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穿越後我開啟了病弱主公路線 第71章 舉世皆濁我亦不清。

    測試廣告1    *

    ——顏子既沒, 能備九德,不貳過, 唯荀彧然。隨夢小說網 http://m.suimeng.co/【1】

    對荀彧這樣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的君子,原煥是生怕他走上史書記載中的老路,即便有很方法可以擺脫朝廷的牽制,他也還是選了最穩妥的種。

    只能讓荀彧想明白,的錢糧花出去都是值得的。

    史上曹老闆能統北方和孫劉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荀彧功不可沒,正是有荀彧長期堅守在大後方,曹操才能沒有後顧之憂轉戰四方。

    汝南、潁川、南陽三地乎是大漢所有人才謀士的儲備地,荀彧出身名門,年少時便被何顒譽為「王佐之才」, 在袁紹權勢鼎盛的時候轉投當時並不起眼的曹操, 可以說是驚掉了群人的眼珠子。

    於曹操而言,沒有荀彧,大概就沒有後來那稱雄北方的曹公, 兩人亦師亦友, 曹老闆身邊謀士如雲, 細數下來,最重那乎都是被荀彧引薦而來。

    被稱為謀主的荀攸荀公達,奇謀百出的郭嘉郭奉孝, 治世有方的陳群陳長文, 還有位列三公的鐘繇鍾元常等人,都和荀彧關係匪淺。

    曹操年輕時立志匡扶大漢、以身報國,荀彧看重的就是他這點,朝廷黑暗,皇帝昏聵, 荀家文若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輔佐曹操、迎奉天子、征討袁紹,乎曹操所有的重決策都離不來他的身影。

    曹操統北方之後說過,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也擔得起這般讚譽,沒有荀彧的堅守,早在曹操攻打徐州為父報仇、兗州張邈陳宮乎州反叛時,曹操就沒了安身之處。

    王佐之才,前提是有王可以輔佐。

    世事無常,過年征戰,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曹操改了志向,以仁為行事準則的荀彧卻沒有變。

    ——本興兵,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2】

    君臣互扶持二十年,他跟隨曹操出生入死,卻在曹操魏公、加九錫的時候鬱鬱而終,兩人共同患難十載,到了最後,卻己把己逼到以死明志的地步。

    荀彧心彌亂濟世,所作所為基本都站在黎民百姓的立場上,曹操不勸,荀彧固執,兩人誰都不肯退讓,無可避免走向那步。

    原煥輕嘆聲,荀家文若是心存天下的溫良君子,生逢亂世,民方塗炭,舉才不以標鑒,籌劃不以功,有人對曹操不利,他嘔心瀝血為曹操籌謀,曹操想篡漢室,他也做不到看着輔佐年的主公背上謀逆之名。

    局勢愈發混亂,長安朝廷完沒有濟世安民的意思,比起匡扶漢室,他們最好站在黎民的立場上,畢竟看現在這情況,匡扶漢室和救世濟民已是對立。

    好在結果不錯,這下可以放心過年了。

    原煥晃着溫熱的杯子,色悠閒看郭嘉氣急敗壞的跳腳,溫柔的目光似乎能包容切,笑起來更像是春日裏的暖陽,讓旁邊人的心境下意識跟着平和起來。

    郭嘉看透了這倆人的惡趣味,有事兒了都找他商量,沒事兒了都拿他打趣,他郭奉孝不面子的嗎?

    這書房誰愛待誰待,他不奉陪了。

    郭鬼才氣哼哼出去,他惹不起躲得起,留在書房也沒他的酒,他回去找他的五壇酒。

    整整五壇!

