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號註定會是一艘劃時代之船吧。
參與甘露改造工程的工程師、造船工都這麼想,參與甘露海試任務的軍官、水兵也這麼想。因此有了他們的不懈努力,甘露號通過了海軍的層層驗收。儘管蒸汽機動力還不足以工作長時間,但螺旋槳推進的優點一覽無餘。新式的火炮和風琴槍也得到了稱許。海軍大學士甚至決定親自來苹州,主持了戰艦的驗收評審。
這是1821年9月的事情,這個月,葉孟言提議明美商會在苹州設立分會,適當將商業活動向未來大有可為的苹州傾斜,雖然苹州目前還未迎來經濟騰飛,但苹州與「五都」(大奧、孟州、華府、芝城、夏南)並列的那一天並不遙遠。這個月,也是李家兄妹二人自葡萄園軍港起程兩個月後,在海軍大學士及一群提督將官從華府起程來苹州途中,一艘通信艦,雙桅杆縱帆船,帶着硝煙和傷痕駛進了苹州軍港。黛作戰的戰報再次傳來了:
主力大戰終於打響,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明海軍第六艦隊設計了一個計劃,以十二艘甲等巡洋艦、十六艘乙等巡洋艦為「囮」支隊,作為誘餌主動前出至英格蘭海岸襲擾作戰,誘出英海軍,三十艘主力艦在「囮」支隊後方三十海里跟隨,時刻準備加入戰鬥。在海峽地區,法國艦隊監視着英國皇家海軍海峽支隊斯皮特海德錨地。
十二天裏,「囮」支隊炮擊了六個英國港口,一度進逼布里斯托爾港口,也沒能找到英國艦隊。預計中的英國艦隊就仿佛不存在,毫無動靜。
明艦隊預計英國艦隊在更北邊,便再次向北移動。當他們能夠望見蘇格蘭海岸的時候,都柏林以南一百公里處的愛爾蘭登陸場遭遇到了一隻英國艦隊的襲擊,被明海軍護衛部隊的鐵甲炮台擊退後,向愛爾蘭南部的米增角(位於愛爾蘭的西南頂端)逃竄。在米增角西南,他們剛好遇上了李雲睿、李華梅的增援艦隊。這隻英國艦隊立刻解散了隊形,分散逃入了大西洋。明增援艦隊沒有追趕他們,順利抵達了登陸場。
八天後得到此消息的「囮」支隊炮擊完格拉斯哥,開始從蘇格蘭西海岸向愛爾蘭西海岸南下,回程時又遇上逆風,花了八天才回到米增角,途中並未遭遇英艦。
主力艦則先於「囮」支隊兩天返程,取到愛爾蘭海南下。在都柏林外海,他們遭遇到了一個新佈置的水雷場,首先是二級戰艦「海月」號失去了舵無法控制,撞上了80門炮的「海天」號;隨後二級戰艦「海衛」號又撞上了100門炮的「海珠」號,98門炮的「海犼」號也被水雷炸傷。如果主力艦隊採取一字長蛇陣,他們還不會損失這麼大,但是更快地轉向,同時也能更快的將旗艦的信號通過旗語傳遞給整個艦隊,他們使用了五個平行縱隊。在遭遇雷場時,五個縱隊的首艦都受到損失,主力艦隊就這樣,在半小時內就損失了六分之一的兵力。
在明艦隊觸雷產生損失和混亂時,皇家海軍黑太子號、復仇號、決心號、皇家橡樹號、百眼巨人號、伯雷勒豐號六座大型鐵甲炮台,及三十二艘一等、二等戰列艦的如林桅檣出現在東南方的上風位。
英國人還出動了小艇隊,並不是1588年無敵艦隊之役時他們曾經使用的縱火船,而是駁船改造的火箭發射船,一時間硝煙四起,箭下如雨。
以後的詩人是這樣描寫這個危急時刻的:
哦,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我們對着什麼,發出歡呼的聲浪?
漢家不落的日月,迎着水雷炮火,依然迎風招展,在我軍桅杆上?
火炮閃閃發光,火箭轟轟作響,它們都是見證,戰旗安然無恙。
你看日月旗不是還高高飄揚,在這流動國土,漂浮的邊疆?
