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中空而立,剛濕潤不久的大地,又開始變得炎熱起來,城牆上的綠青苔,又恢復了乾枯狀。
南京城門,不知何時已然洞開,數丈寬的門洞,仿佛一頭匍匐的巨獸,露出溫順的恭敬。
以江寧知縣胡崇為首的官吏,一個個拱手垂立,叮叮咚咚地馬蹄聲漸近,他們忙齊聲喊道:
「臣等恭迎豫王大駕!」
瞬間,朱誼汐面色不虞,分外的難看。
「咳咳——」
「臣等恭迎監國殿下!」
「平身吧!」
騎在馬上,朱誼汐這才點點頭,望着深邃的門洞,以及迅速排除危險的親兵,面色嚴肅:
「值此國難,還有諸位忍辱負重,真乃大明之幸!」
幾人瞬間欣喜,這下就給他們洗白了,接納。
於是,一群人分作兩邊,空出一條道,讓豫王入內。
不過,城內的危險無處不在,本想拜謁孝陵,但想着自己的小命,他立馬就取消了這個念頭。
當然,也沒有去皇宮,而是登上南京城。
坡道前下馬,朱誼汐徒步登城。
南京城的坡道極寬,兩丈來寬,可以迅速的調動兵馬支持。
登上著名的南京城牆,朱誼汐迎着風,長發被吹拂,一股強大的自豪感,撲面而來。
櫛比鱗次的屋舍,更加高大的內城,一眼望不到邊的城牆,隨着視野的開闊,這些都屬於南京。
而自今日起,也將屬於自己。
低頭一望,寬闊的平原上,血紅色一片又一片,大量的旗幟遭到踩踏,屍骸一具又一具,連綿不絕,根本就數不過來。
而幸運的事,這些屍體,都屬於清軍。
排成隊列的明軍,就像是在新兵營里訓練一樣,齊整地排着隊列,一步步地入城,井然有序。
但伴隨着時間推移,激動的情緒瞬間被傳染,軍隊又仿佛是八月的錢塘江大潮,一股腦的向着城門湧進。
「亂來!」
朱誼汐心情瞬間不好,皺眉道:「無論何時,規矩都不能亂。」
「是!」小舅子孫林,朱依二人,多年來的風雨,已經成熟許多。
十七八歲的年紀,滿臉的穩重。
旋即,孫林低聲吩咐,一隊臂系黃綢的軍法官,就挎刀而去,氣勢洶洶。
而略顯擁擠的城門,瞬間就恢復如常,就像是羊群遇到了牧羊犬,一個個乖巧的很。
由此可見,軍法司這幾年,行動力着實不錯。
「南京城,花花綠綠迷人眼,可不能丟了咱們的臉面。」
孫林、朱依點點頭,壓力頗大。
過了半個時辰,似乎是吹夠了風,朱誼汐才領着親兵營,浩浩蕩蕩地向着紫金山而去。
紫金山被南京外城囊括其中,位於內城的正東方向,距離他所在,約莫百餘里。
朱誼汐索性也不再拖拉,數百騎護持,騎兵營伴隨,就像是一股風般而去。
及至黃昏,才至孝陵。
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
朱誼汐等人自然不能免俗。
「孝陵所在,來者止步!」
這時,數百名男女老少,揮舞着鋤頭長槍,身着破舊的鎧甲,一股腦的湧出來。
「孝陵衛?」
朱誼汐被嚇了一跳,旋即醒悟,問道。
「你們是?」
見到眼熟的明軍旗幟,前方,一四十來歲的男人,略顯狼狽地上前,好似指揮使一般。
「此乃大明監國,收復南京的豫王殿下!」
李經武忙上前,指着豫王一臉驕傲道。
「監國?豫王?」
男人一驚,仔細地望了兩眼,這才放下武器,痛哭流涕:
「末將孝陵衛指揮使張良臣,叩見監國殿下——」
「叩見殿下……」
一眾老少,也忙跪下,滿臉的喜色。
「你們是忠臣啊,起來吧!」
朱誼汐感嘆了一句,攙扶而起。
曾經的孝陵衛,約莫五千人,世襲繼承。
而且,與其他的軍戶不同,孝陵衛實行末位淘汰,凡能力不足,就讓兒子頂替。
沒有兒子,就可以領着俸祿回鄉養老去。
這在整個明朝,是獨一份的。
「多謝殿下!」
張良臣感激涕零,躬身領路:「自崇禎以來,軍法鬆弛,俸祿被剋扣,逃逸者眾多,以至於人員不齊,一些刁民甚至敢冒犯孝陵。」
「及滿清入關後,即使弘光年間,也頗為艱難,南京淪陷後,泰半的人逃了,如今,僅剩下我們這些老幼維持……」
朱誼汐不時地點頭,這才被引入殿內,拜見了太祖朱元璋、馬皇后的靈位。
這才以往,只有皇帝才能如此。
當然,第一個開先河的,乃是燕王朱棣。
其他人都落在殿下,空蕩蕩的殿中,早就沒了香燭,白色的帷幕顯得破舊,殿柱掉漆,頗有幾分荒涼之感。
王朝末日的景象,可見一斑。
朱誼汐直挺挺地跪下,規規矩矩的磕了幾個響頭。
「孩兒不孝,以致祖宗受辱……」
良久,也不知心中默念的什麼,一刻鐘過去,他才出殿。
此時的他,仿佛就像是遊戲中的主角一樣,被加了各種光環,所有人見之,恭恭敬敬。
監國,又拜謁了孝陵。
這一套下來,接下來的情況不言而喻。
隨着他的視線,所有人都低下了頭,不敢與之對視。
可惜,他身上穿的是鎧甲,而不是寬衣長袖,日月並肩的袞袍。
「走,去內城——」
一聲令下,親兵營、騎兵營,瞬間氣勢暴增,一個個仿佛吃了大補丸一般,精神百倍。
……
而此時,吳三桂掩護着受到重創的八旗兵,狼狽不堪地逃竄入鎮江。
似乎又覺得不安全,準備連夜退去揚州,養精蓄銳。
就在此時,他碰到了洪承疇一行人。
相對於狼狽的他們,洪承疇雖然氣喘吁吁,滿臉疲憊,但到底是還算齊整。
「洪總督?」
吳三桂奇了,這老頭子怎麼跑的那麼快?
「唉,時運不濟!」
洪承疇沉着臉,說道:「此戰,非實力不濟,而是有人拖了後腿。」
「沒錯!」
吳三桂連忙點頭,心領神會道:「鄭隆芳、姚文昌二人,暗中投敵,以至於兵敗。」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1s 3.878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