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皇帝在西園滯留了三日。讀字閣 www.duzige.com
三日裏,君臣對很多事情進行了探討,也達成了一些共識,只待時機。
三日後,聖駕返回鳳翔新城,李适和李勉出席了童學和眾書院的開幕,算是給張軍背書。
古代的辦學實際上管理的很鬆散,國家的學校只管官員子弟,從九品到一品,流外(員外)並不被承認是官。
各州縣的博士,教授,助教只為官員子弟講學,本身也是官。
民間,包括流外官員還有胥吏的子弟只能自己請先生,或者到先生的私人學堂去學習,這就是私塾。
官方對私塾是沒有任何管理的,也沒有任何監督和要求。
但有一點,不管是私塾讀的書,還是在官學讀的書,都有科考的權利,只要報名就行了,並沒有差別,一視同仁。
事實上科考的學生反而是以私塾生居多,因為官員子弟大部分是走蒙蔭和舉薦的路子,再不濟也可以私聘。
但是說實話,這些平民成材中舉走上官途的並不多,因為官員世家的子弟已經把位置佔了太多,還要和寒門爭一道。
寒門子弟不受蒙蔭,舉薦這事兒看運氣,他們的主要途徑也是科考。
基本上來說,胥吏以下人家的孩子,做官的可能性可以說完全沒有,這個階層卡的死死的。
張軍辦學這事兒是他的僅力,不受國家管制,請李适過來背書只是為了激勵士氣,也想給以後的學生爭一線機會。
必竟以後這邊學院出來的學生,可以自稱天子門生了,這個名義還是挺唬人的,其實毛用沒有。
鳳翔城再一次炸了,街頭巷尾全是市民出來看熱鬧。
府牧辦童學,皇帝和首相親自來開蒙,這個榮譽感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
最關鍵是,本府的童學向除賤戶以外的所有人開放,不需要出身,這個就厲害了。
這就表示,以後普能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學,而且還是和府內官員的孩子一起,那句話怎麼說來着,即使考不上什麼,也能串連些人脈啊。
這要是被誰家看中了,或者和哪家公子相處好了,這不就是一個未來嗎?
古人的智慧……這裏是指真正的智慧,遠瞻性,耐心和堅持,是現代人難以想像更難以理解的,不是現在那些靠手段坑蒙拐騙的伎倆能相比的。
二三十年的計劃在這個時代很常見,甚至往往都不入流。
現在代科技發達了,信息暢通了,但人也越來越短視,甚至都不考慮明天。
家國情懷,早已經隨着古人的逝去,化作了一縷青煙。
李适在開蒙儀式上講了話,雖然不長,但意義重大。
尤其是在軍將書院,這幾年李适也是危機重重,甚至一度逃亡,說到痛處淚光隱隱,把一群糙漢子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朕自此關切,大唐之復興,責任便在諸位卿家,某企盼,也等待,期待他日諸卿之刀鋒所向,赫赫我大唐聲威……」
隨後,皇帝的詔書和兵部的通告便發向各道各州,點卯提將,點召各州府司馬、駙馬都尉、奉車都尉、折衝都尉、果毅都尉、鎮將赴京。
都知兵馬,留守,留後,團練使,都虞候,諸武散將軍以及邊軍等不在此次點召之列。
其中駙馬都尉和奉車都尉在唐代極少。
駙馬都尉是只有尚(娶)公主成為附馬才能授與,奉車都尉御乘輿車,是給皇帝駕車的,不過後來變成了一種身份象徵。
詔書里加上這兩員都尉,只是證明只次點召的重要性和皇帝的重視程度,表示連皇家也不例外的意思。
說白了,就是各地的兵部任將都點到了,暫時還存在的藩鎮以及藩鎮武官沒動。
張軍的計劃是,等這些中下層武官學習整訓過後,充斥到現存軍隊中,才是對即存地方部隊做出改變調整的時機。
軍隊的變革和地方官治完全不同,穩定是必須考慮的大方向,必須得慢慢來,不能急。
李适參加完學校的開蒙儀式後就回了長安。
大家商量了很多事情,李适也要回去安排一下。
這位皇帝看到了復興的希望,心中的迫切甚至遠超張軍。
送走李适,張軍也開始了自己的忙碌。
他要做的事情更多。
雖然打南詔,誑世家們去新羅都是明年春天的事情,但這會兒就得開始準備了。
何況還有隨時可能發作的尚結贊。
前方打探的消息,尚結贊正是在安樂州,而不是張軍判斷的蘭州。到底還是李晟更了解這個吐蕃名相。
