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單》和《螢火蟲之墓》前者是真人黑白片,後者是動畫電影。
前者講述的是猶太人的浩劫,李易並沒有想要拍這樣的電影,事實上,這種電影,不是自己的民族的,你很難拍出那種厚重感。
而後者《螢火蟲之墓》李易倒是覺得,這部電影的切入點很不錯,以孩童的視角來講述戰爭,這類的電影,他早前拍過的《戰爭子午線》就是其中之一。
而事實上,類似的電影,國內還真的不多。
那麼現在問題在於,《螢火蟲之墓》要改編成本土版本,做成動畫電影還是真人電影?
做成動畫電影和真人電影,都各有各的優劣。
真人電影的話,在表達孩子的純真的時候,說實話,不管怎麼拍,都會出現一些失真的畫面。
因為我們不能要求兒童演員像成年演員那樣,去為了一部戲,一個角色,而如何如何地苛待自己。
而動畫就不同了!
但是動畫始終是動畫,同樣的無法取代真人電影帶來的那種真實感。
所以李易也有些糾結起來。
「你覺得,為什麼我們過去拍過那麼多那個年代的電影,可是為什麼卻反而......」趙光明揉了揉眉心道。
「怎麼說呢?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網友的帖子,上面寫着:我們曾貧窮,所以有了錢之後急着炫耀;我們曾備受欺凌,所以在站穩了之後首先要嘲笑一下對手,朝着對手吐幾口唾沫,告訴對手,老子站起來了;我們曾軟弱,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為自己樹立無比強大的形象,過去、現在、將來,我們一直無比強大。
而我們的電影呢?其實也是如此,我們的電影,關於對那場戰爭的描述,大多時候都有一個特點!」李易想了想說道。
「什麼特點?」趙光明問道。
「從不「示弱」!」李易說道。
「示弱?你的意思是?」趙光明有些不解。
「其實縱觀過去到現在,我們拍的電影,電視劇,可以說幾乎從未「示弱」過。
我們的影視作品,在拍攝那場戰爭的時候,總是凸顯出來,我們無比智慧勇敢,敵人無比低能弱智;我們無比強大,敵人無比弱小;我們總是勝利,敵人總是失敗......我們的電影太多的是表現我們的勇敢、智慧、頑強、強大,唯獨沒有人性的表現,沒有讓人感同身受的真實的歷史。
可是事實是什麼?我們是像電影中那麼所向披靡嗎?我們死了多少人?敵人死了多少?我們的國土有多少曾經淪陷?我們出了多少漢奸、偽軍......」李易說着說着就忍不住搖頭。
趙光明眉頭微蹙道:「也不是沒有吧?也有一些影視作品,並沒有弱化敵人的強大吧?至於漢奸,偽軍之類的,很多電影裏面都出現過吧?」
李易淡淡地搖頭道:「是,這些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的影視作品,一直都是受市場裹挾的,因為實際上沒有人喜歡看我們過去有多麼的苦難,那場戰爭我們打的有多麼的艱苦!
我們的電影更多的是在以結果反推過程,因為我們最終是勝利了,所以有着這樣那樣的過程,仿佛都順理成章了。
我們很多電影,電視劇,是,給出了敵人的強大,但是更多的是在給出,敵人的武器彈藥有多充足,可是對於人,卻多數都是在降智!」
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歸咎於官方,但是實際上真的不能怪這一點。
為什麼?
因為就像李易說的那樣,其實更多的是市場的選擇,國人不可能會喜歡看敵人強大,我們弱小的電影。
國人喜歡看的是,我們雖然弱小,但是我們卻能打敗強敵,典型的結果推導過程。
這也是人之常情,總不能把敵人塑造的很強大,然後我們很弱小,那樣的話,哪裏還有什麼爽點可言?
從網絡小說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接受「虐」的劇情就可以看的出來,這是人之常情。
所以這也是一個永遠無法有答案的問題。
因為沒有人真的會這麼拍影視作品。
市場的主流也永遠不可能是這類的影視作品,還有一點,如果真的那麼拍了,那是在幹什麼?
以另外一種方式歌頌敵人嗎?所以,這也是個很關鍵的問題。
所以,對於網絡上的一些評論,李易同樣的不敢苟同。
人是有慕強心理的,所以李易是能夠理解,為什麼不去拍那樣的影視作品。
那麼如何去拍攝關於那場戰爭的電影?
李易覺得《螢火蟲之墓》這樣的方式就是個很好的很聰明的方式。
這部電影之所以爭議那麼大,也正因為有人被我們曾經的敵國的孩子「感動」了!
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畢竟,不管怎麼說,我們首先是人!是人就會有喜怒哀樂,就會有情感,而這部電影最關鍵的點就是抓住了,能夠讓人普遍被感動的點。
電影沒有展現敵人有多麼強大,更多的是展現,在戰爭的影響下,原來幸福的平民家庭,支離破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管在任何時候,看到天真無辜的小女孩被餓死,原本藍天白雲、恬靜祥和變成了餓殍遍野、滿目瘡痍,把美好的東西打碎了給你看,這樣的悲劇立意才是關鍵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惹來爭議的原因所在。
因為這些東西,的確能無差別地讓人感動,讓人不忍,可是又因為這部電影拍攝的國家,是曾經的施害國,所以觀眾才會割裂。
一部分人認為,作為侵略別國的一方,他們罔顧了歷史的事實,而另外一部分人又認為,這和無辜的孩子們無關,他們也是受害者。
所以,李易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這種爭議的來源,是在於拍攝這部電影的人是島國人,而我們在那場戰爭之中,才是受害者。立場決定了我們的觀感。
因為那會讓我們覺得不真實。
明明是施害者,卻反過來把自己變成受害者。
那麼我們呢?
