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城中即將斷糧之際,遠在京師的明廷爆發了巨大的爭論。讀字閣 www.duzige.com孫承宗的請援奏摺八百里加急飛馬報知京師。朝堂之上,以兵部尚書梁廷棟為首的一派和戶部尚書畢自嚴為首的兩派爭得不可開交。崇禎坐在龍椅之上甚是頭大。
孫承宗的奏章到了之後,崇禎聞訊大驚,沒想到皇太極竟然又再一次盡起全國之兵攻明,而且按照孫承宗奏摺上所說,簡直跟去年的己巳之變如出一轍,又是金兵和蒙古兵組成的滿蒙聯軍十一萬人殺將過來。只不過這次沒有將重點放在關內,而是放在了寧錦防線。即便是崇禎自己也知道,皇太極這麼做肯定是想畢其功於一役,一鼓作氣徵調大軍擊破寧錦防線。崇禎自己分析,去年皇太極攻明,打的大明是焦頭爛額,這樣也暴露了大明外強中乾的特性,皇太極一定認為大明精銳全部聚集在遼東,去年的作戰只是打擊了關內的軍隊,遼東軍除了袁崇煥帶回關內的兵馬以外並沒有受到巨大的損失,只要遼東這顆釘子不拔,皇太極一定輾轉反側,覺都睡不好。按照崇禎的想法,遼東一定要救,否則遼東一失,山海關和長城一線直接暴露在金兵的打擊下,那以後皇太極連路都不用繞,薊鎮和京師還不就成為了金國的後花園,沒糧食了就來搶掠一番,崇禎如何能忍得。
發兵救援那是肯定,按照孫承宗的說法,救遼東就必須救大凌河城,大凌河城是整個寧錦防線的最前沿,是整個遼東以守代攻戰略的,如果失去了大凌河城,錦州之前再無屏障,如果錦州受到直接威脅,金兵隨時有可能拿下錦州,那麼寧錦防線從何談起。從薩爾滸開始,明軍一退再退,先是丟了瀋陽,過了幾年又丟了廣寧,西平。如果再讓金兵得了錦州,寧錦防線就基本瓦解了,錦州之後僅有寧遠一地可守,金兵破之指日可待。
所以派救兵是崇禎定下的基調。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派,派誰,派多少?這個問題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按照孫承宗的建議,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調薊鎮兵馬入衛遼東,雖薊鎮兵馬去年新損,戰力不足,但野戰不行,守城應該沒什麼問題。孫承宗的本意是節省時間,立刻派遣山海關的朱梅,調任開平的徐敷奏立刻率領三萬薊鎮兵入衛遼東高台堡,沙河堡,大興堡一線,加強對蒙古兵的防禦,讓孫承宗可以放心的抽調最精銳的全部關寧軍前往大凌河城救援。如果是從時間上來看,這確實是省時的方法。畢自嚴和劉廷元帶頭支持這個提案,對於戶部來說就近調兵,這樣糧餉都可以省下一大筆,國庫已經極度空虛,真的是無法從更遠的地方調兵了。就算是從北直隸派兵,穿過整個薊鎮,再到寧遠,這中途要花費的錢糧物資根本就無法計數。戶部拿不出來。從工部的角度也是一樣,軍械軍備跟戶部是一樣的道理。本來孫承宗,畢自嚴,劉廷元三位大佬支持,這個方案應該能獲得通過。就連崇禎自己也傾向於這個方案,自己帶頭節衣縮食,除了外罩的龍袍,內里的襯衣都是帶着補丁的。自己的周皇后也和尋常婦道人家一樣,在坤寧宮縫縫補補,親自給自己還有皇子們修補衣裳。崇禎更是嚴格要求自己,每日早飯必定是一個白面饅頭,一碗稀粥。中午只吃一葷一素一湯,晚上亦是如此,就連夜宵也是能免則免。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晚上竟然餓着肚子辦公,就連王承恩在一邊伺候的時候都是暗自垂淚。為什麼聖上如此苛待自己,國事仍是如此艱難。所以從省錢的角度來說,崇禎自己舉雙手贊成。但是孫承宗的意見遭到了兵部尚書梁廷棟,吏部尚書王永光的強烈反對。這二人反對卻不是為了大明朝的利益,特別是梁廷棟,根本就是從自己的個人角度出發。孫承宗作為遼東督師卻一直掛着兵部尚書的銜,他的話比自己的話在聖上心中還管用。梁廷棟一直想要扳倒孫承宗,恨不得看到孫承宗失敗,至於幾萬關寧軍和關外軍民的死活關自己什麼事?都是些賤民而已。只要自己能坐穩大明朝兵部尚書的位置,一切都值得。而王永光作為老對頭,自然容不得孫承宗在外還能深刻影響朝政。兩人一拍即合提出了反對的理由。
(漁夫按,很多人覺得既然都能做到一品高官了,就算是搞政治鬥爭也不會拿整個大明朝開玩笑吧。大明朝被他們折騰滅了,自己不也完了嗎,有什麼好處呢?關於這個問題漁夫自己也無法理解,明末的東林黨和無恥文人們真的就是這樣,漁夫有時候覺得他們好像弱智一般。好比蛔蟲寄生在人體中是為了吸取人體的養分,可是你如果把人弄死了,自己不也死了嗎?這麼淺顯易懂的道理,為什麼明末的這些人就不懂。為了搞死一個競爭對手,把整個大明毀了,這真的是政治智慧嗎?嗚呼哀哉!)
