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娘還小,加上這裏的地處偏遠,她是沒有多少能力搜集這些的。
更多的是她借用家裏開民宿的便利,央求來這裏的遊客返回去後郵寄過來的。
第二天的婚禮,哈薩克人把結婚視為人生的頭等大事,因此舉行婚禮非常隆重,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賽馬、刁羊等大型活動的原因。
他們民族代代相傳的古老遊牧文化習俗,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按最傳統的儀式進行。
尤其是在草原遊牧生活的獨特環境下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婚禮,把這種婚姻習俗更是保留得完好而且繁瑣異常。
劉清山一行人一大早就趕去了婚禮現場,但為不打擾人家正常的婚禮程序和氛圍,他們選擇了秘密前往的方式,只會在最主要的婚禮流程過去之後才會出現。
這也是事先徵詢了男女兩方主事人認可的前提之下,但包括一對新人在內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知情。
或者說,他們出現的時間點是在揭面紗儀式之後,這個流程會由主持婚禮的人唱揭面紗儀式的開場白。
歌詞即興而發,隨編隨唱,曲調歡快,詞意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發笑,營造熱烈歡樂的氣氛。
因為唱揭面紗儀式之後主持人用彩色馬鞭挑起新娘的面紗,新娘向公婆和長輩們一一行禮,至此婚禮儀式就算
是結束。
隨後主人端上各種食品佳肴盛情款待賓客,這個時候劉清山等人的出現,就不會喧賓奪主了,相反由於明星的參與進來,男方主人家會很有面子的。
但在此之前的從接新娘開始,節目組的攝像師是可以全程錄製的,反正現場的拍攝是正常流程,只要沒有明星出現,別人也看不出有什麼異常。
而且拍攝的畫面,會直接出現在劉清山他們暫時藏身的毛氈房內的電視機里,讓嘉賓們以秘密的形式參與其中,既能保證拍攝素材的搜集,也能讓嘉賓們感到即將給人驚喜的興趣。
這處毛氈房就在舉辦婚禮的隔壁,算是主人家的鄰居,也是接下來承辦婚禮盛宴的場地之一。
所以這家人是事先知情的,又由於自己將來會在電視機里出現,而感到興奮激動,配合起來也很積極。
他們進入的時候,是艾拜依一路帶領之下,由於早上的草原氣溫還是很低的,一行人包裹得嚴嚴實實,也不會讓參加婚禮的人感到奇怪。
況且此時的大部分客人都跑去新娘家瞧熱鬧了,留在婚禮現場的人並不多。
因而一行人的悄然出現,低調的進入,一直沒引起格外的關注。
等他們進了屋子卸下了裝扮,電視機里已經傳過來拍攝的實時畫面。
哈薩克族的婚禮有其獨特的情趣,由於能歌善舞,幾乎全程都是在歌海中進行的,與婚禮相關的歌也只有曲調,沒有固
定的歌詞,即興編唱。
此時是在新娘家的鏡頭,哈薩克族十分重視女兒的出嫁,在舉行出嫁儀式的前一天晚上開始,女方家宰殺準備好的羊只,招待賓客。然後開始對唱活動。
對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這種場面非常熱鬧,往往通宵達旦歌唱不停。
這個時候傳過來的畫面,就跟唱歌有關,一處主要用來對唱的大氈房內,年輕人均穿着傳統服飾,或坐或站的圍成一個大圈子,拍着手應和着圈子裏對唱的人。
不過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是這麼看重傳統服飾了,大部分都只穿了上衣,下半身多是牛仔褲或現代的裙子。
甚至有的人只在頭上戴了一頂民族款的帽子,或者身上的西裝革履外面只套了件民族特色的馬甲,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好在相對應的主家人身上的民族服飾還是很傳統的,而且七大姑八大姨的聚在了一起,身上的穿着同樣一絲不苟。
此時鏡頭一轉,外面的來路上,新郎和伴郎們穿戴一新,騎着駿馬,簇擁着向女方家趕來了,這一行娶親隊伍邊走邊唱「薩仁」曲子。
聽到歌聲,新娘就坐進床上的帳幔里,並搭上紅色蓋頭,哭起嫁來。
同時伴娘們也頭頂蓋頭團團圍坐在床帳下的花氈上,準備對歌。
當娶親隊伍來到新娘的氈房跟前時,女方的主人們立即把新娘的氈房一側掀起個口,伴郎們就在開口處對着新娘的床幔歡唱「加
爾」曲調的勸嫁歌。
當伴郎們唱到這裏時,簇擁在新娘氈房前的老年長輩們,就會不約而同地齊道「萬福」。