    沒了郭嘉活躍氣氛,書房裏只剩下兩人很快安靜下來。

    荀彧斂了笑容,走到他們家主公跟前,鄭重躬身禮,「彧閉目塞、因循守舊,未曾察覺主公片的苦心,如今禮崩樂壞,朝堂皆蠅營狗苟之輩,主公有心兼濟蒼生,不該為爭權奪利之人所困。」

    「文若言重,若無文若助,府上豈有安寧可言,切不可想。」原煥上前將人扶起來,笑意盈盈回道,「關中困頓,百姓無辜,糧草送至長安,有楊司空等人從中周旋,能有半數送到百姓手中就是值得,文若理政之能鮮有能及,等明年開春前往鄴城,到時還有得忙。」

    田莊安逸,卻不是久留之地,鄴城是魏郡治所,地處雒陽東北七百里處,北臨漳河,南有淇水,中有洹水,西有太行山,地理位置極為優越。

    民最初營建鄴城以衛諸夏,擋的是蠻夷入侵,如今來看,離東都雒陽亦不算遠,此城後被韓馥、袁紹作為指揮部,他們重新營新的城池費時費力,不如繼續以鄴城為大本營。

    縱然奉天子以討不臣,首也有能迎奉天子的好去處。

    現在朝廷有王允執政,楊彪、盧植等老臣守在小皇帝身邊,輪不到他們去迎奉天子,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王允執政不會長久,等朝廷次亂成團,就是他們迎來天子的時候。

    留給他們的時間不會太,在那之前,他們做的只有安撫百姓恢復生產這件事。

    兩人在房間裏說了會兒,荀彧打起精去議政廳回絕朝廷的無理求,順便開始着手安排明年去鄴城的事情,中山國和魏郡距離不算近,政務從鄴城送過來很是麻煩,等明年春天抵達鄴城,處理公務就能省下很時間。

    荀彧離開,原煥回到書案前繼續寫信,只是這次情明顯輕快起來,從寫出來的字句中就能看出他心情很好。

    古之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

    在黎民百姓面前,皇帝的分量往後排,現在和荀彧說開,接下來想幹什麼就不束手束腳了,畢竟對荀文若來說,匡扶漢室遠沒有拯救萬民來的重。

    或者說,對所有心懷大志的世家子來說,匡扶漢室都像笑話,連續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階層連遭打擊,這種情況之下,只怕沒有少人還有忠君的想法。

    都說荀彧生命來阻攔曹操篡奪漢室正統,他卻覺得不光是如此,當時那種情況,曹老闆加九錫的確操之過急,如果兩人能冷靜下來推心置腹談談,事情或許不會變成那樣。

    ——東漢之末,士大夫奇節而不循正道。【4】

    兩次黨錮之禍,士人階層乎部被清除出朝堂,汝南袁氏能在桓靈二帝年間反道而行走向鼎盛,和黨錮之禍脫不開關係。

    所謂黨錮之禍,乃是宦官以「黨人」為罪名禁錮士人終身而得名。

    桓靈二帝年間,士大夫、外戚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聯合起來與宦官爭,兩次鬥爭都以士人群體的失敗而告終,宦官得勢,士大夫階層被殘酷鎮壓。

    兩次黨錮之禍中,世家大族、清流名士乎無倖免,麼被關押入獄,麼隱姓埋名,竇武、陳蕃等士大夫中的執牛耳者慘死,姻親甚至被滅族。

    第次黨錮之禍已很是慘烈,誰也沒想到會在熹平年間迎來更慘烈的第二次。

    靈帝下詔,凡是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律罷免,禁錮終身,並牽連五族。【5】

    世家大族、清流名士遭此大難元氣大傷,倖存下來的也很少涉足朝堂,士人接連遭受打擊,還能留下少忠君思想誰也不知道。


    汝南袁氏作為關東世族的代表,在兩次黨錮之禍中不退反,不因為別的,而是他們在宦官群體中有己人。

    倒不是袁氏有子弟為了保家族不惜淨身宮,他們怎麼說也是正兒八的世家大族,袁安臥雪品行高潔,袁氏發跡之後很注重名聲,不至於讓族人犧牲到這種地步。

    那宦官集團中的己人的是怎麼來的,和原主的叔父袁隗有很大關係。

    原煥很快把信寫完,晾乾墨跡放入布袋,讓人儘快將信送去南陽,然後去廂房看小崽崽們讀書。

    桓帝誅殺外戚梁冀,世族門閥就成了皇帝的肉中刺眼中釘,朝廷選拔官員沒有考試,而是推舉,只德行能夠服眾,就可以被推舉到朝廷當官。

    推舉制開始時能給朝廷輸送人才,慢慢的這制度就變了味道,成為世家大族培植親信的手段。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號響亮,實不只袁氏,家族中連續代都有三公的世家不在少數,只是那些家族黨錮之禍後大避世不出,只有袁氏依舊風光。