偏偏兩人的理由還頭頭是道,並且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提出,第一,去年在薊鎮的事情上已經吃過虧了。金兵無比狡猾,現在大軍就壓在長城外面,焉知他們沒有留後手?如果貿然的將山海關到開平一線撤防,這個真空誰來填補,即便是填補,短期內能不能到位?如果不能,金兵故技重施又從長城突破怎麼辦?又要來一次己巳之變嗎?況且袁崇煥在時,皇太極是實施了聲東擊西的策略的,騙過了寧錦防線,這次難道不會是他在用計嗎?
第二,薊鎮兵馬主力在去年的戰鬥中幾乎全部損失,後面補充的新兵沒打過仗,把他們貿然派到遼東是福是禍?如果皇太極真的志在遼東,那麼這群人過去究竟能不能幫上忙?有時候不幫忙跟幫倒忙是有本質區別的。
緊接着,梁廷棟提出了一個建設性方案。既然遼東如此重要,不如調強軍前去增援。山東登萊二州有遼東兵三萬,皆為毛文龍舊部,毛文龍被殺後,一部分兵馬和遼東的兵馬混編駐紮在登萊二州以防遼東不測。可令巡撫孫元化抽出全部騎兵約萬人,星夜奔赴寧遠進行支援。其二,北直隸新軍盧象升的天雄軍成軍也有近一年了,可以一併派過去。第三,急調南直隸新軍北上,填補北直隸空缺,以防萬一。如果戰事有變,增派南直隸青弋軍去前線也可。
「梁愛卿,前幾個月,盧象升上了摺子給朕,說天雄軍正在訓練新式戰法,朕以為天雄軍雖然成立一年,但盧象升前往南直隸接受劉毅的新式戰法才不過數月時間,現在派他們去是不是為時尚早?」崇禎問道。
「啟稟聖上,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微臣身為兵部尚書,亦知兵事,天雄軍戰力總比薊鎮軍要強出許多,國家危難之時更應挺身而出。況且南直隸新軍北調,實在不行還有青弋軍殿後,聖上無需擔憂。」梁廷棟躬身道。盧象升這個混蛋,仗着孫承宗撐腰,不把自己放在眼裏,也好,就讓你去遼東歷練歷練吧。
萬萬沒想到的是,梁廷棟和王永光的建議竟然得到了周延儒和溫體仁的一致支持,也難怪,作為一個利益小團體,至少在對付孫承宗的問題上,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韓爌和錢龍錫倒台之後,也就是一個手握兵權的孫閣老不是自己這一派的了,這樣的人不能讓他繼續掌權。有了這樣的想法,周延儒和溫體仁立刻出言附梁廷棟議,身後的一班干將全部出言支持。朝堂上呈現了一邊倒的局面。
(漁夫按,關於歷史上的大凌河之戰,漁夫始終有一個疑問,就是關於援軍的問題,歷史上援兵一共支援了三次,在書中漁夫都是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和改編,可是在歷史上卻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首先,第一輪援兵是松山堡出發的兩千人馬,漁夫不禁感到有些滑稽,兩千人馬前去救援祖大壽的三萬人?怎麼看都覺得很搞笑。能把祖大壽的主力圍住的金兵是兩千人馬就能擊敗的?松山堡守將不是瘋了就是昏了頭。白白的送了人頭。這就算了,姑且認為他松山堡是小地方,那邊人沒什麼大局觀。可後面總兵吳襄和副將宋偉帶了六千錦州兵就敢去救又是讓人暈倒。難道他們出發前不派斥候偵查,就算是不派,想也能想到吧,祖大壽,何可綱兩人合兵一萬五千人,其中有七千騎兵,還是守城。按照最基本的兵法,誰都知道攻守比至少一比三。就算八旗兵戰鬥力強悍,一比二的比例總是要有的。所以前來的八旗兵不下三萬人。吳襄作為總兵帶着六千人就過去了。是誰給他的勇氣?梁靜茹嗎?漁夫不禁對關寧軍的智商產生了嚴重的懷疑。在書中是因為祖大成救兄長心切。但歷史上祖大成當時不在錦州。吳襄是怎麼做出的判斷,難道他跟祖大壽袍澤情深?
這還沒完,在吳襄的六千人馬遭遇阿濟格率領的兩白旗大軍之後自然被打的一敗塗地。他兩人領兵逃回去之後竟然又組織了六千人馬再次來援,這真的是腦子有問題了。別的不說,兩白旗可是一萬五千馬隊啊。你要是兩次並一次一萬兩千人來援就算了,竟然分兩次,每次六千人,漁夫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如果有知道的或者是能給出合理解釋的朋友請在評論區留言給漁夫答疑解惑。)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28s 3.97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