唱罷勸嫁歌,緊接着伴郎們和伴娘們對歌。
對歌的形式多樣,男女互相對唱,互相盤問,詼諧逗趣,一直到一方無歌以答,無詞以對,才算對方贏了。
上述對歌完畢後,新娘唱「森斯瑪」辭別歌,以哭嫁的形式辭別父母、家人。
新娘出嫁中的哭嫁,是哈薩克族流傳下來的最為傳統獨特的習俗,而唱《哭嫁歌》是一種表達對要出嫁姑娘的不舍之情的方式。
《哭嫁歌》一般包括《告別歌》《送別歌》。按照風俗,姑娘出嫁離開父母時,要唱《告別歌》。
《告別歌》表達新娘離開娘家前對父母、哥嫂、弟妹、鄉親們的懷念和依依不捨的心情,聽來楚楚動人。
母親和親人要唱《送別歌》,如哥哥唱給妹妹的《唱給妹妹的歌》等等,《哭嫁歌》特點鮮明,內容豐富,意義深刻,包含人生哲理。
這段過程的畫面,讓泰勒幾乎全程都在大張着嘴巴,她從沒看到過結婚娶親的過程,都是用唱來代替語言的,而且頗具民族特色的歌聲跟華國的流行樂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類似於山歌的旋律和聽不懂的歌詞,讓小妮子一直都處於驚詫狀態,同時眼神里的興奮始終閃動個不停。
其實這些場面劉清山等華國人也沒見識過,一樣感到了驚
奇跟不解,因為他們也聽不懂歌詞部分。
尤其是王保強,嘴裏一直在念叨着這麼兩句:「你看人家,你看人家,這樣的迎親方式才叫民族的傳承!」
劉華忍不住調侃他:「要不你也找個這裏的媳婦,我聽說他們這裏一向鼓勵走出去跟其他民族結親,同一部落的青年男女反而不能通婚,如果通婚必須超過七輩,聯姻的人家也必須相隔七條河。」
金溪善忍不住心裏的好奇:「鼓勵跟外族結親,如何能保證他們民族的種族興旺昌盛?」
「哈薩克族不同於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由於轉移草場放牧的緣故,牧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相當貧乏,亟待提高。特別是夏秋季,牧民全部進駐夏牧場,定居點多數人去屋空,個別人家僅有老人和孩子。哈薩克牧民也渴望學習科技、獲取信息,發展牧業生產,所以現在越來越提倡跟外族通婚了,但信仰伊斯蘭教還是首要前提。」
「得,保強,你暫時沒戲了!」金溪善調侃道,「即使人家鼓勵走出去跟其他民族結親,也不包括你這個漢民!」
幾人正說笑着,新娘唱罷歌曲後,由兩位年輕媳婦攙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禮哭別,同時也以哭聲向送行的眾親友告別。
唱完「阿吾加爾鬧爾斯」哭別歌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將新娘扶上銀鞍坐騎,緩緩送往婆家。
由於這一對新人的家都在
遊牧區的大草原上,無疑騎馬來去是最適合的了。
當送親隊伍來到婆家,幾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攙扶下馬,在親戚、朋友、鄰里的簇擁下舉行結婚儀式。
新娘到婆家後,就會舉行迎新儀式。
新娘由伴娘陪同進入父母氈房,舉行「拜火」儀式。
即由兩個婦女將新娘攙扶在火堆前,一個婦女伸出雙手在火焰上烤烤,在自己臉上虛擦幾下,再伸進新娘的面紗里,在新娘的臉上擦幾下。
這時,來參加婚禮的女人們都祝頌「新婚幸福」「讓祖先的靈魂保佑新娘」等吉利的賀詞。
迎新儀式程序複雜,其中最具看點和特色的就是揭面紗環節了。
男方請來一位通曉哈薩克族禮節,能歌善辯的男子,手拿着拴有紅布的鞭子對着新娘的面紗,邊舞邊唱《揭面紗歌》。
唱詞除讚美、誇耀新娘的美貌、才能、手藝、勉勵新娘要孝敬公婆外,尊老愛幼的內容外,還不時夾雜着一些詼諧幽默的內容。
劉清山和金溪善,就是在這個時候被人請到婚禮現場的。
此時主持婚禮的人腕纏五彩繽紛的布條,手執彩色馬鞭,唱揭面紗儀式的開場白已經過去了一半。
後再唱「別它霞爾」揭面紗歌,之後主持人用彩色馬鞭挑起新娘的面紗。
這個時候兩個人出現了,手牽着手拿着話筒唱着歌來到了兩位新人面前。
他們唱的是《聽我說謝謝你》的副歌部分。
聽我說
謝謝你
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
謝謝你感謝有你
世界更美麗
我要謝謝你因為有你
愛常在心底
謝謝你感謝有你
把幸福傳遞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9s 3.9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