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有一次大集,鄉親們有賣的有買的,都可以去趕集,&nbp;用軍票交易,也比銀子方便。」
「如果今年能豐收,大家手中應該都有餘糧,軍票就可以省下來,添置些其它家什,或是買肉買魚,讓家裏人吃的好些。」
老百姓們顯然是不太敢說話,&nbp;也或許是覺得郭大靖說得有理,都連連點頭稱是。
「有什麼困難,有什麼意見或建議,你們可以向村長反映。很快,部隊上要向各村派駐軍事教官,對百姓進行軍事訓練,也會給予適當的補償和獎勵。你們也可以向軍事教官反映情況,同樣會被上面收到,給予解決。」
下情上達,必須保證渠道暢通,且有一個互相監督的機制,不能讓村長全部把持。
而全民皆兵,也是廣鹿島已經實施過的政策。現在地盤大了,自然要把攤子鋪大,派駐軍事教官,就是新的舉措之一。
同樣,工坊打造的弩弓、刀槍也會逐步發放到百姓手中,&nbp;達到家家有武器,&nbp;適齡青壯拿起武器就能從軍上陣。
「郭將軍,草民有個事兒——」
「只管說,不用管對錯,郭某的為人,你們還不知道嘛?」郭大靖立刻鼓勵,笑着看着這個囁嚅的百姓。
這個百姓撓了撓頭,小心又有些羞赧地說道:「這個軍票能不能預支一個月或兩個月的?當月發放的軍票,幾乎都買了糧食,剩不下。有些家什,沒法添置,有些不太方便。」
郭大靖眨巴着眼睛,思索了一下,腦海里突然個名詞「貸款」。
預支一個月估計不行,你下個月還不吃糧啦?而且,預支不好聽,若說成是貸款,至少三五個月,到了秋收,就好辦了。
老百姓要預支軍票,肯定不是為了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他們或是購買工具,或是買材料,最大的可能就是進行一些副業生產。
小額支農貸款,這個可以有。
郭大靖心中計議已定,露出了笑容,這讓那個說完有些忐忑的百姓稍微心安。
「預支就算了,還是借貸比較方便。」郭大靖笑着說道:「借期一年,不收利息。還貸時可以用軍票或銀兩,也可以用實物。你們覺得,這樣是不是比預支好?」
預支的軍票期限短,又是老百姓獲取糧食的主要途徑,壓力太大。而無息借貸就不同了,一年的還款期,也還是比較寬鬆的。
「將軍說的這個辦法好。」老百姓稍加思索,便脫口而出,臉現喜色地稱讚道:「只要今年收成不差,一年肯定能還上,家中老小也不愁沒飯吃。」
年長的百姓連連點頭,說道:「也不借多,三五兩銀子就差不多。官家不是說了,到明年五月份才停發軍票嘛。秋收後,有了糧食吃,省下的軍票就夠還貸的。」
郭大靖笑着說道:「小額貸款嘛,也確實不宜太多。十兩頂天,應該足夠了。」
正如老百姓所算計的那樣,只要今年收成不是太差,借上幾兩並沒有太大的壓力。
而郭大靖想的則是拉動消費,促進商品生產和貨幣的流通。並利用小額貸款扶持百姓,讓他們開展各種農副業,生活得能更好。
有了軍票就是好啊,以前很多需要錢才能辦的事情,現在都能迎刃而解。
當然,控制還是非常必要的,就保持現在和糧食的兌換比,就不擔心什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
說白了,不能走大明寶鈔的失敗之路。完全不懂經濟規律的混蛋們,可是把大明的信用給敗光了。
郭大靖和百姓們又聊了一會兒,才起身上馬,與鄉親們揮手告別,向着大連繼續趕路。
內部穩則外戰強,內興則外盛,這個道理郭大靖比誰都清楚。
最好的例子就是大明,亡於內亂,而不是外敵。
而東江軍要想不斷發展壯大,離不開遼民百姓的支持。他們生產,他們製造,他們參軍,也只有讓他們生活得好,才能持續地給東江軍提供動力。
回到大連,郭大靖便馬上寫了書信,派人快馬送去旅順,請陳繼盛調整政策,並如實匯報了與方正化見面的情況。
隨後,郭大靖便投入到工坊的軍工生產中,在迅速熟悉了生產製造的流程中,找到問題所在,開始了革新,以提高生產效率。
………………
時間在整天忙碌的人們眼中,過得很快。也只有無所事事的人,才覺得時間難熬。
小額無息貸款很快就在金州開始實行,有一技之長的人家立刻看到了增收的機會,也解決了他們沒有啟動資金,無法打造工具、購買原料的困難。
很快,農村里出現了不少鐵匠鋪、木匠房,以及編筐編簍、補鍋鋦碗等手藝人。
而對於這些非農職業,官上還沒有繳稅這麼一說。也就是說,他們只有賺的,沒有賠的,最多不過是白辛苦。
對此,官上也樂見其成,方便了軍民的生活,只要不耽誤佈置下去的工作就行。
修整道路、建窯燒磚、興修水利等工作,按照計劃分到各村。按照出工情況,都給予適當的軍票補貼。
這既是讓老百姓增加收入,提高積極性,又能拉動消費,甚至還有擴大就業的影子。
發行軍票的作用越來越顯現出來,既能買糧,又能購買其它日用品,與銀子無異,老百姓也很快就接受了這種新貨幣。