最了解自己的永遠是敵人嘛,反過來也是一樣。
必竟李晟和尚結贊相愛相殺了幾十年。
尚結贊這個人擅策,主政時期吐蕃勢力增長的很快,給大唐造成了很多大麻煩,最著名的就是平涼劫盟,離間李晟馬燧和渾日進三將。
但要是說起來,國國之間搞陰招這事兒,其實還是大唐開的頭。
就是那位一手打造了大唐開元盛世,又一手埋雷挖坑導致安史之亂的李隆基李三郞。
736年,中書省右散騎常侍崔希逸節度河西,稟承皇帝意志,王希逸和吐蕃青海守將論乞力徐相處的不錯,雙方取得了相互信任。
信任到什麼程度呢?雙方一起拆除了疆界要塞堡寨和柵欄,撤消了守捉使,兩個人殺白狗盟誓,一起撤兵。
兩國百姓在邊境線周圍隨意行走放牧,再無阻攔。
737年,李隆基派大監趙惠琮問事涼州(河西治所),以吐蕃駁唐皇之命侵佔小勃律的事件為引,命王希逸發兵。(趙惠琮不是宦官)
王希逸不敢抗命,而撤了邊防的吐蕃守軍毫無防備,唐軍直入青海兩千里,再往前就干到邏些(拉颯)了。
論乞力徐單騎逃脫。
前面說過,在名字前面加論字的,是吐蕃皇族,加尚字的,是吐蕃後族,也就是皇后的家族。
於是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所有協議在這一刻都被撕毀了。
李隆基當時相當高興,感覺打了大勝仗,超過了先祖,還讓監察御史王維兼河西節度判官,代表他去嘉獎部隊。
王維到涼州(甘肅武威)後,寫下了『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
赤嶺會盟創造的短暫和平旋即結束,唐吐兩軍再次回到了戰爭狀態,並越發仇恨。這也是為什麼吐蕃後期和大唐一直硬磕的誘因。
大唐這一次失信,徹底打開了國與國之間使用狡詐計謀的魔盒,國家之間再無信任信義,勝利獲利成為目標。
當然,不管事情因為什麼,張軍做為妥妥的漢家將軍,這些都不在他的考慮之內,消滅夷狄就是他與生俱來的責任。
但並不妨礙他在私下鄙視一下李三郎。什麼玩藝兒。
如果不是李隆基搞了這一手,唐吐之間的和平和諧必然會保持很久。
而包括回紇,南詔,渤海,奚,靺鞨,室韋多族在內的眾多羈糜州都護府也不會那麼早心存異志:李隆基這一手,讓大家警惕心大作。不得不防啊。
可謂是離心又離德。
送走李适,張軍把學校這邊的事務交給劉承旨督管,自己和韓監丞去了演武營。
張軍沒請李适和諸相來參觀演武營,甚至還有意做了遮掩。
包括鳳翔軍械坊,紫陽觀火藥廠等等要害單位都沒透露。這是他的起家法寶,這會兒不敢也不適合泄露任何消息。
也幸虧這個時代,想掩藏一些消息還是比較容易的。
在張軍改變了火炮的鑄造配方以後,炮管的鑄造還在研發當中,但槍管這邊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而且還有驚喜……火帽成功了。
張軍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造那些火繩槍燧發槍出來,戰士們一手舉着火摺子一手舉槍,槍聲一響噴的滿臉烏青,還不能保證子彈飛向哪邊。
但這會兒就造出子彈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張軍就琢磨起了這種火帽。
他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那會兒還沒禁槍,他姥爺有一杆火帽獵槍,叫老洋炮。
扳擊的上方是個狗頭,扳起來壓上火帽,然後扣動扳擊,狗頭落下來擊打火帽,引燃槍管里的預裝火藥。
雖然古老,但不管是裝槍速度還是發射速度,包括準確度,都遠遠超過火繩和燧發兩種方式。而且比較穩定。
甚至連續開槍十幾發以內不用考慮清膛。
除了依然沒能解決雨天潮濕無法打火的問題以外,它的實用性耐用性都遠勝火繩和燧發。
在有了膛線以後,這把老炮兒絕對可以說漂亮,鳳翔軍的攻擊力何止數倍提升。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83s 3.90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