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傳聞始建於公元五十年,據說是由當時入侵的凱爾特人和羅馬人慢慢修建起來的。
一開始,倫敦還只是泰晤士河旁邊的一個小鎮,人口還不到一萬,盎格魯-撒克遜人佔領這裏並定為都城之後才慢慢發展起來,
不過,前面的千餘年,倫敦的發展速度並不快,直到1500年,倫敦的人口也才五萬左右。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英國海盜在國王的鼓勵下四處劫掠,倫敦才靠着搶來的錢迅勐發展起來,幾乎是每五十年人口就會翻上一倍。
公元1600年的時候,倫敦的人口便達到了二十萬左右,到大明泰昌年間,倫敦的人口已然達到四十餘萬,已經算是歐陸少有的大城了。
這裏的有錢人那是相當的多,因為他們的錢幾乎都是搶來的,花起錢來那也是一點都不心疼。
原本,這裏並不算是沿海港口城市。
但泰昌說是,那這裏就是,英國人抗議無效之下,也只能在城外的港口旁給大明帝國劃下了一大片地方,用來修建商鋪。
原本他們還以為大明的商鋪也跟他們的一樣,撐死也就一個幾百平的店面。
誰知道,大明西洋商號直接建了一條商貿街,店面數量竟然達到了二十餘個。
這些店面里貨物種類簡直多的驚人,什麼絲綢、布匹、瓷器、茶葉那還不算什麼。
大明西洋商號還有專門售賣糧食、香料、蔗糖、乾果、魚乾、肉乾、鮮魚、家禽、牲畜等等各類食物的店鋪。
還有什麼鋤頭、鐵鍬、鏟子、刀子、叉子、梳子、紙張、墨水、釘子、香皂、洗衣粉等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專門的店鋪售賣。
甚至像珍珠、寶石、望遠鏡、玻璃製品、可可、咖啡等等貴族最愛的奢侈品,人家都擺滿了一個個店鋪,任憑選購。
還有大明錢莊,各種精美的金錠、銀錠、金幣、銀幣、銅幣、金票、銀票等等,那也是擺滿了一個又一個的玻璃櫃枱。
如果不是大明帝國派駐了上千裝備精良的士卒在這裏鎮守,以英國人的強盜出身,估計開張的當天就能把這裏搶個精光。
沒辦法,他們干不過大明帝國,又喜歡這裏的各種貨物,那就只有出錢買了。
剛開始的時候,大明西洋商號做生意還惱火的很,他們竟然不收英國的金幣、銀幣和銅幣!
想要買他們的東西,那還的把金幣、銀幣和銅幣拿去大明錢莊給專門的人鑑定,然後兌換成大明的貨幣才行。
大明的貨幣是相當的精美,比他們做出來的工藝品還精美。
問題,英國人手裏都是英國的貨幣啊!
剛開始一段時間,大明西洋商號的生意還都不怎麼好,因為買他們的東西太麻煩了。
不過,等大明的貨幣慢慢兌換出去,開始在有錢人之間流通了,大家也慢慢用習慣了,大明西洋商號的生意就漸漸火爆了起來。
沒辦法,人家的東西的確做得好,而且價格比他們自己做得便宜的多,很多物美價廉的東西他們自己還做不出來,只能跟人家買。
不到一個月時間,大明西洋商號倫敦分號的生意就超過西班牙歐陸貿易公司在馬德里的生意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會兒的英國人有錢,主要大明西洋商號賣的貨物種類太多了,幾乎涉及到了所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西班牙歐陸貿易公司這會兒還只做奢侈品生意呢。
而且,大明西洋商號的生意紅火起來之後,還出現了一大批專門批發了各類商鋪拉去英國各地售賣的西班牙商販,這些人進貨那都是幾千兩甚至幾萬兩的進,他們想不生意紅火都難啊!
英國王室也拿這些西班牙商販沒有辦法,因為明面上人家西班牙就是戰勝國,而且暗地裏他們還結成了聯盟,他們怎麼可能去阻止這些西班牙人到處做生意。
查理一世聽到手下人匯報,那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當是不知道。
這樣一來,大明西洋商號的生意就更紅火了,連帶大明錢莊的生意也紅火的不行了。
他們每天幾乎都有幾千斤的金銀進賬,那銅幣更是多達上萬斤一天。
這些金幣、銀幣和銅幣他們自然不會再放市面上去流通了,凡是被他們收上來的,那都被快船送去了里斯本租界,全部用沖床沖成了大明標準的金幣、銀幣和銅幣。
泰昌這麼搞就是要把整個歐陸的金銀銅慢慢收完,讓人家只能用大明的貨幣!
這樣一來,大明的貨幣必將變成歐陸通用的貨幣,而整個世界的通用貨幣體系也只能由大明帝國說了算!