兩支艦隊排成戰列線對轟起來。戰鬥進行了一個下午,與第二次特拉法加戰役相比,明海軍此時沒有鐵甲炮台,而英海軍有。幾年來英國海軍重建工作的成績在這個下午都展現了出來,第二次特拉法加戰役中明海軍用過的各種裝備,英國人都使用了,他們拖曳的觀察風箏翼展十二米,下有吊籃,用通信筒和光訊號報告偵查結果。
明海軍使用過飄雷,而這次英國使用的「海膽」水雷,是採用機械擊引信的鏈系錨雷,雷體由下有小錨的大桶組成,兩桶用十二米的鐵鏈連接起來,當戰艦從鐵鏈上碾壓過的時候,就會把兩枚雷體吸引過來,從而觸碰船體發生爆炸。
英國的鐵甲炮台,也可以說是鐵甲船吧,他們能夠以四節速度機動,作為戰列線的領艦,幾乎是堅不可摧的。這標誌着未來「鐵甲艦危機」的出現。
還好在主力艦隊喪失作戰意志之前,明的援軍及時的從英艦戰列線後方出現,兩天前李雲睿得知「囮」支隊的輕型兵力與主力艦分開後,便積極帥增援艦隊北上。此時正巧加入了戰場。
英國艦隊沒有在南方水域也佈置水雷場,但李雲睿出於慎重,決定迂迴。為了能夠觀察情況,李雲睿爬到了旗艦的索具上。當他目睹主力艦隊陷入困境之時,他決議冒着潛在的水雷威脅直接突入,大吼道:「去他的水雷,全速前進!」
而作為游擊部隊,李華梅依賴蒸汽輔助動力的四艘乙等巡洋艦永遠處在上風位置,她先去攻擊英國的一百多艘火箭船,這些火箭船都由駁船改成,由單桅縱帆船(sloop)拖帶。在她巧妙的攻擊下,有的sloop慌不擇路逃進了雷場,他們要麼前進,冒着被水雷炸毀的危險,要麼停下來或轉向,必定被李華梅擊沉。就這樣,李華梅驅趕着英國火箭船,在雷場中掃出了一塊通行區域。
然後她勇敢的迫近了英國鐵甲船,達爾格倫炮憑藉較大的射程和威力,一次又一次威脅英國浮動炮台,為艦隊主力重整戰列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當天下午天氣突然轉壞,而兩軍仍然鏖戰不休。海面波濤洶湧,英軍的水雷失去固定隨波逐流,一枚水雷在英國鐵甲船百眼巨人號邊爆炸,百眼巨人不得不退出了戰列,很快遭到李華梅游擊部隊的打擊,進水後沉沒了。
戰鬥的結果是英國海軍失去了一艘鐵甲船,六艘戰列艦大破,損失六十艘火箭發射駁船;明四艘戰列艦戰沉,二十艘大破或中破。
英皇家海軍成功的通過示敵以弱和佯攻艦隊,分散了明主力艦隊的輕型兵力,失去前哨的戰列艦一頭扎進雷場。儘管水雷不足造成太大威脅,但一時間造成的混亂和掣肘,還是為英國艦隊爭取到了巨大的優勢。
如果不是李雲睿及時到來,李華梅奮力作戰。明主力艦隊全滅也是有可能的。儘管有兄妹二人並肩奮戰,如此,主力艦隊元氣已經大傷。
此戰後主力艦隊迅速轉回布列斯特修理,愛爾蘭方面法國海軍又與英國鐵甲船進行了多次戰鬥,損失了七艘戰艦,十三艘護衛艦和十四艘其他船隻。有賴明鐵甲炮台的保護,登陸場沒有遭到打擊,然而後勤補給線被切斷了,愛爾蘭戰場形勢不得不轉攻為守,苦苦支撐等待後援到來。
為了分散敵人,李華梅決心效法「囮」支隊,她指揮「梅」支隊和八艘甲巡,十二艘巡洋艦繞英國列島航行一圈,擊沉商船二十艘,並能夠乘着濃霧和漲潮逼近泰晤士河,越過重重炮台要塞,直入倫敦城東南的格林尼治,水兵迅速登岸,佔領了英國皇家天文台。
自1675年設立以來,這座皇家天文台便「致力於以最忱治的關心和努力校正天體運動的星表,和恆星的位置,以便能正確的定出經度,使導航成為完美的藝術」。
李華梅命令水兵搬空了天文台的天文和航海工具,包括著名的約翰·哈里遜得獎的航海時鐘h4和他之前的3個成品。(最早投入實用的帶有保持架的滾動軸承是約翰·哈里遜於1760年為製作h3計時計而發明的。)