只要信用建立起來,主要的糧食和食鹽能得到保障供應,流通就沒有阻礙。
儘管是內循環,但老百姓創造的價值遠超過所支付的軍票,東江鎮內部的財富也就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起來。
當然,現在看得還不是很明顯。畢竟,毛文龍和陳繼盛等人,還惦記着一年後兌換銀兩的事情。
但在郭大靖看來,只要有節制地發行軍票,只要軍隊能不斷地勝利,只要老百姓能吃上飯,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而通過發行軍票,朝廷給東江鎮發的餉銀省了下來,可以購買戰馬、火藥、鐵料等戰略物資。
金州的各項建設正蒸蒸日上,郭大靖這邊的工作也有了突破性進展。
一座新建的工坊內,用坩堝煉鋼製造出來的高碳鋼鑽頭經過了測試,令人滿意的報告呈到了郭大靖的面前。
製造火槍最為費時的就是鑽管,史載:鑽一根槍管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除了沒有現代機械設備和強勁動力外,郭大靖發現連最基本的工具——鑽頭,都有問題。
雖然當時的鑽頭是用比較硬的鋼,但也是比較硬而已,與後世鑽頭的特種鋼完全不是一回事。
於是,郭大靖藉助於空間,以及燒制玻璃的經驗,經過反覆實驗,終於研究出了粘土坩堝煉鋼。
雖然坩堝煉鋼的產量很低,且出鋼的品質也不好控制,合用的鋼出爐率不高。但作為工具鋼,本來需要的也不多,只要性能優異就行。
「大人,小的們用此鋼鑽,只用五天,便鑽好了一支槍管。」花白鬍子的工匠恭身匯報着,臉上被常年的爐火熏得黑紅,但依然能看出露出的喜色。
從三十天到五天,效率提高了數倍不止。郭大靖覺得還應該有提高的潛力,但現在的突破,也足以令他感到振奮。
「辛苦了,趙師傅。」郭大靖笑着稱讚,又拿出三十兩的軍票,「郭某言出必行,這是獎金,趙師傅拿去分了吧!」
「多謝郭大人。」趙師傅樂得咧開了嘴,上前接過軍票,只覺得拿在手上,是那麼的沉重。
三十兩,可不是個小數目。當兵打仗的,每月餉銀才七錢,外加一斛米呢!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郭大靖知道自己催得緊,以趙師傅為首的幾個工匠是加班加點地試驗,光坩堝就用不同材料和配方做了上百個,才最後確定下來。
磨刀不誤砍柴功。
有了高硬度的鑽頭,最難造的火槍槍管便能大大提高生產製造的速度,軍隊中火槍的裝備速度也將大大提升。
郭大靖已經決心用輕型火槍配刺刀,把軍隊中的長槍全部淘汰。甚至於,如果火槍的數量足夠,刀盾兵也不用了。
重火槍雖然缺乏近戰肉搏能力,但和輕火槍兵進行混編,也能得到輕火槍兵的保護。
這樣算下來,部隊的火力將提升一倍不止。隨之而來的,則是整體實力的大幅增強。
「給你們放兩天假,回去和家裏人聚聚,也歇一歇。」郭大靖很人性化地對趙師傅說道:「沒日沒夜地幹了這麼多日子,着實辛苦了。」
「大人更辛苦。」趙師傅躬身致謝,猶豫了一下,說道:「有件事情,小人還想厚着臉皮請大人給解決。」
「是有關田地的事情吧?」郭大靖淡淡笑着,說道:「郭某聽說了一些,你再詳細講來。」
對於工匠們的實際困難,郭大靖願意在不太過分的情況下予以幫助,以使他們能安心工作。
在郭大靖的心目中,工匠們都屬於技術人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潛力很大,日後還要多多倚仗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
而且,郭大靖願意傾聽包括工匠在內的廣大軍民的意見和建議。
金州的建設採取了很多新模式,實施了很多新政策。這有別於以前軍戶制的粗放管理,肯定會帶來很多的問題。
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及時調整,才是最好的辦法。
就目前的金州來說,能夠管理政務的官員太少了,很多都是矬子拔大個,勉強勝任,甚至是趕鴨子上架。
沒辦法,能夠識文斷字、能寫會算的人太少,缺乏實際從政經驗的人也太少,也只能邊干邊學。
正因為如此,在政策的執行中出現偏差也不可避免。
況且,人都是有私心的,為自己和家人謀取私利,也是有的。
陳繼盛在聽到了很多反映後,也開始解決這些問題,並對郭大靖率先倡導實施的教育補習的辦法大加讚許,着力推廣。
這才是大半個金州,以後收復的失地更多,政務工作更繁雜。
在金州這個實驗地培養政務人才,增加他們的經驗,提高他們的能力,也是為將來作準備。
聽完了趙師傅的講述,郭大靖很爽快地答應過問,並幫助解決。
對於郭大靖來說,解決這件事情只是舉手之勞。但對於老百姓來說,卻很困難。
這也是大明社會的一個縮影,百姓的聲音要傳到朝堂,要得到重視,得到解決,何其難也!
