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戶齊民後,河東郡南部諸縣大小豪強和世家共交出超過兩萬戶的隱匿人口,數目足有十萬人,讓姬平心驚不已,僅此半個河東郡就隱匿了十萬人,那并州呢?整個天下呢?
不過這原本隱匿的兩萬戶、十萬人編入戶口,卻為姬平推行第三個政令打開了局面。∠
第三個政令就是屯田墾荒。
屯田墾荒的政令在河內郡已經實施了兩個多月,有推行的經驗,但河內太守劉備對世家心有顧忌,韓浩也是本土人,採取的是純粹的懷柔手段,屯田過程中有世家的影響和陽奉陰違的情況存在。
如今姬平完全掌控了河東郡的世家豪強,屯田墾荒令在河東郡推行起來,卻比河內郡更徹底了。
屯田雖然對無田無產的百姓有好處,但在耕種過程中,實行的是近乎軍事化統一管理的模式,讓不少百姓猶疑卻步。
各世家釋放出的十萬人,雖然都編了戶,但只有不到三萬無產者自願參與屯田,其餘百姓或是租借土地自行耕種,或是仍願意託庇於世家。
對此情形,姬平早有考慮,他要實施屯田,卻不能像歷史上曹操那樣強迫百姓屯田,他已經得罪了世家,再得罪了百姓,可就真沒一點混頭了。
他讓盧植將屯田的分成優惠和免除力役等政策,以告示形式發佈到各縣,全面發動沒糧沒田的百姓參與屯田。
同時為了鼓勵屯田,姬平根據後世的民生經驗,又出了三條規定。
第一條規定。遇到災年,屯戶將優先得到官糧賑濟。屯戶家中的患病者將優先得到官家醫館的醫治。
第二條規定,凡屯田滿十年的屯戶。可申請獲得一百畝自有田地,自行耕種,按律納稅。
第三條規定,官府將建立郡學、縣學、鄉學,凡屯田滿三年的屯戶,允許家中一名子弟免費進入鄉學讀書,屯田滿七年者,允許家中一名子弟免費進入縣學讀書,績優者可優先擢入官府任用。
三條規定一出。參與報名屯田的百姓蜂擁而至,甚至有一些有田地的百姓也參與了進來,數目達到十萬人,只把袁基、伍瓊、周毖三人忙的不可開交。
此時正是六月夏季,本是小麥成熟的時節,但有過半的田地卻是一片荒蕪,讓姬平嘆息不已。
屯民到位後,姬平讓袁基先行安排六萬人,實際上是一萬兩千戶左右。每戶勞力大約兩人,在土地狀況較好的地方開始種植大豆、粟、黍、高粱等作物。
河東地區處於河谷盆地,氣候相對於并州地方稍微暖和,一年可以種兩茬作物。此時六月份種植大豆、粟、黍等作物,到了秋季九月份正好成熟,收割後便能種植冬小麥。
冬小麥經歷冬季、春季。到了夏季六月收割,如此循環。只要施肥得當,再利用武帝時趙過發明的「代田法」。溝壠相間種植,既能合理利用土地,又不過於耗費地力。
至於更北部的并州,由於氣候偏冷,就只能種植一茬了。
餘下的四萬人,大約有勞力一萬六,則安排開墾田地和開渠,趕到九月份種植冬小麥便可。
對於這四萬人在墾田和開渠的三個月里,姬平也不是讓他們無償勞役,有一定的金錢和糧食作為酬勞,足以維持生計,倒也讓這些百姓極為滿意。
第四個政令便是開渠,興修水利。
開渠興修水利對農業生產有着決定性的作用,自秦以來,水利便沒有被忽視過,便是東漢一朝,官府已經在河東組織過數次開渠。
但由於黃河、汾河改道或是山洪水災,泥土渠不耐衝擊的因素,大多數水渠已經廢棄或垮掉,基本上目前河東郡的水利狀況仍然不是太好,尤其是鹽池一帶,四面環山,山上多有河流,更是難以疏導。
對於開渠一事,姬平親自帶着數十個精通水利的官員和長者,這些人在雒陽撤退時曾協助搭建浮橋,撤退時姬平便讓袁基將他們全部帶上,此時卻派上了大用場。
如今河東郡南部除卻黃河外,最大的兩條河流是汾河和涑水河,真正要開渠覆蓋大面積農田,工程將極為浩大。
所以姬平打算一步步來,先從鹽池一帶開始,修一條長渠,分流涑水河的水勢,同時收攏安邑東面中條山上各處水流,引向西流。
他們從絳邑一帶的涑水河源頭開始勘測,歷時一個半月,經聞喜、安邑、司鹽城、解縣和蒲坂,根據前人歷代修建的廢渠,因地制宜,先繪製了開渠圖,該渠被姬平取名永豐渠,寓意為造福百姓,帶來年年豐收。
規劃的永豐渠從安邑東北部的涑水河開始,經過安邑、司鹽城、解縣、匯入蒲坂的伍姓湖,最後流入黃河,全長一百二十多里。
姬平的想法是,永豐渠一旦修通,不但可以防範涑水河爆發洪澇,侵害各縣村莊、農田和鹽池,還可灌溉幾個縣境的農田,又能運輸鹽池所產之鹽進入關涼地區,大大減少一直以來繞道群山運鹽的成本,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
對於永豐渠,無論盧植還是袁基、崔鈞,都極為贊成,隨即在收麥、種秋之後,各縣全面發動了百姓分段修建永豐渠,連同那一萬六千多屯民勞力,參與者多達十萬人。
這是與百姓有利的工程,尤其是永豐渠一旦修通,原本的許多貧瘠旱地,都將變為可灌溉良田,對於百姓是天大的益處。