所以,如果換一下背景,那麼這種爭議就不復存在了。
因為我們不曾去傷害過別人,我們是純粹的受害者!
《螢火蟲之墓》的高明之處就在於,這部電影確實沒有交代二戰的緣由和是非,這可以說也是爭議的關鍵點所在!電影有它的取材和視角,它僅僅講述一個小小的故事,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表現人性,這完全沒有問題。它不是紀錄片,更不是科教片,它絲毫沒有義務把一場世界性的戰爭在90分鐘內講清楚講完整,事實上也沒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做到。
當然,如果對方交代了二戰的緣由和是非的話,或許可能就拍不出來那樣的感覺了。
但是反過來,站在《螢火蟲之墓》的角度上來說,人家本來就不是拍給我們看的,那麼從這一點來說,這片子不正是反應了軍國主義對自己國家帶來的傷害嗎?
當然,李易其實也覺得,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或者所作為切入點,但是電影本身其實問題也很大。
最大淚點妹妹的死來說,很難讓人不覺得是男主不作為和任性更多害死了妹妹!
電影裏面的妹妹是很可憐,但是男主角的少爺脾氣也很容易讓人恨的牙痒痒的,寄人籬下吃飯連碗都不知道洗,可以勉強理解14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在戰亂中完全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和妹妹,但是連碗都不會洗脾氣還很大,到了妹妹生病了都不願意回頭,與其說男主可憐,不如說看到這裏的時候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覺得男主可惡了。
李易來拍的話,肯定要進行大修大改。
至少,這真的不能用一個當時還太年少不懂事就能解釋的了的。
言歸正傳。
李易其實還沒有想好,要怎麼做。
一部電影復刻出來,相對來說要容易不少,可是要進行本土化改編,要對劇情進行很大程度的修整,這可和復刻一部電影的難度,完全是兩碼事。
當然,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說是一部「煽情到極致」的催淚片,這正好是李易擅長的。
只不過,這種電影,真的適合用真人演員來拍嗎?
電影裏面的小女孩是餓死的,那種狀態,如果是真人小孩子來拍的話,說實話,李易覺得很難拍出動畫的效果來。
而且還有一點,如何規避那些尺度過大的,太過殘酷的畫面?
取捨之間,可以說讓李易也很是為難。
首先,如果用動畫來製作的話,那麼要不要展現那些真實的殘忍的畫面?
尺度如何把控?
會不會影響到電影本身?
其次,如果用真人來拍攝的話,那麼演員怎麼選?
同時,一些那個時代的地方的習俗,等等,也都還需要大量的資料來填充。
所以,就算李易要拍這部電影,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這樣的電影,不管是真人電影還是動畫電影,都需要大量的前期籌備工作。
其實還有一點,很關鍵。
我們國內的很多導演,總是希望能拍出讓「外國觀眾」認可的電影,想讓他們承認這場戰爭我們所遭遇的苦難,以及敵人的殘暴。
可是實際上,李易真的沒有想過。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本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苦難,外人看了,頂多只能是出於人性來表達一點同情,所以在李易看來,這類的電影,真的沒有必要苛求去讓外國觀眾認可。
這樣的電影,首先應該立場很堅定,那就是拍給我們自己看的。
讓我們自己的觀眾,去重新感受那段歷史,去明白,那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去明白,我們如今的日子有多來之不易。
而不是去寄希望於外人!
就算你拿獎了又如何,就算被認可了又如何?
這也是這類的電影的一些通病,一些導演想着按照「外國人」「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去拍攝電影,可是這樣做,本就失去了最大的意義。
當然,過去我們還沒有那麼強大,所以這種心理倒是也能理解,但是現在真的沒有必要去考慮,外國觀眾怎麼看,外國影評人怎麼看,外國媒體怎麼看,因為真的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李易不需要考慮這一點,而且有些東西,如果連我們自己的觀眾都不認可,那麼為什麼還要在國內拍?
從影響力的角度來說,拍一部國內票房大爆的電影,影響力自然也就上來了,如果牆內不開花,牆外開花的話,那麼又有什麼意義?
回到電影上來說,什麼是人性普遍的情感?
《美麗人生》為什麼能感動人?是因為那段歷史嗎?
不,國人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人家的那段歷史?
真正讓我們不了解他們的歷史卻也能夠被感動的是,那父子親情,是那父親為了妻子和孩子而做出的犧牲。
這些才是人性的普遍情感。
同樣的道理,《螢火蟲之墓》裏面是靠什麼感動人?
是孩子,因為沒有人能眼睜睜地看着那樣一個活潑可愛,天真乖巧的孩子,遭受那樣的苦難。
這才是最普遍的共情點。
《忠犬八公的故事》靠的是八公的十年如一日的忠誠來讓人共情。
《媽媽再愛我一次》靠的是偉大的母愛來讓人共情。
《交易》這樣的短片,靠的是孩子懂事的令人心疼來讓人共情。
拍多了煽情催淚的影片,李易對這方面還是有着比較明確的認知的。
像反戰的影片,關鍵要表現出來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不是那種勝利的結果,而是在戰爭過後,留下的傷害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才能夠讓人普遍性共情。
讓人明白,戰爭的可怕,讓人明白,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
《黃飛鴻》系列,為什麼會讓人共情,因為電影展現的主題,是國人最普遍的共情點。
我們都知道那是我們曾經的歷史,我們都知道,我們勝利了,我們也都知道,我們有很多先烈,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我們會知道,陸浩東那樣的人,為何值得我們尊敬和敬佩。
這些才是關鍵!
喜歡催淚系導演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2s 4.006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