多人的國防軍山地部隊則通過開闢的林間小路直奔密支那而來。不管英國上尉怎麼決定,戰鬥都將以四千人以上的規模展開。密支那註定要在戰火中迎來全新的日子。
/90/90632/32165609htl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3.948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