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藍星的基礎科學,數學和物理沒有極大的突破之前,哪怕在許多領域,都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四大基本力徹底統一之前,依然沒有辦法取代楊青的作用。一窩蟻 m.yiwoyi.com蜉
甚至因為楊青帶來的來自洪荒的符文和靈氣技術之後,藍星的科學界,認知上出現了極大的混亂。
因為符文和靈氣技術,它沒有任何的基礎,幾乎是憑空出現,就這麼一下子,出現在了藍星的眾人面前。
其實要是人類能夠觀測到暗物質,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混亂,說到底,靈氣也是暗能量和暗物質的一部分。
說不定還會從楊青的符文裏面,反推出宇宙的另外一面,畢竟楊青所能應用的符文,也不過是最簡單的符文,屬於整個宇宙的根基。
離開了它們,整個宇宙都可能崩塌,這一點不管是銀河系宇宙,還是洪荒宇宙,都一樣。
然而人類的認知,都是隨着觀測工具的進步而進步的。
有瞭望遠鏡,人們才能確定,地球是環繞太陽旋轉的。蜉
有了顯微鏡,才知道普普通通的水裏有多骯髒。
有了電子顯微鏡,才能更深一步,了解到原子內部的結構,才知道原子不是密不可分,也是能夠轉化的。
就比如說現在憑藉着藍星自己,也已經合成了常溫超導體,從而大幅減少了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體積,成為了事實上的第二代可控核聚變,並且它的尺寸已經能夠裝進飛船內部,從而成為飛船動力。
離開了楊青和月宮基地的幫助,藍星上的國家,包括華國和和米國在內,都沒有無工質推進的能力。
不過得益於第二代聚變反應堆的強大動力,他們的飛船,僅僅使用等離子推進,也能在幾個月內的火星窗口,進行一次旅行。
只是與楊青和月宮基地相比,就沒有多少的可比性了。
有工質的推進器,就是再強大,也只能在內太陽系打轉,它的速度會定格在千分之三光速以下。這樣的速度雖然同樣能夠到達外太陽系,但是數年,乃至是數十年的漫長旅程,終究缺乏足夠的時效。蜉
這當然是藍星上的進展,雖然有些亂,終究還是在進步着,或許有一天,等某個類似愛因斯坦的巨人出現,一舉攻破了四大基本力的統一,又或者建設出了更加強大的對撞機,發現了夸克以下的結構,發現宇宙的底層結構,科技終將突飛猛進。
有着月宮基地,以及正在建設中的火星,人類終究不會如同以往的藍星文明一樣,被鎖死在藍星上,至少不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滅絕。
其實到了現在,藍星也已經到了逐步衰竭的時候,從遠古,一直到現在的氣候變遷,也可以說明這一切。
從古藍星高溫高濕,高氧含量的巨獸時代,再到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能夠讓屬於爬行綱的恐龍佔據幾乎整個藍星,較高的平均溫度,才是它們存活的關鍵。
所以後來一顆小行星的撞擊,除了給藍星帶來巨大的創傷以外,遮蔽整個藍星的塵埃,和驟然降低的溫度,才是它們覆滅的罪魁禍首。
再往後,藍星就變得越來越冷了。蜉
無論是被子植物代替了裸子植物,還是能夠恆溫的哺乳動物代替了爬行動物,無一不是針對越發寒冷的藍星環境帶來的改變。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點僅從只有數千年人類史就能看出來。
僅僅有記載的幾千年,人類世界的溫度,一直以螺旋下降的方式降低着。
秦漢以前,河南還有大象的存在,長江以南,更是潮濕悶熱的雲夢澤,近乎不適合人類生存。
作為一種典型亞熱帶植物的竹子,更是廣泛分佈在山陝一帶,然而到了近代,它們的生存範圍,直接到了秦嶺以南。
事實上按照地質學家的推測,藍星現在應該處於一個大冰期。蜉
從以往的地質發現來看,大冰期的冰川,甚至會延伸到赤道附近,以往被埋在水下的一些陸地,還有淺灘,將浮出水面。
這也是古人類到處遷移的通道,它們就是從這裏,走向是全世界。
所以說現在的的全球變暖,終究是一個偽命題,畢竟從上一個小冰河期,到現在,已經超過了四百年,正該是另一次小冰河期即將到了的時候。
不過這些年,尤其是近五十年來,蓬勃發展的工業,讓能量的消耗,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的記錄,才第一次,憑藉着熱能和二氧化碳,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所以所謂的碳中和,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真正實現了碳中和,說不定那時候,才是藍星走向毀滅的開端。
不過到現在一切都無所謂了。
以往看似不可能,在藍星上根本無法避免的災難,跳出藍星以後,一切就變得簡單起來。蜉
因為能量消耗的大幅增長,帶來的全球升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以通過在藍星上面,設置遮陽傘,使得到達藍星上面的陽光減少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在實現了可控核聚變的現在,除了那些落後地區,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農業對於土地陽光的依賴,已經降低到了極限。
有了足夠的廉價能源,讓工廠化生產的農場品,變成了主流。
最早的農業工廠,以快消類的葉菜為主,因為它們生長周期短,標準統一。
現在連傳統的主糧,小麥,水稻和玉米,在農業工廠里生產,都變得有利可圖起來。
更別說還有直接利用二氧化碳,生產澱粉,利用氮氧,直接合成蛋白質的有機物工廠,也從實驗室里走了出來。
這些糖類,氨基酸,蛋白質和脂肪類的有機物,生產效率可遠比植物的光合作用更高。蜉
光合作用的生產效率,最多百分之十幾,而有機物工廠的合成,最少的脂肪,也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能量利用率。
可以想見的未來,這種有機物工廠生產的食品,一定會是人類食品來源的主流。
這也是更遠的太空旅行,人類必備的生產方式。
畢竟誰也不能在太空探索的時候,帶上一個擁有可循環生態圈的大型飛船。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06s 3.939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