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瑤要選「唐」來做國號?看看楚君章、秦君刺以及其餘諸侯的反應就知道了呀!
他們猜測唐國接下來會以滅掉晉國為首要目標,好讓國號的選擇具有法理性,要麼是一下子情緒就會得到放鬆,不然就會從一開始就敵視新生的唐國。
某方面來講,諸侯在接收智瑤釋放的信號之後,他們必定會進行權衡,會做什麼選擇,看的其實還是所在國家當前的狀況。
能夠牽頭國家不多,一圈看下來就一個楚國。
而楚國自己的麻煩還沒有解決,更有吳國滅亡之後的肥肉等着,哪怕知道唐國會取代晉國成為中原一霸,他們最大的可能性還是會選擇當前的利益。
智瑤很早之前就在楚國進行部署,控制楚國沒可能辦到,令一些楚國貴族幫忙講話還是能夠辦到。
現在看的是那些被收買的貴族能發揮的作用,到底是有多麼大了。
另外再講一遍,國號重複就是認爹,姬唐是怎麼一回事?難道是認祁唐當爹嗎?
其餘的時代,比如曹魏,他們也是在認姬魏為爹?
諸夏歷史上重複的國號太多,有些是想要獲得法統上的繼承,更多是因為地理位置,少數則是沒讀書瞎胡鬧。
同樣國號就是認爹,顯然這種說法……有點那什麼了。
在腦迴路這一方面,一直以來智瑤跟很多人都不相同,他也是廢了一番功夫才想出一個別人能夠「意會」的處理方式。
天幸,楚君章的選擇不是立刻對抗,他或許會在後面轉過彎來,但也是以後的事了。
有了楚君章和秦君刺帶頭想要跟唐國展開合作,起碼短時間諸侯圍攻新生唐國的危機也就得到了解除。這一點對唐國很重要,換作立國就遭到圍攻,哪怕能夠扛住,智瑤又要花多少年才能回過氣來?
所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或選擇,它其實帶着極為明顯的針對性!
做成了一件事情或許帶有僥倖色彩,更多的則是看有沒有抓住機會。
智瑤選擇的時機就挺好,目前諸侯都有各自無法無視的麻煩,哪怕有心聯合剿滅新生的唐國,打從事實上也無力去組建聯軍。
在接下來,智瑤跟楚君章有許多需要聊的事情,比如各自在南和北發展,互相之間不找麻煩,致力於吞併南、北的各國之類?
當然了,事情不會那麼簡單,同時也不可能真的沒有破壞行動,智瑤就是想給楚君章知道一點,唐國短時間內不會南下,一旦楚國拒絕提議,事情也不會有多少改變,無非就是展開對抗而已。
智瑤認為楚君章接受提議的幾率更大。
畢竟,有了吳國的教訓在前,楚國不會想看到越國在吳國的基礎上崛起。
那麼,有滅掉晉國的誘惑在前,同時又讓唐國和楚國有了一起針對越國的這一個目標。
現在就看楚國君臣的選擇,是選擇跟唐國合作,或是聯合諸侯討伐唐國。
智瑤還是堅信楚國會抓緊時間趕緊吞併南方諸國,以便在南北對立形成之前優勢,比唐國的南下,更早發起北上之戰。
「我現在就是處在最危險的時刻。如果諸侯沒有馬上組建聯軍,直接在宋國地界攻擊,危機也就暫時得到解除,接下來才能夠分化拉攏……」智瑤想道。
認真講,智瑤從不覺得諸侯愚蠢。
即便有些諸侯真蠢,他們也有聰明的臣子。
最怕的其實是一個有足夠實力又愚蠢的傢伙,不管不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比如不管其它就是要打死新生的唐國。
真有那樣的諸侯?他們那些臣子的存在就是智瑤……或者說唐國的幸運了。
智瑤當然還有另外的保險,也就是一再展現出智氏的強大。
關於智氏是怎麼個強大的模樣,早幾年智瑤就一再展示,為的就是讓諸侯保持理智。
一旦諸侯思考想打死唐國會出現多少損失,乃至於極可能反而被唐國打死,他們做出選項之前就要慎重再慎重了。
現在有一個問題,新生唐國的疆域範圍有多大呢?
原有的衛國全面被智氏吞併。
齊國的東來還是陳國的地盤。
晉國則是缺了西邊半角以及腹心的一小片。
從現代的行政單位來算,唐國掌握着山西的十分之八,享有河北全境,佔據河南北部,控制山東約三分之二,侵入內蒙南部,用面積計算約是五十五萬平方公里左右。
只有五十五萬平方公里?看着是挺小,但現在是戰國初期啊!
從疆域面積來算,唐國略輸於楚國。
要是從開發度來計算的話,沒有任何疑問的地方就是唐國的精華地帶是當前各諸侯國中最多的一個。
拿產糧地來講,晉國原先的「溫」和「原」都變成了唐國持有,智氏之前還在「邯鄲」以東開墾了七八萬頃農田,後來增加到十三萬頃。
以為十三萬頃的農田很少?確實有點少,還是那個說法,目前是戰國初期,許多諸侯國的疆域面積未必有十三萬頃。
智瑤覺得自己接下來需要搞清楚的是唐國到底有多少農田,心裏則是知道想有個精確數據會很難、很難、很難!
