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笑着頜首,吳承恩知趣地也沒斥責孫如海失禮,上前接過轉呈。
建虜在京城周邊肆虐,&nbp;&nbp;皇帝心中鬱悶憤怒的同時,也希望某位臣子呈上一份可行性報告。
比如什麼時候才能打退建虜?除了被動防守外,還有沒有別的計劃?
可惜,包括他曾經最信任的袁督師在內,都是一問三不知,就等着建虜搶夠了自己退去。
而郭大靖呈上的作戰方略,&nbp;&nbp;則適時地填補了皇帝的遺憾和不滿。
很好,終於有人能慰籍朕心,&nbp;&nbp;拿出一份可行的行動計劃了。
崇禎翻閱着作戰方略,&nbp;&nbp;看得很認真。郭大靖也寫得詳細,還附上了簡單的示意圖。
喜峰口、三屯營、遵化、石門、薊門、通州……這是建虜繞道入關,並逼近京師所走的道路。
如果建虜要退到關外,除了原路返回外,就要從京師向北,通過昌平、順義、密雲,從居庸關或古北口出關。
這不僅要在大明境內多走幾百里的路,出關之後還要繞個大遠,邊牆外也是燕山屏立、峰巒疊嶂,道路十分難行。
現在,建虜還未徹底擊敗虎墩兔,從古北口或居庸關出關,還要擔心虎墩兔率部襲擊。
即便這些困難都能克服,建虜走的是弓背路,&nbp;&nbp;郭大靖如果得到朝廷的支持,可以就近從喜峰口出關,繼續切斷建虜的退路。
而且,這可能不是東江軍的獨自行動,&nbp;&nbp;正在趕向京師的勤王軍,以及山海關等各城的守城明軍,也會參與其中,兵力更加雄厚,建虜更難抵擋。
所以,郭大靖認為皇太極綜合各項考慮,多半還是要走遵化,從喜峰口、大安口或馬蘭峪出關。
郭大靖在書信中為崇禎皇帝分析得細緻透徹,並建議皇帝下旨,命薊遼總督劉策把薊門守軍撤至密雲,待建虜過了薊門後,再收復固守。
名為誘敵深入,可實際上是郭大靖根本不相信明軍能夠守住薊門,白白地給建虜送人頭。
「……萬歲英明神武,待建虜撤退時,必然會派大軍躡蹤銜尾。不即不離,令建虜如芒刺在背……末將在遵化嚴陣以待,大軍於後掩殺,&nbp;&nbp;破敵必矣!」
崇禎頻頻點頭,&nbp;&nbp;對郭大靖的方略深以為然。
沒錯,朕就是這麼英明神武,早已經想到了要派大軍尾追,與東江軍前後夾擊,於遵化盡殲建虜。
對於崇禎這種自以為是的軍盲,郭大靖不得不分析到位,以免其得意忘形之下,胡亂地指揮。
如果不是他逼着眾將強行出戰,要挽回些顏面,和可憐的自尊心,滿桂、孫祖壽等也不會戰死。
各部明軍更是傷亡慘重,再無敢戰之心、追擊之力,只能眼睜睜看着建虜大搖大擺地退出關牆。
當然,郭大靖也只是盡力而已。能不能讓明軍少死傷,還要看崇禎的腦袋是不是真的進水。
如果崇禎依然是個糊塗蟲,那就憑東江軍一己之力,與建虜決戰也有勝算。
為了麻痹皇太極,郭大靖故意只報萬餘精兵。而原來想着打遼鎮的旗號,可兩軍的武器裝備和戰力,差距很大,估計是瞞不過去。
而在方略最後,郭大靖也不忘再給袁崇煥來記背刺。
「……建虜大饑荒,無糧自斃,靠哈喇沁諸部從寧遠販賣,暫時續命而已。此次入寇,若不能劫掠到人口牲畜、糧草物資,即便僥倖逃還,亦是亡無日矣!」
崇禎不由得暗中咬牙,對袁崇煥愈發生出恨意。
該死的袁崇煥,口口聲聲說哈喇沁諸部「斷不敢誘奴入犯薊遼」,還什麼「指天說誓,必不忘中國」,是愚蠢透頂,還是另有所謀?
