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3d電影,在後來很多人都會想到imax,這個次似乎成為了3d電影的代名詞。但實際上,3d電影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標準,imax僅僅是在商業上做的最成功的一個系統。
早在20世紀60年代,imax還未誕生之前,其實已經有了另外兩套商業化的3d放映系統cinemasope和vistavi私on!不過,這兩套系統因為種種問題,比如安裝困難、操作複雜,畫質不穩定等等因素,推廣並不是很順利,逐漸就因為不賺錢,而被市場淘汰掉了。
與此同時,三名加拿大發明家對於3d放映設備非常感興趣,也開始投身多投影機大銀幕放映系統的研發,這也是imax系統的前身。在1967年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他們既展示了這種技術,一開始這種技術也並不是很理想,只不過,他們並沒有像同行那樣早早的放棄,反而一直在堅持改善系統,並且,從沒有放棄將之推銷到市場上。
到1970年,在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上,他們再度利用多個大銀幕展示的imax系統,放映了早期的巨幕宣傳片,一度引發了轟動。
但這項技術長期並沒有被電影行業採納,但卻被一些科技展覽等等場館裏面,用來演示這種3d的效果。在70年代和80年代,3d投影設備主要就是用於博物館、科技館等等場所。
因為imax確實是擁有很時髦的概念,在94年的時候imax開始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成功的上市發行了股票。其後,imax也開始正式的被電影院線引進。
當然了,一開始由於imax電影很少,imax公司的也沒有什麼良好的業績可言。因為,荷里活和其他的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格式,跟imax不兼容。而那些電影公司,也沒有興趣。專門製作imax格式的電影。因為,長期以來,imax屏幕的放映廳數量一直很少,少到了電影巨頭對於這個市場不感興趣!
電影公司對於imax不感興趣,但imax被迫主動迎合電影公司!
從2003年開始,imax公司向市場妥協,公佈imax dmr專利技術。可以把傳統的電影轉化為imax格式。在imax影院中放映。這樣以來,增加了imax的片源,讓imax也可以放映非3d的影片。
接下來,荷里活的一部分電影公司,開始嘗試跟imax合作,雖然還是發佈傳統電影院線上映的電影為主,但他們也會同步推出imax版。
如果說,這些年的imax跟荷里活電影界的合作。僅僅是嘗試性質,是imax有求於院線公司和電影製片公司的話。
在不久之後,也就是09年開始,因為卡梅隆的3d大片《阿凡達》就是採用了imax 3d技術,並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後,就是很多院線公司開始主動求着與imax公司合作。
接下來,imax為了把將市場做大,所以。採取了多種合作方式。一種是一次性付款購買他們的電影系統,另外一種則是一開始支付很少的訂金。即可引進imax系統,但是。後續需要跟imax進行票房分賬。比如,一部imax電影在imax放映廳進行上映期間,產生的票房收入imax公司至少可以拿走10%以上。這個分成,是以技術分成的方式收取,而不算是電影票房分賬。也就是說,靠着技術優勢,imax公司可以從院線公司手中獲得更多的利潤分成比例。
電影的票房收入分賬,長遠來看遠遠比一次性購買系統要分的多。比如,一次性購買系統,也就是百萬美元左右。但採取了分成模式,先低成本引進imax系統,後續採取分成,則有可能一年就得給imax公司支付幾十萬美元甚至百萬美元的分賬。
除了跟院線公司進行收入分賬之外,imax公司還可以賺影視製片公司的錢。影視公司採納imax的技術,是需要支付不菲的成本。把電影轉為imax格式,也是要付錢的。
可以說,隨着imax即使大行其道之後,imax收入也是水漲船高。在後來imax在中國市場收入,逐漸不亞於一些名面上非常吸金的荷里活電影巨頭!
好在,王啟年早就知道imax未來有多麼火爆,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後,開始也讓小夥伴公司不斷在股票市場上吸納imax的股份。
早年小夥伴公司已經買入了這家公司的股權,不過是在10美元以上買入了10萬股,長期持有並沒有賺到錢,反而在股災中浮虧70%。
接下來,小夥伴公司就開始以產業投資的心態,越便宜越買,一直買到成為這家公司的重要股東,能影響公司的決策為止。
目前,小夥伴公司已經對imax上市的流通股累計投資了6000多萬美元,買下了1700萬股在納斯達克上市的imax集團股份,大約佔據了imax公司的25%的股權一不小心,買成了這家公司的大股東!
