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對於朱慈烺給出的人口數,崇禎自然是不信的「不可能!大明怎麼可能有如此多得人口!」
朱慈烺苦笑着搖搖頭「父皇,一開始兒臣也是不信的,所以就讓錦衣衛對順義、房山、通州各抽調了幾個鄉鎮調查,這幾個鄉鎮舊有黃冊顯示人口數不過數千,但是經過組個村的私下走訪詢問發現每鄉實際人口都超過萬人,有的甚至有三萬到四萬人。伏魔府 m.fumofu.com」
崇禎愣道「你是說當地隱戶嚴重?一地之事豈能代表天下。」
朱慈烺搖搖頭「父皇,兒臣算過,一個中體力勞動者即使吃飽一年也不過吃掉十石不到的糧食,大明耕地天啟年七萬萬畝,假如每畝產糧食二石,則大明一年所產糧食足夠一萬萬又四千萬人食用,假如大明真的只有六千萬人口,那每年都會剩下至少一半糧食,即使有兩三省受災減產,那大明也不會有人挨餓,那天下如何會到如此地步!」
崇禎聽完整個人都呆了,是啊,天下田畝種上糧食明明夠吃,而且還吃不完,那為啥還有這麼多人餓死,那麼多人吃不飽?為啥百姓還要靠挖野菜渡過饑荒?
大明雖然一直災害連連,但是也沒有超過半數土地絕收啊?崇禎看着朱慈烺,眼神有些複雜。
朱慈烺給了崇禎一個肯定的眼神「兒臣最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我大明最近這些年為何多災多難,書上講要以史為鑑,所以兒臣最近讓統計司在研究歷代盛衰的各種數據變化,發現動亂除了跟天氣有關,還跟土地承載力有關。」
「哦?何為土地承載力?」
朱慈烺比劃了一下,發現不好解釋,只好說道「父皇,我需要紙筆。」
崇禎招招手「到書案這裏。」
朱慈烺跑過去,崇禎把他抱起放到自己椅子上,他站到一邊揮退了王承恩,親自給朱慈烺磨墨。
朱慈烺提起筆「從數據上看唐朝以前土地只能養活最多五千萬人那是因為糧食的產量沒有變化,但是唐之後因為占城稻的引入,曲轅犁和筒車的發明,使得每畝地糧食的產量增加了,所以同樣的土地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到了宋朝,南宋即使丟掉了半壁江山依舊可以養活比唐代更多的人口,加上金人和西夏的人口之和大於一萬萬五千萬人口。這個就是土地承載力增加。」
朱慈烺開始畫樹狀圖「所以想要養活更多的人口主要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增加土地的承載力,另一個就是增加土地數量。咱們引進新作物就是為了增加土地承載力,除了這個辦法之外還有精耕細作,合理施肥,興修水利等。而增加土地數量就有開荒清淤、圍湖造田、戰爭掠奪等幾個辦法。」
朱慈烺把辦法寫好就開始一個個解釋「引入新作物和良種,父皇已經在做了,精耕細作和合理施肥那是百姓自己的事情,興修水利大工程需要錢糧的支持,現在搞不了。所以剩下的辦法就是增加土地數量了。」
朱慈烺有意識的把崇禎往戰爭掠奪上引導所以自然把其他辦法都忽略掉,看着崇禎一副虛心聽講的樣子,朱慈烺就繼續忽悠
「這開荒清淤,漢民數千年來一直努力咱們開荒從黃河流域到九黎,在到荊楚百越,所見之土都種上了莊稼,往北已經沒有耕地,想要開墾只能朝更蠻荒的百越以南,至於圍湖造田此策不可取,湖泊有蓄水泄洪等作用,若是圍堵將來洪水來時必然淹沒農田百姓,故而想要養活更多的人口只能想辦法獲得更多的可耕地。」
朱慈烺這個轉折有點生硬,不過崇禎好像沒有反應過來,朱慈烺繼續說道「建奴所佔之遼東,以前能養活數百萬漢民,現在盡落蠻夷之手,河套地區,常言說黃河百害唯利一套,此地可謂是天賜之土,得之則西北安寧,失之則異族必然做大!」
崇禎奇怪的問道「此言何解?」
朱慈烺正說道興頭上準備鼓動崇禎朝海上朝東南亞看呢,沒想到他竟然更關係河套,只好接着解釋
「草原民族雖然逐水草而居,但是草原也不是處處水草豐美,整個草原水草最豐美的地方無非是科爾沁人佔領的呼倫湖貝爾湖地區和林丹汗所佔的河套,無論漢唐無不是把奪取河套地區作為擊敗草原民族之使,即使弱宋也數次提議奪取此地。奪得此地就等於奪取了蒙古人一半的馬場,三分之一的人口,而我漢人再次種良田,所產出足以養活十萬兵,故此得此地則西北安寧!」
崇禎暗暗的記下此地,朱慈烺繼續在紙上畫圖「以大琉球為例,初時為蠻荒,鄭芝龍移民數十萬依舊地廣人稀,此島物產豐饒種植稻米一年三熟,良田可養數百萬百姓,而整個南洋這樣的大島不下數十個,若是大明都能開發足以養活大明數千萬百姓,再有往東歐羅巴人發現的新大陸,其廣遠超大明,大明若得此地即使十萬萬百姓也不用擔心糧食,這個才是長久之道!」
崇禎看着朱慈烺畫的簡圖皺眉道「可是自萬曆以來,南洋諸國已經朝貢稱臣,朕若占其土,奪其田有失天朝體統!」
對於這個問題朱慈烺早就想好了說辭「這個簡單,番邦小國對天朝仰慕已久,只要大明願意接納,彼必然舉國來投,再說南洋諸國征伐不斷,朝建而夕亡,國土更是一日三變,其未開發為到達的土地更是不知多少,那邊豈不是大明可以隨意開墾。」
崇禎還是有些猶豫,朱慈烺也沒有指望一次就能說服他,只要在他心裏種下這顆種子,那麼以後朱慈烺在開海洋貿易,或者移民海外,跟西洋人海戰,他就不會被下邊的大臣左右了。
最後朱慈烺還是忍不住說道「父皇,敵人哭總好過自己哭,外邦百姓哭總好過大明百姓哭,更何況大明為天朝上國,到彼國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禮儀及文明這些都是他們求都求不來的,對他們的百姓無異於甘霖普降,聖皇開恩啊!」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9s 3.93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