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從改變開始正文卷第726章還不是變成了學生當看到這行字之後,廖玉志不知為何,有一瞬間的心慌。
當他把目光從這行字往下移,一直到那個正在白板上,奮筆疾書的年輕人身上時。
他的腦海里,忽然冒出來一個,令他難以置信的想法。
而這個想法也預示着,今天的討論會,最終的結果,不會是他想看到的。
「再看看……」
廖玉志在心裏默默念叨了一聲,壓下了心中那莫名的慌亂。
與他不同的是,先前明顯也帶着一絲不悅的潘老。
此時卻是聚精會神的看着陳舟在白板上書寫的內容。
這位潘老能夠在一說話,便在會議室眾人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不是因為別的,也不是因為他是華國工程院的院士。
只是因為他是華國聚變技術領域裏,真正的大佬。
他是華國最早從事核聚變研究的主要成員之一,是華國核聚變電磁工程和大型脈衝電源技術的主要開拓者。
也是華國磁約束聚變技術和高功率脈衝電源技術的真正先驅者。
華國現在叫的上名字的,「小龍-2」和「凌雲」核聚變等離子體實驗研究裝置,就是他負責研製的。
而且他還參與主持了「華國環流器一號」的研製建造,負責完成了托卡馬克ht-6m的脈衝電源與控制系統的升級改造。
在這其中,解決了許多重大的技術難題,是真正意義上的,華國聚變技術領域裏的專家!
並且在華國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時候,他還深受錢老、王老等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
所以,潘老對可控核聚變技術,有着其他人所不能理解的執着。
事實上,潘老先前的不悅,並不是針對陳舟個人。
相反,他對陳舟的計劃書,有着極大的興趣。
並且,對於計劃書里提到的五大核心部分,他親自動手驗證過。
的的確確有着很大的可操作性。
唯一存疑的地方,也就是剛才的那個問題。
對於陳舟提出的三到五年時間,他不知道陳舟是否真的認真思考過。
至少站在他的角度來看,想要三到五年就實現,十分的不現實。
而且,甭管現在的計劃有多好,最終都會出現一個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情況。
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可控核聚變,科學界始終有一個梗。
那就是,實現可控核聚變,永遠需要30年。
而這個問題,也就是他對這場討論會,最期待的一個點了。
看看陳舟能不能打破科學界的這個梗。
至於先前,之所以令他有些不悅,也是因為陳舟的那些白板。
在他看來,這種做法,有些過了,有些太意氣用事。
但現在,隨着陳舟在白板上書寫的內容,那一絲不悅,早已不翼而飛。
更多地,是濃厚的興趣,以及讚賞與期待。
如果陳舟真的論證了計劃書的可行性,把那三到五年的時間,徹底論證紮實。
那他絕對會毫不吝嗇的說一聲,這白板準備的太好了!
此時會議室里的眾人,也沒先前激烈討論的勁了。
全都安靜的看着陳舟,看着他所書寫的白板。
而白板前的陳舟,只覺得思路異常的順暢。
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整體規劃,以及其中所有令人生疑的地方,他的心裏,全部浮現了答案。
這個答案,並不是直接解決的意思。
而是指,陳舟全部知道該如何去做,有着明確的方向。
這也得益於他一直的研究規劃,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系統後來的挑戰任務1。
也就自然的為後來「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多學科聯合研究」做了鋪墊。
也因此,才能有他交給李振邦的計劃書,才能有今天關於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完整研究規劃。
有了順暢的思路,那麼就只剩下把思路沿着筆鋒,寫在白板之上了。
當然,這個研究規劃,始終還是個規劃,距離真正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還需要一定時間。
而這份研究規劃所能得出的時間,便是陳舟所提到的三到五年了。
這也是潘老為什麼越看越感到有趣,越看越覺得陳舟值得稱讚,越看越期待後續結論的原因。
白板上,陳舟整體書寫的方向,還是按照「能源解決之答案」里,那五大核心部分來的。
首先便是理論研究部分。
在這一點上,其實也是剛才討論最激烈的部分。
但現在,隨着一整塊白板,被陳舟全部寫滿之後。
那些原本與陳舟激烈討論的人,頓時有些尷尬起來。
因為,陳舟在白板上不僅解答了他們的問題,還把他們的問題延伸了。
可以說,他們想到的,陳舟早就想到了。
他們沒想到的,陳舟也同樣想到了。
不管他們對理論研究部分怎麼挑,都始終跳不出陳舟的掌控。
廖玉志在看到這一整塊白板之後,心中愈發的有些發慌。
如果後面還跟這塊白板一樣的話,那他們就真的爭不了了。
倒是潘老,在看完第一塊白板上的內容後,習慣性的就拿筆記了起來。
同時順着陳舟的思路,跟到了第二塊白板。
會議室里,這麼做的人,並不止潘老一個。
而且,正在開始逐漸變多起來。
看到這一幕的李振邦,臉上雖然沒有多少表情變化,但心裏已經樂開了花。
得,一開始一個個的,還端着專家的架子,不肯放下來。
現在還不是變成了學生,一個個的拿着筆跟着陳教授記筆記。
他好想問這些人一句,剛看到白板時的架子呢?
同時,李振邦對於下定決心全力支持陳舟的做法,感到了萬分的慶幸。
下意識的,李振邦的目光,便落在了那白板前,挺拔的身影之上。
理論研究部分的內容並不多,因為聚變技術的原理,幾乎人盡皆知。
真正核心的還是那些橫亘其中的技術壁壘。
針對這些技術壁壘,陳舟從新規範場理論出發,給出了解決的答案。
等到兩個白板的理論研究部分結束後,陳舟挪到了第三塊白板前,開始書寫原料產生部分。
原料產生實際上也存在技術壁壘,並不像普通人想的那樣,隨處可得。
只不過,相對於整個可控核聚變技術來說,這塊的技術壁壘,並沒有那麼高不可攀就是了。
要真說起來,五大核心部分里的理論研究部分、材料部分,是真正有着最高技術壁壘的存在。
原料產生部分、工程設計部分、控制程序部分,就要稍微好搞一點。
當然,這是陳舟的理解……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s 3.991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