實際上,這家公司單個的創始人,股權比例還不如小夥伴公司多。不過,由於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和持股的員工是一致性行動人,他們加起來佔據了五成以上的投票表決權,因此,即使成為了第一大股東,也不能真正的控制這家公司。
接下來,小夥伴公司高調的宣佈了這個事實,表示說道:「我們對於imax技術很感興趣。認為這家公司將會前途無量。所以,我們買下了很多公司股權!當然了,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控制公司,事實上,我們僅僅是戰略投資,希望跟imax達成更多合作,幫助imax把產品推廣到亞洲成千上萬個電影院中。我們不會幹涉公司經營管理,只會當一名安靜的投資人。你們可以當我們不存在,因為,我們一般不會參與imax公司的事物……」
imax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層,一下子感覺到有點混亂。雖然第一大股東陳諾,不會幹涉公司的正常經營,但畢竟大股東換人了,讓很多人無所適從!
不過。小夥伴公司很快拿出了誘人的合作蛋糕未來三年。不少於200座imax系統的放映廳,價值2億美元的訂單。
一旦落實之後,相當於再造一個imax!
畢竟,此時的imax總股本也就7000萬股,每股從股災前的10多美元,跌到了4美元以下。目前,整個公司市值不過是2億多美元,並不算什麼大公司。
而小夥伴公司的訂單一旦落實了。可以讓imax公司未來三年內訂單爆滿……
金錢的萬能的,顧客是上帝!
小夥伴公司陸續的開始跟imax管理層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向其介紹小夥伴的資源和實力,以及小夥伴的計劃中的採購金額!
所以,一個超級土豪顧客,用訂單來誘惑imax公司,逐漸的讓這家公司的股東們紛紛猶豫。
「小夥伴公司要求提名一名常務董事,入駐董事會!並且,成立合資的imax亞洲。亞洲的業務,今後由imax亞洲全權負責!」小夥伴公司提出自己的建議。「imax亞洲,我們出資1億美元現金。獲得51%股權,而imax集團公司可以以技術和專利入股,獲49%的股權。今後,我們小夥伴公司的imax影院訂單,將會交給imax亞洲公司!」
即使小夥伴公司的這種做法,非常的霸道,但是imax渴望打開亞洲市場,渴望訂單和盈利,已經到了非常迫切的程度。這個生意,做了幾十年,至今每年的收入才幾千萬美元,長期處於燒錢和微利階段,基本上很難看到暴利的機會。想要暴利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有訂單!
其實,imax的產品毛利潤很高,只不過,市場一直很小,所以,才會發展很停滯。
但imax公司並不知道,其實他們的業務,早就在井噴的前夜。只等到卡梅隆的3d電影《阿凡達》上映,接下來,他們就會從微利變成暴利。尤其是,跟院線公司採取了票房分賬之後,imax幾乎是像印鈔機一般,源源不斷的從數百計,甚至,未來有望擴張到數千家的imax放映廳中獲得大量的票房分賬……
雖然,imax公司的技術也不是不可替代,貌似包括中國在內,都有很多的類似的技術,跟imax展開了競爭。但,貌似imax擁有幾十年的經驗,技術底蘊和專利護城河最深,所以,即使未來有很多對手跟其競爭市場,但其一直是擁有技術領先的優勢!
在王啟年可以預見的將來imax的放映廳門票是最貴,而且,上座率卻一直是居高不下。很多一直捨不得花錢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也會為了體驗imax的視聽效果,而專門走進影院觀影。
imax儼然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很熱門的賣點,這個賣點幾乎跟90年代的特效大片的賣點差不多。
在90年代,只要是號稱電腦特效,投資成本幾千萬美元上億美元的,就很容易賣座。
而在現在電腦特效的技術越來越普及之後,高中低檔次不同的價格,都可以做出不同等級的特效。觀眾逐漸對於純粹的電腦特效,已經不會感覺到驚奇。光靠特效,已經不是賣點了。
imax雖然不能跟觸摸屏手機比市場規模,但在電影院線市場上,這絕對是未來十年內最有前景的技術!(未完待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3s 3.984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