姬平令各縣、鄉的縣令丞、三老和亭長,以及史阿的暗影司,將宣傳工作做到位,向百姓講述開渠的願景,而非是一味強迫的服力役。
這種新的方式,令百姓積極性大漲。也樂於一道參與建渠,同時姬平的名望也漲了不少。沒有落下擾民的惡名。
而在修渠、開渠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姬平使用了水泥。
後世的水泥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種類也繁多,姬平雖然不知道任何一種水泥的製法,但他知道最簡單的燒水泥和燒石灰的差別,就是在燒制石灰的過程中加上一定比例的粘土,就能燒制水泥。
石灰在這個時期早就有了,畢嵐尚方監中便有不少人通曉燒石灰的辦法,民間也有很多灰窯,姬平便讓他們去研究嘗試粘土的比例,多番嘗試。總算燒制出了水泥。
剛開始,水泥燒制量少,但開渠挖渠也需要時間,倒也來得及,反倒是駐守河東各個渡口的關羽、徐晃、荀棐和段謹等將領,聽到水泥一事,立時想到了軍事工事。
考慮到他們鎮守邊防的壓力,姬平便拍了尚方監幾個宦官,前去本地組織民間工匠參與燒制。供他們使用。
第五個政令就是建設學堂了,姬平令盧植派官員督建,從郡治安邑開始,到各縣、鄉。確保每地建設一座學堂。
與此同時,姬平在安邑開始建設一座大型的藏書院,他從皇宮裏搬運出的典籍和各類圖書都要存放在此。到時候藏書恐怕比如今的關中長安皇宮還要豐富。
他相信,只憑着這一座藏書院。便能吸引天下好學之士前來此地,到時候他招攬人才也是近水樓台而已。
盧植這人最是好學。對此極為熱心,發動縣鄉百姓積極參與,數十座學堂不到兩個月就初步建成了,只餘下藏書院還在建設。
各項工程一開啟,姬平才明白了花錢如流水的概念,他收繳的一百八十萬錢和八十萬石糧飛速消耗。
河東衛氏、柳氏以及駐守鹽池的各大世家都紛紛出手,出錢出糧,姬平又將鹽池積累的鹽讓各世家商隊輸出銷售,才勉勵抵擋出各項工程支出。
至於糧食,原本姬平估摸着能支撐到年底,但如今看來恐怕也是不行了,他還需要另想辦法。
而姬平還提出了最後一項政令,修建鹽田。
與其他工程不同,修建鹽田不急於一時,因為夏秋之際正是曬鹽的最好時候,這段時間姬平不能錯過了。
他的鹽池修建就是在深秋到冬季泥土上凍前,先整修和拓展鹽畦,形成規模,在冬季引入鹽池之水。而鹽池之水不同於一般淡水,冬季基本不會上凍。
他的計劃是,冬季前大量引入鹽池水,進行第一次冷溫下的分離芒硝,待到明年夏季蒸發形成「陽水」,估摸着從安邑到司鹽城一段永豐渠可以初步建成,到時候先不引入涑水河主流,只引入安邑一帶的小股淡水,進入鹽畦,參與製鹽。
只要他對於「雨水鹽」的分析不錯,河東鹽必定會有一個大的飛躍,不只是產量翻倍,質量也會提升好幾個層次。
到時候,他只憑藉着鹽池,換糧、換錢、換鐵……,足以支持軍費和各項工程建設費用了。
除此之外,姬平讓那些宮女深入民間百姓家中,將製作饅頭的方法傳授給了河東百姓,饅頭能作為兩千年主食絕不是偶然,這種食品很快得到了河東百姓的深愛,隨後傳過了汾河,傳到了河內,而姬平再次得到了百姓的極大認同。
姬平又在安邑等諸縣建立起了醫館,由唐婉總體管理,同時召集各處名醫,以坐館的方式為百姓治病。
他雖然在河東郡大動土木,但由於宣傳得當,又不吝惜消耗府庫,沒有搜刮民脂民膏,沒有把壓力施加在百姓頭上,所做的無不是惠民工程,軍隊所到之處不但不擾民,反而多有幫助百姓,所以反而得到了好名聲。
期間,董卓數次從左馮翊、華陰和陝縣,進攻蒲津渡、風陵渡和茅津渡,都被嚴陣以待的關羽、徐晃和荀棐打退,各烽火台相互傳訊,極為方便。
董卓又嘗試從黃河蒲津渡上游的禹門口渡河,卻被汾陰的張遼打退。
汾河以北的白波軍進攻了兩次,也被打退。
戰勝董卓和白波賊的消息,姬平令人傳徹河東諸縣。
數個月的功夫,河東郡由原本的殘敗和人心惶惶,變成了一片熱火朝天、官民齊動、軍民如水的情景,姬平便親自到各處一線參與勞作。
少年的他已經得到了河東百姓和世家的認可,盧植等大小官員更是對他尊崇非常,加上暗影司和監御史督察,政令所到之處,沒有人敢打折扣。
姬平已經徹底控制了半個河東郡,河東的百姓隱隱從軍中得知他諸侯王的來頭,便尊敬的呼他為「河東王」。
雖然兩漢在司隸校尉之地不封宗室,但百姓並不在意這些。
而姬平對此也無所謂,河東王對他而言反倒是名副其實,他如今差的就是兵渡汾河,打下平陽諸縣,徹底佔據整個河東郡了。(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3s 3.90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