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兼併諸侯?楚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拿手,他們硬生生是從一個什麼都不是的子爵國家,擴張到現如今的疆域。
論並國之多,整個春秋階段誰都比不上楚國。
論吞併諸侯的手段,其實楚國使用的方法比晉國先進太多太多,尤其是在不使亡國者絕祀的情況下辦成,又能使亡國的貴族盡心盡責為楚國效力。
楚國早在七八十年前就有吞併陳國的雄心, 一度還真的給兼併掉,耐不住跟晉國的爭霸輸了幾次,導致一度滅掉的陳國在晉國的幫助下進行復國。
這一次,吳國給了楚國極大的助攻,晉國沒有半點興趣進行干涉,看來陳國的子孫們只能以其它方式復國啦?
「越君在吳, 言及齊國當伐,越願出兵助戰。」子貢談了不少在『吳』的見聞。
勾踐當然希望夫差能繼續搞東搞西, 反正不搞越國就好。
期間, 伍子胥的存在感很強,再一次建議夫差殺掉勾踐被拒絕,隨後阻止吳國繼續入侵齊國也遭到拒絕,搞得現場吐血。
剛從晉國回去的伯噽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能力,不是其它,就是收錢辦事的節操。
拿了越國大筆好處的伯噽一再在夫差這邊給伍子胥下爛藥,一次兩次可能效果不大,次數一多再有其他人也進言,容不得夫差不會多想了。
「申大夫豈會投齊?小人栽贓也!」子貢看上去有點激動, 像是在為伍子胥遭遇不公平待遇感到憤怒。
智瑤問道:「申員下獄?」
申員才是伍子胥正式的氏和名。
子貢答道:「並無。」
哦, 那夫差跟歷任吳君有點不一樣。
從壽夢開始的吳國之君?他們歷來是秉承有殺錯沒放過的理念。
夫差當然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肯定也是展現出了相應的能力, 有着比其他君主更大的氣魄, 不然哪有吳國現在的風光呢?
「伯噽乃是小人。」子貢極其肯定地說道。
那幾乎是公認的事情, 問題是夫差明明知道伯噽的風評很差勁還是願意給予權柄。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領導班子不可能全是正人君子, 也不能都是正人君子, 總要有一些陰險之輩, 看的是君主怎麼用人而已。
以前夫差對伯噽的使用方式比較正確,哪怕伯噽是個小人也對吳國有益。
現在?夫差可能是隨着年齡的增大變得昏聵,再來是一些思維出現問題,變得不那麼賢明了。
根據子貢的說法,吳國今年的主要大事還是討伐齊國,大概會像智瑤先前得到的情報那般,再次水陸並進雙頭開花。
智瑤隨口說道:「或是白公勝之事牽連申員?」
本是楚國公族的白公勝投奔吳國,由於吳國好些大臣就是出身自楚國,夫差重用了白公勝。
期間,伍子胥和白公勝相處還算融洽,兩人在吳國討伐齊國和魯國的事業中進行了不錯的配合。
夫差對白公勝回去楚國並非沒有意見,特別是楚國允許白公勝討伐鄭國,接下來白公勝會對楚國廟堂的配合度更高,必將成為楚國抵禦吳軍侵犯的有力堅城,哪能讓夫差心裏舒服呢?
子貢這一次去南方的見聞着實太多,有些話不知道該跟智瑤怎麼講。
總體來說,吳國的廟堂開始往險惡的方向發展,楚國那邊情況看着挺詭異,倒是越國有奮發向上的趨勢。
以子貢的眼光來看, 晉國有必要接納越國的歸附, 可是又不能去信任越國。
「世子,子禽隨行而來。」子貢說道。
誰?子禽就是文種的「號」。他目前是越國的「左相」,用宋國的說法就是「左師」,楚國的稱呼叫「左尹」。
在越國,范蠡負責的是商業以及軍隊的事項,文種則是擔負各種民政和邦交。
這麼重要的事情,子貢到最後才說,搞得智瑤都有點無語了。
子貢又說道:「子禽非在『新田』,於虎牢與臣作別。」
那麼,文種來晉國是使節團的差事,還是純粹想來就地看看晉國的現狀?