建虜陷入大饑荒,本無力繞道入關,全是袁崇煥借哈喇沁諸部販糧與建虜,哈喇沁部並為建虜儲糧,才有如今之禍事。
重新收拾了下情緒,崇禎命人傳召滿桂、孫祖壽、麻登雲、黑雲龍等總兵,準備依據新形勢,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
崇禎並未摒退孫如海,有些情況,可能滿桂等人會詢問和確認。他也想從孫如海口中,了解一些東江軍的作戰經過。
孫如海也不是那麼緊張了,也看出皇帝不懂行軍打仗,講起作戰經過,也不是那麼拘束。
「用火藥車炸開城門,很好的辦法。」崇禎聽得津津有味,微笑着說道:「朕早就聽說東江軍的火器犀利,才能夠屢敗建虜。」
孫如海躬身說道:「武器裝備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是士兵的戰鬥意志。在激烈交戰的血腥戰場,能夠心不慌、手不抖,還要敢於拼命,才能打敗兇悍的建虜。」
「這也有道理。」崇禎點了點頭,說道:「武器相同,新兵和老兵也有很大的差別,說的就是戰鬥意志吧!」
孫如海也不想說得太詳細,郭大靖已經交代過,說個皮毛即可,太過深究,容易暴露皇帝是個外行的事實。
「這次解送的首級,有兩個應該是漢人的吧?」崇禎隨口問道:「一個叫李思忠,另一個叫范文程。」
孫如海如實答道:「回萬歲,李思忠和范文程都是留守遵化的漢官,李思忠是游擊,范文程是生員。」
「只是一個生員?!」崇禎稍顯驚疑,不明白為何把他的人頭帶來,難道沒有更高級別的建虜了?
孫如海說道:「這個范文程的祖上據說是宋朝名臣范仲淹,但卻主動投靠建虜,為皇太極所信任,為其出謀劃策。」
停頓了一下,孫如海繼續說道:「郭副帥最恨此等漢奸,除范文程外,還有李永芳、羅繡錦、寧完我等人列於名單,活擒要千刀萬剮,戰場斬殺亦要梟首示眾。」
「原來如此。」崇禎這下明白了,頜首道:「漢奸至為可恨,合該有此下場,以儆效尤。」
范文程的官職不大,但祖上是名人,又是皇太極的軍師,價值一下子就凸顯出來,被解送京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崇禎喝着茶水,突然又想起了一個問題,開口問道:「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遼鎮和東江鎮應該是一樣的政策,但效果卻為何差別很大?」
東江軍這幾年來的風頭很勁,只是從戰績來說,已經完全超過了崇禎傾全國財力支持的關寧軍。
而關寧軍的擅自逃竄,也確實傷了崇禎的心,對袁崇煥平遼方略產生了疑慮。
特別是「以遼人守遼土」,東江軍為何能夠屢戰屢勝,關寧軍為何又畏敵如虎,崇禎很想知道。
孫如海躬身道:「回萬歲,毛帥和郭副帥都認為遼人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軍興之後逃出遼東戰地的,一種是飽受建虜荼毒,家破人亡、親人亡故的。」
崇禎只是隨口一問,卻沒料到這個小旗官竟然也能回答出來,不由得注目傾聽。
「軍興後由遼西逃出的遼人,心膽俱喪,聞建虜之名而恐懼股慄,這些遼人在遼鎮中居多。東江軍收攏的遼人,則是與建虜有深仇大恨,無時不想報仇雪恨,是以能拼命死戰,不畏建虜……」
崇禎的眼睛亮了,這麼簡單的道理,自己怎麼沒想到。
還有那些大臣也沒提醒,袁崇煥更是不知關竅,還為此舉措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嗯,嗯,學到了,學到了呀!誰以後再敢用這話來誆朕,朕就詳細問明,讓他們無地自容。
在崇禎看來,與這個小旗官的言談之中,可謂是獲益匪淺。一個小旗官都有此見識,若是郭大靖,應該更能為朕解惑釋疑。
「賞,前來報捷的都有賞賜。」崇禎心胸為之一暢,建虜入寇京師以來,整日的愁悶積鬱,今日才算是龍顏大悅。
王承恩痛快地應承着,皇爺心情大好,他們這些宮人,也不必再戰戰兢兢,唯恐因小事而觸怒挨罰。
孫如海跪倒謝恩,被宮人安排到偏殿,等各位總兵前來軍議,可能會向他諮詢一些情況。