    ——博愛容眾,無所揀擇;賓客入門,無賢愚皆得所欲,為天下所歸。【6】

    只這句就能看出,朝廷官員皆世族中出,世族之間姻親、師友聯繫千絲萬縷,牽發而動身,桓帝時過於寵幸宦官,未必沒有世族、外戚權勢太大,皇帝借宦官之手打壓世族、外戚的原因。

    世家和宦官本是對立,但是事無絕對,也不是所有的宦官都對世族懷恨在心,桓帝時中常侍袁赦大權在握,又深得皇帝信任,這位袁太監琢磨着他姓袁,汝南袁氏也姓袁,筆寫不出兩袁字,互掐沒意思,強強聯合才是正。

    宦官當道,被宦官盯上的世家絕大部分都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們有皇帝當後盾,囂張跋扈也沒人能管。

    袁赦主動示好,當時為袁家家主的袁逢沒做反應,倒是袁隗和他拍即合,有袁隗在袁家轉圜,袁太監成功上了袁氏族譜,汝南袁氏也從宦官的打擊名單中單獨拎了出來。

    有中常侍袁赦在皇帝身邊吹耳旁風,袁隗早早就當上了三公,只是那時候汝南袁氏的名聲不怎麼好就是了。

    天下世族都在和宦官斗死斗活,你袁家身為中原世族,轉頭卻跑去宦官那邊去了,你們對得起德行高尚、品行傲然的祖嗎?

    罵聲激烈不妨礙袁氏藉此機會更上層樓,對世家而言,家族存亡大過切,雖然原煥對袁隗這叔父感官不太好,但是在這件事情上,袁隗的做法無可指摘。

    族譜掌握在族長手中,沒有原主父親的同意,袁隗怎麼願意和宦官搭上線,袁赦的名字也上不了袁氏族譜。

    桓靈年間,清流名士被迫害的太,性情剛烈者乎無倖免,碩果僅存的士大夫逃亡隱居,他們都不是傻子,皇帝將他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也不會上趕着送命。

    世家大族為了保,願意和宦官交好的不只汝南袁氏家,潁川荀氏也是如此,荀氏八龍荀二龍荀緄令兒子荀彧娶中常侍唐衡之為妻,同樣是為了明哲保身。

    對他們來說,保家族最重,家族被嚯嚯沒了,名聲好也沒有。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7】

    世家大族在兩次黨錮之禍中損失慘重,縱然後來黃巾之亂興起,靈帝唯恐黨人與黃巾同作亂而大赦天下,免除黨人因親屬師友關係連坐的禁錮,士人之中願意忠君的也沒有少了。

    尤是親身歷過黨錮之禍的老輩名士,或明或暗都在推着漢室往絕路走。

    皇帝在沒事兒的時候能把世家大族往死了打壓,有事兒了又想讓他們為朝廷效力,世上哪兒有那麼好的事情。

    關係遠的暫且不提,只說荀彧的六叔、袁璟小傢伙的外祖父、大漢司空荀爽荀慈明,這位為躲避第二次黨錮之禍隱遁漢濱十餘年、後被董卓強行徵召入京的碩儒大家,所着書籍里或或少也帶了些推翻漢室的苗頭。

    漢室從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搞了君權授,皇帝代天受命,上頭還有可以壓皇帝頭的「天」。

    天子無道,百姓沒辦法和天子作對,頭頂的老天卻可以名正言順的教訓這不孝子。

    董仲舒提出皇帝代天受命,如何解釋這所謂的「天」,然是儒生士大夫說了算,桓靈二帝把世家大族得罪的死死的,等到漢室傾頹,只能拉攏住士人,代天受命的是不是大漢並不重。

    連廊下,披着厚厚斗篷的青年緩步走在間,步履緩緩格外賞心悅目。

    原煥不擔心將來,如今做通荀彧的思想工作,也不太擔心現在,畢竟過了兩次慘絕人寰的黨錮之禍,士人不循正道是為了保己,是為了拯救天下,天子不行仁政,理應退位讓賢。

    需解釋下,這話不是他說的,而是歷代儒生說的,從天下獨尊儒術,儒生地位大為提高,旦皇帝不得人心,就有儒生上書皇帝退位讓賢。

    從漢武帝後期,到漢昭帝、漢宣帝、漢哀帝……大漢的皇帝乎都收到過催他們退位的上書,到漢平帝時實在不得民心,上書催他退位的士人數不勝數,漢室宗親扛不住壓力,最終只能任儒生榜樣王莽被推上帝位。

