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實行的是保證金交易,而保證金又分為兩部分,開戶保證金和維持保證金。以周陽準備參與的取暖油期貨為例,美林給客戶規定的每張合約開戶保證金和維持保證金,分別為2150美元和1900美元。
也就是說周陽的交易賬戶里至少要有2150美元,才能買入或者賣出一張取暖油期貨的合約。
一張標準期貨合約代表42000加侖取暖油的交易,以周陽買入時每加侖0.742美元來計算,一張期貨合約的實際價值為31164美元。而周陽只被凍結了2150美元的保證金,也就是說槓桿為14.5倍。
槓桿越高,自然風險就越大。開戶保證金與維持保證金之間250美元的緩衝區,只夠覆蓋期貨價格在0.006美元之內的波動。
一旦取暖油漲跌超過每加侖0.006美元,而周陽又恰好猜錯了漲跌形勢,美林銀行就會要求他追加保證金,否則就會強行平倉。
而周陽入場前的五個交易日,取暖油期貨收盤價,分別為0.751、0.748、0.742、0.745、0.741美元,最高和最低之間的落差達到了0.01美元。這還是在市場比較平穩、波動不算很大的情況下。
所以動輒滿倉買入的風險實在太大,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只需一個急漲或者急跌,就能讓投資者瞬間爆倉。
期貨市場中,除了那些套期保值的客戶之外,都是一群瘋狂的賭棍。而能在期貨市場中大殺四方,又全身而退的高手,才是真正的賭王之王。
周陽很明白自己的真正實力,要是沒有「預言家」天賦,他就是一個開場三分鐘就殺青的戰五渣。
所以他在開通期貨賬戶後,也不急着第一時間入場,而是先觀望了一個星期,自認為一波小跌快結束了,才在第六個交易日選擇入場。
期貨和現貨最大的區別,就是交易中包含了時間價值。即使是同一品種的期貨,不同交割月份的價格並不相同。
周陽的資金並不多,沒必要分散建倉,所以他只買入了12月的看漲合約。
現在已經是8月底,伊朗和伊拉克還沒有立刻翻臉的跡象,但周陽又記得兩伊戰爭就是在今年八九月左右爆發的。所以他認為戰爭開始的時間,很大概率是在九月底。
因此周陽認為受到兩伊戰爭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11、12、1這三個月份的合約。因為取暖油畢竟不是石油,現貨價格上漲需要有一個傳遞的過程。
而期貨簡單點來說,就是投資者對未來的現貨價格的判斷。12月對於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來說,已經進入了冬天最寒冷的時期,也是一年中取暖油最暢銷的月份。
所以表現在期貨市場上,12月份的合約頭寸大、換手率高、流動性好,自然也最容易暴漲暴跌。
否則你要是選炎炎夏日的七、八月份,就算想大規模建倉,都不一定找得到對手盤。
雖然周陽對取暖油價格接下來的暴漲滿懷期待,但他的投資策略不敢太過激進。之前從昌宏證券提出來的那200萬港幣在換成美元之後,只往期貨賬戶里轉了一半。
至於剩餘的資金,周陽準備投資美股。原油價格繼續暴漲,意味着大部分石油公司的利潤會飆升,而像出租車公司、長途客車公司則恰好相反,飆升的不是利潤而是成本。
所以周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投資組合,重倉買入石油股、賣空出租車公司、長途汽車公司之類的股票。他這次沒加槓桿,雖然賺的也許不多,但勝在穩妥,至少能給自己保個底。
即使是投入期貨市場的那20萬美元,周陽也不敢滿倉押注,而是只開了七成倉。實際上這個倉位對新手來說,也已經算太重了。
但是周陽算了一下,除非取暖油期貨的價格,跌破每加侖0.715美元,否則他的頭寸就不會有被強平的風險。
而從元旦到現在,取暖油期貨的最低價也沒跌破過0.725美元。所以周陽自認為已經留下了充分的下跌緩衝空間,要是這樣都還被跌破倉,他也只能自認倒霉了。
周陽花了三個通宵,通過國際長途與美林銀行的證券經紀溝通,完成了股票賬戶和期貨賬戶的全部既定操作,剩下的就是耐心等待了。
所以在外人看來,周陽的生活還是挺愜意的。他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然後下樓去不遠處新都城大廈的一間中式酒樓里吃早茶。
說是早茶,但周陽每天去吃的點,應該算午飯更合適。他吃完午飯後,回家收拾一下,就會背着一個黑色的運動包,胸前掛着一台從華豐國貨商店買的海鷗牌相機,四處閒逛。
當然,周陽並不是真的沒事瞎溜達,而是在調查香港的工業經濟。四十年後,內地人對香港的產業印象,除了金融中心之外,就剩房地產了。
而時光倒回1980年,雖然李跑跑等曾經的實業家,都轉型去做了更賺錢的地產商,但香港的工業還處在輝煌落幕前的璀璨餘暉之中。
根據港英政府年初公佈的數據,香港1979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了1275億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長了56%。
這其中雖然有內地改革開放,帶來轉口貿易激增的因素,但以紡織、服裝、塑膠、玩具、電子、鐘錶等為代表的香港製造業,依舊貢獻了很大的比重。
周陽穿越前就是做出口業務的,對於跑工廠自然是輕車熟路。雖然他並不會講粵語,但英語本來就是香港目前的官方語言,而且大部分香港的工廠以接外貿訂單為主,所以他找個能用英語溝通的人並不難。
在二戰之後,香港製造業的第一波興盛是從紡織業開始發端的。在1967年最鼎盛的時期,全港大大小小的紡織工廠多達1.1萬家,僱傭工人的數量超過了43萬人。
但隨着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政策的實施,以及本港土地價格的急速上漲,使得香港紡織業從七十年代開始就迅速衰落。
香港工業最別具一格的地方,就是廠房大都設在高樓大廈之中。香港那些動輒幾十層的高樓,並不都是居民樓和寫字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專門用來辦廠的工業大廈。
而像紡紗廠、印染廠的設備,許多都不適合搬上高樓,所以紡織業最先衰弱也就不足為奇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1s 3.85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