整個英倫為此震動,迫於倫敦的壓力,皇家海軍不得不派遣五個分遣隊來獵殺「梅」支隊。李華梅就這樣緩解了愛爾蘭局勢,李雲睿乘機將鐵甲炮台編組起來,用蒸汽拖船拖帶,跟隨戰列艦行動,竟然能化防禦為進攻。(此時補給線已斷,登陸場暫無必要保護。)
英國人很快就改變戰術,他們先打掉拖帶鐵甲炮台的蒸汽船。李雲睿也及時變化,總能夠及時讓蒸汽船解開拖行索,逃入鐵甲炮台保護區。以鐵甲炮台為盾牌,以戰列艦和甲巡為長劍,和英國艦隊鬥了個不分上下。
這就是傳到苹州的最新軍情了。
知道華梅是如此將英國海岸鬧得個地覆天翻,葉孟言陷入了深深地擔心和自責。他既擔心李華梅的安全,也自責自己:
「我真傻,真的,我為什麼要對她說到格林尼治天文台?現在她真的去了那裏。我真傻,真的,戰報中說她攪得英國地覆天翻,其中艱難危險,可想而知,現在敵艦重兵集結,她如何突圍?」
海軍大學士來到苹州後,甘露的驗收工作被他放到後面,現在他急着要拼湊新的增援兵力去歐洲。葉孟言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向大學士匯報工作時,建言說:「至此緊急關頭,請容許卑職加入增援部隊吧。」
大學士吃了一驚,說:「你要去嗎?你是技術人才啊,你也要去火線?」
葉孟言陳述說:「卑職曾經在第八艦隊指揮過甲等巡洋艦,也曾做過環球航行。故而卑職自信可以擔負起指揮軍官之職責。」
「余曉得你在北海的功績。不過,你的自告奮勇,是有原因的。」大學士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是擔心梅支隊的安危吧。」
葉孟言心中就好像有一團火,他大聲承認道:「是的,還請海相務必成全卑職此事。」
大學士翻了翻備忘錄,為難道:「你身為海軍輔弼,轉為指揮軍官,可以擔任一個分隊或支隊的指揮官。可是你沒有指揮分隊或支隊經驗,這需要海將會議研究。」
葉孟言不假思索地道:「請容稟告,卑職請求自降軍銜,領一艘甲等巡洋艦出征。目前卑職已完成甲巡甘露之海試,甘露船、機、炮、員俱備,隨時可以出發。」
「可是,甘露還沒有通過余的驗收。」
「那麼就在這次戰爭中驗收吧。據戰報所言,英國已經使用了新式蒸汽船。眼下,我海軍只有甘露一船可與之相抗。」
大學士躊躇了一下,雖然葉孟言的勇氣可嘉,但此時,他最需要的不是匹夫之勇。
「你,打算怎麼做呢?甘露只是一艘船。自古雙拳不敵四手,何況單槍匹馬挑戰萬軍?」
「卑職計劃依靠甘露的動力優勢和火力優勢,先解救梅支隊……至於後面,請恕卑職之罪,卑職還沒做好打算。但卑職相信甘露號的出現,一定會吸引到英國蒸汽船。」
海軍大學士慢慢的合上了筆記本:
「你倒是很誠實,很好,余同意了。現在,余依照本官之職責,行使本官之職權,特委任葉孟言為甲鐵部隊代指揮,甘露艦編為甲鐵部隊首艦,取其為大明海軍第一艘鐵甲艦之意(事實上甘露無鐵甲)。余授予你的任務有兩個,一是解救梅支隊,二是完成第一任務後,拖着那五艘英國蒸汽船,直到本土艦隊的援兵抵達。以上二事,你,明白了嗎?」
「卑職明白!謹受命!」
「很好,還請務必安全歸來啊。」;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s 3.805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