    如果王莽後期的騷操作沒那麼,而是想法子解決當時的朝廷弊端社會矛盾,後來光武帝能不能成功上位誰也說不準。

    東漢光武帝開國對世家儒生就不怎麼友好,畢竟前面剛出了被天下士人推舉上去的王莽,沒有哪皇帝願意頭頂直懸着刀。

    所以光武帝登基稱帝後讖緯之學很快興起,化劉姓皇權,將儒學發展為儒教,奉孔子為教主,不給儒生解釋天意的機會,以此來斬斷士人借天意來推翻皇帝的可能。

    朝廷變成外戚和宦官的天下,士人被打壓的抬不起頭,好不容易起來了段時間,又趕上了黨錮之禍,這倒霉勁兒也是沒誰了。

    原主娶了荀爽之,對荀爽的學說很是了解,荀氏八龍在學上成就不小,中原帶跟隨他們學習的不在少數,荀慈明隱居十餘年着書立說,文章里對漢室的態度不算太隱晦,荀彧身為荀爽的侄子,不可能對叔父的學說無所知。

    所以他直覺得,荀家出了荀彧這麼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清正君子有點奇怪,像荀攸那樣平淡對待改朝換代才正常。

    亦或者是他之前想的那樣,荀彧攔的不是曹操加九錫,他攔的只是曹操倉促間加九錫。

    時間推回關東聯盟時,袁紹和韓馥商議另立劉虞為新君的事情不是秘密,如果不是劉虞死活不願意當皇帝,現在天下就是長安有小皇帝幽州有新皇帝,變成兩皇帝並存的局面。

    從擁立劉虞為新君的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來,不只袁紹,天底下他牧守也都沒怎麼將皇帝放在眼裏,荀彧在那種情況下還願意投奔袁紹,心裏即便對漢室有敬意,也不會尊敬到性命維護漢室正統的地步。

    只是倉促暴露心思容易落人口實,與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不如徐徐圖之。

    當然,如果朝廷做的太過分,讓天下人都覺得他們是受害者,反抗朝廷是不得已而為之,那情況就另說了。

    大漢十三州,除了關中都脫離了朝廷的控制,有些州郡耐着性子做足面子功夫,任命官職的時候願意上表朝廷,有些甚至連面子功夫都不願意做,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儼然已是當地的土皇帝。

    別的地方都不願意話,只有冀州州朝廷給什麼什麼,別說別人覺得王司徒薅羊毛可着只羊使勁兒薅的嘴臉面目可憎,他己都覺得他們是冤大頭。

    溫順的小綿羊被欺負狠了,不願意被欺負了,在朝廷想薅羊毛的情況下提出拒絕,怎麼看他們都是有理的方。

    不管怎麼樣,只牢牢佔據道德的高地,以後寫檄文開罵戰他們也不會落下風,天下之治亂,不在姓之興亡,而在於民之憂樂,他願意為百姓吃飽穿暖而努力,朝廷願意嗎?【8】

    誰說諸侯和朝廷作對必須被扣上謀反的帽子,他偏讓天下人都覺得他才是名正言順的那方。測試廣告2



第71章 舉世皆濁我亦不清。  
相關:    重返1998  豪門梟士  玄幻:諸天最強系統  九轉星辰訣  
(快捷鍵←)上一章 ↓返回最新章節↓ 下一章 (快捷鍵→)
 
版權聲明: 好書友[三國]穿越後我開啟了病弱主公路線第71章 舉世皆濁我亦不清。所有小說、電子書均由會員發表或從網絡轉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立即和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作相關處理,聯繫郵箱請見首頁底部。
最新小說地圖
搜"[三國]穿越後我開啟了病弱主公路線"
360搜"[三國]穿越後我開啟了病弱主公路線"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2s 4.034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