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哲有點感慨,一般青銅器都是越古老越珍貴,但是這一次他看到的窖藏青銅鏡居然是例外。
因為他最後看到的兩面鏡子,都是琺瑯彩鏡。
這兩面琺瑯彩鏡,應該都是掐絲琺瑯御用鏡。
手下是明代時期的那件,此鏡為明代掐絲琺瑯葡萄紋宮廷御用鏡。
它直徑44厘米,重9040克,圓形,雲紋。
鏡體整體鑄造,鏡背的邊沿鑄接在鏡身上,銅質精密,鏡身厚重。
鏡背正中雲紋鈕為焊接花工藝,背部以明萬曆時期始出現的松石綠琺瑯料為底色。
除此之外,還有掐絲琺瑯葡萄藤葉紋,構圖細膩生動,所填琺瑯彩料古典素雅。
鏡背邊沿裝飾蓮花紋,圖案規整細密,彩料豐富濃艷。
鏡面原有鎏金,隨着歲月的流逝,鎏金多已磨損,但仍不失當年輝煌。
而雲紋鈕和鏡邊沿的鎏金裝飾,仍然保存完好。
這樣的御用鏡是十分少見的,就是因為其上有着琺瑯彩工藝。
迄今為止,同類的掐絲琺瑯鏡,尚知存世有兩件。
陳文哲知道這兩件,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收於瑞國私人藏家手中。
但尺寸規模和保存狀態,以鏡子紋飾,都跟陳文哲看到的這兩面相差甚遠。
這兩面可謂是最為恢弘壯麗,堪稱傳世奇珍。
這樣兩面鏡子,也就是陳文哲能夠輕易區分出來,哪一面是明代的,哪一面是清代的。
因為現今我國掐絲琺瑯的作法,是蒙元人征服中亞之後,帶回中原的新技術。
不過現今可以確認的掐絲琺瑯器,大概只能早到元末明初,元代早期產品還很難見到。
明代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和清代及近代掐絲琺瑯器,在科技檢測上,還是很有區別的。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胎體製作工藝的不同。
明代的銅胎坯面,都是用薄銅片捶打或嵌接而成。
只有口沿、底座或是器耳附件等,才是鑄造而成的。
清代坯體除了金銀胎,是捶打嵌接而成之外,銅胎多數是用模鑄的,所以顯得比較厚重。
掐絲的材質和作法不同,也是有所不同的。
明代掐絲材質,以扁平的青銅為主。
這種用來掐圖案的銅絲,是用捶打扁平的銅線做成的。
由於青銅絲較脆硬、輕捶打過的掐絲,在顯微鏡下常可以看到在掐絲線條中出現的裂縫。
清代的掐絲,因為是先壓成很薄的銅片,然後就像切麵條似的,把掐絲一條一條切出來。
所以成品在顯微鏡下,看不到掐絲上有任何裂縫。
那件清代的鏡子,是一面清朝掐絲琺瑯夔龍紋鏡。
它厚0厘米,鏡徑131厘米。
這樣的鏡子,肯定是宮廷御用之物。
其上景泰藍鏡背的裝飾,以畫太極圖的凸起圓鈕為中心,自四朵寶相花向外擴散。
八隻花尾夔龍圍繞在鏡緣,流暢的掐絲線條,使夔龍顯得活靈活現。
夔龍紋鏡的正面鑲玻璃鏡,與古代傳統的青銅鏡不同。
清朝掐絲琺瑯夔龍紋鏡為銅胎,菊瓣式鏡沿,面鑲玻璃鏡,鏡背藍地飾夔龍和寶相花等,中央突起圓鈕,裝飾太極圖。
其上還附有紫檀鏡架,這樣的鏡子,應該是十八世紀後期的文物。
最後這兩面鏡子,肯定是幾面窖藏青銅鏡之中最為珍貴的。
看到這裏,陳文哲自然是很滿意,而且他也知道了,這肯定是清末民國時期的窖藏。
一座小型地窖,總不可能就藏這麼幾面鏡子吧?
「不知道還有其他東西嗎?」陳文哲有點貪心不足的想着。
畢竟是一座窖藏,而且肯定是一位懂行的收藏家的窖藏,這樣的窖藏之中,只要出現的東西,都應該是真品。
「咦,還真有一件?這是一面黑色的碟子?」
「看着好像有點不對,這是一件黑地琺瑯彩?」
仔細看了一會兒,陳文哲終於發現,被壓在一面鏡子之下的是一直小碟子。
而且這隻小碟還十分特殊,居然是黑色的,而且還是黑地琺瑯彩,這就很不簡單了。
陳文哲仔細想了想,好像這種琺瑯彩還真出土過,只不過原來出土的那件是一件殘器。
想到那件,陳文哲稍微回溯,就看到了這隻小碟子上的留款,果然是雍正年制。
這就對上了,以前國內發現的那件殘品,也是雍正年制。
琺瑯彩瓷是官窯器的頂流,當中原因與琺瑯彩釉料之昂貴;
工藝之精湛,帝王之重視,成品率低,這些都催生了琺瑯彩的珍貴。
一般琺瑯彩瓷製作時,首先會在純白似雪,胎薄如紙的素胎內外施一層透明釉。
然後再在器物外表,以地釉彩料勾出圖案輪廓。
以黃地釉琺瑯為例,先用黃釉把要繪的圖案勾出來,再在圖案中彩繪其它色彩。
然後在圖案外施滿黃釉,其成品後再綜合彩繪紋飾與物品器型來命名「黃地琺瑯」。
琺瑯彩瓷始於康熙年間,盛行於雍正乾隆時期,其到乾隆後期慢慢衰落。
在康、雍、乾時期盛產的,流傳至今的琺瑯彩瓷中,用的底料多為艷麗色。
比如代表皇室的黃地琺瑯,清宮喜愛色藍地琺瑯。
其他還有粉地琺瑯,紫地、紫紅、胭脂紅琺瑯等等。
更有直接以白胎施透明釉的,甚少見有顏色較深色打底的琺瑯彩瓷器物,如黑地琺瑯。
但是在014年在故宮南大庫考古中,人們在宮內挖坑掩埋處理當時廢料所用的堆積坑內,發現了一些罕見的黑地琺瑯彩瓷碎片。
後經拼湊為一件僅剩有「正、年、制「底款的敞口小盤。
該小盤整體白胎施透明釉,外壁以黑彩打底。
其上繪有梅、竹圖樣,圖樣內填充綠彩、黃彩、白彩、紅彩等多種彩料。
底款彩料雖然完全脫落,但其上有「正、年、制「三字,不難判別為雍正年制清宮彩瓷。
最主要的是,這件小盤,跟清代雍正時期的用料相似。
除了底胎和彩料層結構與琺瑯彩瓷工藝相符外,考古人員更是通過對各彩料的化學組成進行分析得出,彩瓷上的彩料除白色料外都為低溫鉛釉,與清代琺瑯彩料相近。
本章完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6s 3.82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