其實,當下沒有人任何一個國家能在什麼事項上做到精確,有個不靠譜的數據都算不錯,更多壓根就是兩眼摸黑。
智氏……,以後應該說唐國了,一旦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能夠增加二十多萬頃的良田,必將會成為支撐智瑤一再發動國戰的底蘊。
當然不是只依靠「邯鄲」以東或大河周邊的農業區,肯定要將其它區域的產糧區算上。
不能忽視原來的齊國有多少人口,他們不可能全部依靠向外購買糧食度日,維持將近兩百萬人口的口糧不是那麼乾的。
在之前,智氏就已經在統計齊國到底有多少農田,一時半會很難搞得清楚,唯一弄明白的就是舊有齊國的桑麻田多到恐怖的程度。
那是自然的事情,誰讓齊國曾經是個紡織大國,想要獲得足夠原料,怎麼可能少了桑麻田呢?
原先的智氏也是那種情況,桑麻田的數量極多,後來才在智瑤的干涉下逐漸改為產糧用田,多少則是影響到了智氏對桑麻的獲取,進而減低了智氏的紡織產業。
沒有什麼是十全十美的事情,差別在於人怎麼去選擇和佈置。
智瑤後面將桑麻田部署到河北去了,事實證明則是一個絕佳的做法,原因在於那片區域的降水量太過充足,大量的桑麻田能夠對改變地理環境起到作用。
人口方面?唐國的人口約在四百七十萬左右,以數量而言算是各諸侯國中的最多。
能夠有那麼多的人口,自然是智氏接連吞併了那麼多的國家以及家族,僅是滅掉魏氏就能增加五十萬左右。
戰國初期的四百七十萬人口,無疑是一個比較恐怖的數字,看就看智瑤能不能消除掉舊有各國在黎庶心中的地位了。
想着事情的智瑤幾乎沒有在聽鍾全跟罕達進行會談。
現在智瑤已經是一國之君,該有的排場要整起來,怎麼能夠親自與人商談國事呢?
負責跟罕達溝通的就是鍾全。
而鍾全接下來會在唐國獲得高位,卻不是執政之類的玩意了。
「姬周本就執行三公九卿制度,只不過是未完整版。唐國的建立還是有些倉促,只是不能延續當前各諸侯國的做法,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智瑤在想的就是這個。
三公九卿確實是出自姬周王朝,後來在西漢才全面完善。
說這一次立國太倉促,主要是智瑤還在使用什麼制度上猶豫不決,以至於國家是建立了起來,不確認使用什麼制度,導致官職方面還沒有任命,僅是給予了高規格的待遇。
按照其餘人看來,唐國除了繼續走諸侯國的制度,還能是什麼呢?
「肯定不適合用三省六部,目前沒有那麼多的人才,哪怕湊數也湊不出所需要的人員,再則湊數還不如沒有。」智瑤看到罕達站了起來,停止思考將注意力收回來。
「如此,臣告退。」罕達對智瑤行禮。
怎麼罕達會對智瑤用「臣」自稱?這樣沒錯,不管鄭君易還是唐君瑤,他們都是周天子的諸侯之一,等於各自的臣子不歸對方管,該是「一家人」就是。
另外,怎麼變成了鄭君易?那是鄭君勝已經薨逝了。
在當前的局勢下,除非是極少數的國君,要不然薨逝很難引起列國的注意。
鄭國依舊是二流強國,然而鄭君勝的薨逝時機有點不對,大家全被楚國的會盟以及智氏化家為國吸引,派個使節前往弔唁的流程會走,其餘很難奢望了。
在楚國沒有牽頭組建聯軍攻打唐國的這種背景之下,鄭國更換了一國之君,並且迫切希望能夠跟新生的唐國有一個不錯的開始。
「君上。」鍾全用新稱呼心裏多少有些彆扭,一定不會表現出來,頓了頓之後才繼續說道:「鄭國願以『燕』地置換『祭』地。」
這個「燕」地指的是原先的南燕。
智瑤笑着點了點頭,說道:「如此便好。」
唐國有「虎牢」這個戰略要地,有沒有「祭」地並不重要。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個「祭」地沒有難以攻打的山川險地,唐國不想過分刺激鄭國的話,沒有餘力去重新恢復生產,開發了也可能毀於戰火,置換「南燕」會是一個妥善的選擇。
對唐國來講「祭」地無關緊要,但是對鄭國來講「祭」地是「新鄭」的北面門戶,進行置換有利於唐國接下來跟鄭國的邦交關係。
鄭國這邊的人離開。
一直在等待的韓庚立刻求見了。
韓庚行禮之後,說道:「庚不為晉正卿。」
一句話而已,說得智瑤很明顯的愣住了。
智瑤問道:「如此,庚欲何為?」
韓庚沒有絲毫的猶豫,說道:「入唐!」
再講一遍。
什麼玩意來着?
老實說,智瑤有預料過這種情況,只是沒有想到真的成了這樣,一時間有點沒能反應得過來,給愣在了原地。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2s 4.03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