這位越國的大臣,他其實也是楚國人,並且還出生在楚國的都城「郢」。
文種投奔勾踐的時間比范蠡早得多,相傳正是文種向勾踐推薦了范蠡。
晉國現在是個什麼狀況?從整體局勢來說處在虛弱的階段。
畢竟,晉國內戰打得很兇,范氏以及中行氏遭到除名只是一個縮影,好些中小貴族也在內戰中消失了。
內戰這種玩意,打起來折損的都是內部的力量,有些家族可能會肥一波,國家的整體實力不遭到削弱就怪了。
晉國的幸運之處在於其他諸侯也是內部紛爭不止,造成的現象是不單單晉國遭到削弱,大家幾乎就是個半斤八兩的局面。
智氏的各項發展比較不錯,鞭策魏氏、韓氏、狐氏、趙氏和鍾氏的決策層不得不絞盡腦汁謀求發展,帶動的是晉國在復甦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如果文種先去晉國的南部溜達,以魏氏還在消化得自范氏的城邑,超大概率看到的會是一種死氣沉沉的現狀。
谷鰿
晉國南部用死氣沉沉來形容對國家是壞事,對於魏氏來說則是好事了。說明魏氏成功約束了當地,創造了更好的管控環境,便於清除一些頑固份子,相關的各種統計也能更加便利。
子貢又提到了楚國討伐陳國的事情,着重描述白公勝對鄭國的仇恨。
前些年楚昭王薨逝在了出徵狀態,儘管死前召集大臣託付後事,還是讓楚國在他死後爆發了大亂。
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太子建不知道怎麼想的,眼見失去儲君的位置,選擇逃向鄭國。
更加令人詫異的是鄭國殺死了前來尋求庇護的太子建,並且沒有給楚國一個滿意的交代。
太子建有一個兒子叫勝,得知父親失去儲君的位置,跟隨一同逃亡鄭國,親眼見證鄭人殺死父親。
這位勝就是白公勝,他後來再次逃亡,跑到了吳國。
現任的楚君章是在群臣的擁護下成為一國之君,多次召喚白公勝歸國,屢屢遭到拒絕。
白公勝拒絕的原因很簡單,他想要討伐鄭國為父報仇,楚君章和群臣則是認為楚國當下不適合與鄭國交惡,乃至於楚國有必要與鄭國盟好。跟鄭國有殺父之仇的白公勝怎麼會願意回到楚國,為楚國效力呢?
歷史上,白公勝是被子西……也就是公子申騙回國。
子西擔任楚國的令尹,為了將白公勝騙回國,假意答應願意讓白公勝率軍討伐鄭國,將白公勝騙回國之後卻是一再找理由推脫,甚至到後面明明白白告訴白公勝就是騙人的。
所以了,歷史上遭到欺騙的白公勝最後殺死了子西,又讓楚國亂了一次。
而在智瑤的這個歷史版本,子西一樣告訴白公勝願意出兵討伐鄭國,並且楚國也真的討伐了鄭國。
以楚國當前的局勢去看,白公勝顯然願意效忠楚君章,對子西也有感恩之心,好多東西就是變得跟原歷史不一樣了。
智瑤心想:「楚國討伐鄭國不會只是因為想讓白公勝心服,得到一名戰將。」
說起來也是搞笑,白公勝能征善戰並不是在楚國得到發揮,等去了吳國率軍作戰才展現出高超的統兵才能。
楚國現在很缺能統兵作戰的人,尤其是公族出身這一關鍵,但是為了白公勝就攻打鄭國,下的血本有點大了。
想了一圈的智瑤很快得到答案。
晉國的內戰結束得太早,沒有給干涉的列國佔到便宜,相反干涉晉國內戰的諸侯一個個得到清算。
「他們很清楚晉國不會放過鄭國,楚國現在最大的威脅是吳國,我上次又對楚國釋放了一些善意……」智瑤覺得事情越來越有意思了。
搞清楚一些關鍵之後,智瑤前去找到智申,聊了聊攻打鄭國的可能性。
「為何伐鄭?」智申問道。
不是說好了儘可能地休養生息的嗎?
智瑤解釋道:「非以大兵,僅是示之以楚。」
一些事情智瑤需要好好地闡述一下,包括楚國現在的格局,晉國或真或假的一些行為展現給楚國看的必要性。
智申想了想,說道:「如下軍佐意動,可也。」
晉國這邊沒有死了老爹就不能大動干戈的規矩,魏駒願不願意出兵則是看智瑤的口才了。
智瑤左等右等,可算是將魏駒等回了「新田」,先行派人去知會,隔幾天才上門。
「瑤為何如此生分?」魏駒對智瑤先派人來知會再拜訪,看似有點意見。
智瑤正色說道:「今次拜訪乃是為伐鄭之事。」
不講廢話,玩的就是開門見山。
魏駒立馬就迷了!
所以,智瑤需要提到鄭國的威脅,講得也全部都是事實,着重講就是武裝炫耀一波,再提一下跟楚國互動的必要性。
目前魏氏需要經營南部,肯定不能讓鄭國有搞事情的膽子,對吧?
「楚伐鄭,我亦可伐鄭,皆出師有名。」智瑤說道。
白公勝討伐鄭國,喊得是為父報仇。
晉國討伐鄭國,重談鄭國干涉晉國內戰就夠了。
用這個理由,智瑤後面還會找到趙伯魯,趙氏想不出兵都不行,不然就是給趙鞅抹黑。
魏駒想了想,點頭說道:「罷了,試煉新軍可也。」
這一下換智瑤有點迷。
新軍?
好像沒聽說魏氏有什麼大動作,怎麼突然冒出了一支新軍???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1s 3.98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