………………
建虜在良鄉、固安劫掠之後,聽聞關寧軍潰逃,皇太極率軍再次殺回京城。
行到盧溝橋時,從遵化逃脫的參將英俄爾岱輾轉趕到軍中,向皇太極報告了遵化失守的壞消息。
「不是遼鎮,他們沒這樣的戰力。」皇太極詳細詢問了作戰經過後,搖着頭,做出了比較準確的判斷,「應是東江軍一部。」
代善皺起了眉頭,沉聲道:「若是東江軍跨海而來,且斷我軍退路,形勢就大壞了。」
莽古爾泰卻有些不以為然,原來的謹慎小心,已經被縱橫無敵、劫掠財帛無數所全部打消。
「東江軍,嘿嘿,不過是數千人馬,何懼之有?」莽古爾泰撇着嘴,略有些鄙夷地看了代善一眼。
象他這般猖狂囂張的,差不多是大多數建虜的心理。
長驅千里,戰無不勝,所遇明軍的戰鬥力皆是渣渣。敢於主動進攻的明軍幾乎沒有,一兩千建虜便能打敗近萬明軍,讓建虜是愈發的驕狂。
皇太極笑了笑,轉向其他貝勒將領,想聽聽他們的意見。當然,己軍現在的精神狀態,讓他感到很滿意。
同時,因為作戰的順利,劫掠的豐厚,皇太極的威望也得到了提升。連代善和莽古爾泰,也沒了怨言,服從號令,很是積極。
「跨海遠征,東江軍能出動的人馬,最多不過萬餘。」多爾袞開口說道:「且還是輕裝而來,無法攜帶很多的重武器。」
阿巴亥嘿然一笑,說道:「說不定,這是重創東江軍的好機會。雖說是在明國境內,可東江軍怕是要孤軍奮戰,指望不上友軍相助吧?」
阿濟格深以為然,連連點頭,說道:「東江軍若和其他明軍聯手作戰,怕是敗得更快、更慘。」
戰場上友軍的臨陣脫逃,或是不堪一擊,肯定會對戰局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甚至導致慘敗也不意外。
建虜分析得很到位,郭大靖也早有預防措施,與建虜決戰只靠東江軍。所謂的友軍,不添亂就是最好了。
皇太極緩緩說道:「東江軍襲取遵化,必然是想着倚城而戰,發揮其防禦的優勢。而我軍不僅要安然退出邊牆,還要把繳獲的糧食物資也運回去。」
說着,他拍了拍桌案上的地圖,朗聲道:「既如此,我軍便原路回師,橫掃所有敢於阻擋我們的障礙。」
利用劫掠來渡過大饑荒,本來就是皇太極要達到的最主要的目的。
現在,儘管後路被斷,但皇太極還是有信心,憑着高昂的士氣,能夠打通道路回師。
對於遵化的失守,皇太極之前其實也想過這種可能。
畢竟,那裏只留了五百披甲兵、三百無甲兵,兵力十分薄弱。可惜,建州勇士的兇悍,范文程的智謀,也不能保遵化不失。
在皇太極看來,這也是一個意外。東江軍竟然能夠跨海遠襲,這是他所沒有想到的。
就憑萬餘人馬,就能阻擋住我軍歸師的通路嗎?
皇太極對於東江軍確實有忌憚,但還不到望風而逃的地步。甚至於,對阿巴亥等人的說法也有那麼點讚同,認為是一次打擊東江軍的機會。
東江軍靠的什麼屢次取勝,火器犀利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紅夷大炮,以及那種射程更遠的火炮。
跨海遠襲不會攜帶笨重火炮,或者是只有少量隨行,這就等於讓東江軍的戰力降低了一半。
再有一點,東江軍沒有太多的時間構築堅固的工事。在旅順堡、南關的挫敗,與東江軍的完備工事也有很大關係。
皇太極的目光移注到地圖上,與郭大靖所分析判斷的一樣,他也在權衡利弊。終於,他還是下定了決心,沿着原路班師。
這是最能達成此次行動的戰略目的的選擇,繞路出古北口,只是軍隊還好。可糧草物資呢,人口牲畜呢,金銀財帛呢,不運回遼東,怎麼渡過大饑荒?
其實,皇太極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
他哪裏知道,嚴格地說,郭大靖已經惦記了數年之久,做了力所能及的所有準備,可以說是蓄謀已久,就憋着在這一次重創,甚至是打垮建虜呢!
7017k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s 3.88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