幸好,出身於各村鎮的軍人,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反映問題的主力,以及監督的耳目。
當然,這樣的模式無法被朝廷學習,朝廷只能依靠各層官員才能獲知地方的情況。
趙師傅走後,郭大靖拿出本本,提筆在上面修改和增刪着自己的工作計劃。
燧發槍的改造還在緊張忙碌地進行,隨着人力集中,以及工匠們熟練程度的增加,速度已經提高很多,讓郭大靖感到滿意。
而儘管製造出了工具鋼,可以製造鑽頭、鏜刀等工具,郭大靖也沒把製造線膛槍放在首位。
在空間內,拉出帶膛線的槍管,對郭大靖來說並不是難事。但線膛槍和所用的子彈要配套,才能發揮威力。
現在使用的鉛彈,基本上都是火槍兵自己用模具和鉛來自己製造。
而要另外生產線膛槍所用的米尼彈的話,就得再建個工坊,不僅需要很多的人手,在時間上,也難以保證在今年秋季製造出足量的子彈。
所以,郭大靖決定先以最易行的方式提高火槍射速,也就是採取定裝紙殼彈。
把定量火藥和彈丸裝進紙制的彈筒內,使用時把彈筒咬開,把裏面的火藥倒些到發火池裏,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里就行了。
郭大靖做過實驗,使用紙殼子彈和燧發槍,每分鐘的射速能達到兩至三發,甚至是更多。
這樣的小改進,就能使火槍兵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打出超過以前差不多一倍的密集彈雨,給敵人造成更大的殺傷。
而要裝備部隊,就只需採購或造油紙,提供樣彈,發放到士兵手中,讓他們自己卷制裝填。
這樣佈置安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使部隊完成換裝,把戰力再提升一個台階。
………………
三艘海船駛進了還在擴建的大連港,停泊在了剛剛建好的碼頭上。
林天生站在甲板上,笑着給小林浩一介紹着,「這裏原叫青泥窪,現在稱為大連,郭將軍給起的名字。」
「不到一年,又是一番新的氣象。」小林浩一感慨道:「從一座彈丸小島,到陸上偌大基地,着實令人欽佩。」
林天生微笑頜首,伸手一指岸上不是很遠的成片建築,說道:「林家在那裏建了商棧,小林先生也可向郭將軍申請,租幾間店鋪,日後在此交易,甚是方便。」
小林浩一笑道:「鄙人正有此意。否則,也不會趕來拜見郭將軍。」
林天生伸手相邀,與小林浩一下船,亮出郭大靖所給的通行令牌,守衛碼頭的軍士躬身放行,派人去商棧區通知相關接洽人。
「郭將軍公務繁忙,把生意都交給了二房夫人。」林天生和小林浩一等人前往林家所設的商棧,邊走邊說道:「藤野英,小林先生也不陌生。」
「藤野先生之女。」小林浩一笑着點頭,說道:「鄙人與藤野先生交情甚篤,這樣倒是更加方便。」
林天生回頭看了一眼,見林婉兒和顧嫣兒等人上了馬車,才放下心,回首繼續與小林浩一閒談。
此次前往對馬島對倭貿易,還是比較順利。與小林浩一、大谷川交易成功,林天生還認識了其他的倭商和朝鮮商人。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不僅對林家採購的生絲等貨物非常滿意,對於郭大靖和藤野英搗鼓出來的新瓷器,也極為欣喜。
不僅是他們,不少倭商和朝商,也對造型新穎、充滿裝逼的藝術氣息的瓷器,極感興趣。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為倭朝等國學習推崇;詩詞歌賦,更為東亞國家的文化人所喜愛。
可惜,林天生帶的瓷器較少,多為樣品,且詩詞皆不全。
小林浩一和大谷川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很有發展潛力的商機,為了壟斷,他們決定前往大連,建立直接的商業聯繫。
如果能打通遼東的這條商路,對於小林浩一和大谷川來說,可是商貿發展的飛躍,並不是只賣瓷器和鏡子那麼簡單。
為了討好郭大靖,小林浩一和大谷川嫌自己帶的貨不夠,還把其他倭商的硫磺、白銅買下兩船,一併給郭大靖送來。
當然不是白送,郭大靖可是交代過林天生,硫磺、硝石、銅料是有多少買多少。十幾萬兩銀子砸出去,十幾船也夠了。
「為什麼叫大連呢?」林婉兒掀開車簾,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景致,「總要有個由頭兒吧,不能是瞎編。」
鄭嫣兒笑道:「原來叫青泥窪,多土氣。隨便換個名字,也比它強。」
林婉兒聳了聳肩膀,說道:「以後咱們還是住在一起,林家的商棧很大,又靠着海邊,方便出來遊玩兒。」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31s 3.976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