好吧,這會兒還沒有什麼貨幣戰爭的概念,歐陸貴族雖然知道這樣下去不好,但是,大明的奢侈品實在是太好了,他們根本就管不住自己的錢袋子。
至於平民,他們兜里本來就只有那麼點銅幣,換成大明的銅幣和用自己國家的銅幣那就沒多大區別,只要銅幣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就行,他們根本就不會去想什麼貨幣的問題。
更何況,大明西洋商號對他們還相當的不錯,從修建商業街到搬運各種貨物,人家請的都是本地的平民,而且工錢開得還相當的高,幹上一個月那就是半磅銀子。
半磅銀子足以在大明西洋商號買一千多磅的糧食,他們養活一家人都沒有問題了。
更令他們興奮不已的是,大明西洋商號還給他們謀了個大福利。
那就是免費送他們報紙,讓他們自己拿去售賣。
至於這個報紙的售價,那是相當的便宜。
比如在倫敦,報紙的售價就是四分之一便士一份。
四分之一便士是多少錢呢。
按英國的貨幣體系,一英鎊等於二十先令,一先令等於二十便士,而一英鎊這會兒就是一磅銀子。
這麼算起來一便士就相當於二十五文左右。
英國的銅幣總共有三種,一便士的,半便士的,四分之一便士的。
沒辦法,英國最小的貨幣單位就是四分之一便士,所以,大明西洋商號只能給《世界報》的定價四分之一便士。
四分之一便士那就是六文錢,英國人會買嗎?
這個應該不用擔心,因為這會兒歐陸的物價高得出奇。
比如說糧食,大明西洋商號在北美的收購價是一兩銀子五石,而這邊的糧食售價基本上是一兩銀子一石。
沒辦法,這些殖民強盜掠奪的金銀太多了。
他們是瘋狂掠奪了相當於他們原來金銀銅儲備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金銀銅,而他們產出的糧食和其他東西並沒有顯着的增加,所以這會兒歐陸的錢根本就不值錢。
大明西洋商號之所以把糧食定價一兩銀子兩石,那只是為了搶佔市場,讓這邊本來就不多的幾個出產糧食的國家破產,縮減產量。
其他東西就不一樣了,就好比普通的瓷碟子。
這東西在大明本土就不值錢,就算做得最好的,專供外貿生意的,一擔的進價也就二十兩。
而且這會兒大明朝廷也下了詳細的規定,一擔那就是兩百個。
也就是說,他們進購的瓷碟子就是一兩銀子十個。
大明西洋商號在歐陸這邊定下的售價卻是一兩銀子一個!
這就是大明本土十倍的價格,問題,這邊的貴族好商人那都是搶着買。
他們認為便宜啊!
以前這麼精美的碟子二兩銀子一個那還要運氣好才能買到呢。
也就是說,金銀銅幣在歐陸的購買力還不到大明的十分之一。
這其實就是一種變向的通貨膨脹。
歐陸物價之所以這麼高,並不是因為他們發行的貨幣太多了,而是因為他們掠奪的金銀銅太多了。
他們掠奪來的金銀銅最起碼是他們原有的百倍都不止,而他們的生產力卻沒有明顯的提高,糧食和貨物還是那麼多,這物價自然是高得出奇,比大明高二三十倍那都正常。
至於奢侈品,那更是高一百倍都不止。
因為他們掠奪來的金銀大多都集中在貴族手裏,而貴族那就不把錢當錢花。
如果按平均的購買力來計算,這會兒英國一便士的購買力其實還不如大明的一文錢。
也就是說,一張《世界報》實際售價才相當於四分之一文左右,這邊哪怕是平民都買得起。
這些報紙大明西洋商號是不收人家平民一文錢,但是,他們卻對售賣報紙的人進行了嚴格的篩選。
他們明里暗裏都放出話了,售賣《世界報》的那必須是給他們幹過活的,而且跟他們關係相當好的。
這一下,倫敦的平民自然是拼命的巴結他們,對他們好得不得了。
因為人家都說了,報紙是免費送給他們去賣的,而且,每天最少送一百份,只要售賣的快,每個人一天最多能領三百份!
一百份那是多少錢,四分之一便士一份,一百份就是二十五便士,相當於一先令多,也就是說,他們每天哪怕只能賣出去一百份,一個月下來也能賺到將近兩英鎊!
兩英鎊足以在大明西洋商號購買六千多磅的糧食啊!
如果他們一天能賣掉三百份,一個月那就是六英鎊的收入,那一家人天天大魚大肉的錢都夠了,因為大明西洋商號的魚肉和家禽、牛羊什麼的也便宜得很啊!
結果就是,光是前來應聘賣報的倫敦平民就有幾萬,而且,他們一個個都把大明西洋商號的掌柜當爹娘一樣的尊敬。
大明西洋商號的掌柜只能篩選了一下,一家人裏面取一個最強壯的又或是最漂亮的,勉強將人壓縮到了一萬,並且規定,每家一天就能領兩百份報紙。
沒辦法,因為英文版的《世界報》總共也就兩百萬份啊,一萬人,每人兩百份就分完了。
還好,倫敦因為是離歐陸最近的大城池,又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所以,英文版的《世界報》都在這邊發行,其他幾個港口城市那都沒有份,要不然,他們還要砍掉一大半的人。
這賣報紙的人都定下來了,《世界報》的銷量會怎麼樣呢,兩百萬份英文版的,能賣完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wap.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4s 3.849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