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傳法嶗山
嶗山之上,那羅延窟之中,文殊普賢二菩薩看漫天青蓮,甘露水滴落,有如當年釋迦摩尼成道之後,與其二者說因行果德,便有天花亂墜,如今日之景。
二菩薩都是人間法身於此,此時看着李鄲道所在之地,有佛陀圓覺智慧光芒。
「青龍尊者,不愧是末法之世成佛旳大尊者,同蓮花生大士為妙法蓮華並蒂之果,如今已經有大毅力,大智慧,大功德。」
「可惜誤入歧途。」文殊菩薩道:「當年,青龍尊者未發顯發跡之時,我佛寶牟尼珠以十二因緣與之結緣,本可點化,奈何」
「如今雖是大乘佛法,卻沉淪外道。」
「只要佛法大興,外道亦無妨。」卻見妙善和尚手持拂塵走來。
「阿彌陀佛。」妙善和尚道:「貧僧已有謀劃。」
「善」
三個菩薩同時笑了,便將此處佛門道場在嶗山中隱去,不再顯聖。
而嶗山道掌門劉若拙,見天降甘霖,紫氣東來, 有龍虎氣象, 瑞麟騰空,便早早帶着太清觀中諸多道人在山門處迎接。
還特意命童子將道路撒掃乾淨,設下蘆棚,將香案擺設, 以嶗山本地所產香草供奉, 只是由於乾旱,地氣離亂, 福地洞天也受波及, 所以沒有靈根仙果招待,但也算十分廣大的陣容了。
而等待了約莫半個時辰, 雨水已停, 萬象更新,一個青年道人便出現了嶗山眾人面前。
劉若拙絲毫不敢怠慢:「晚輩小修,見過天師。」
李鄲道看去, 嶗山的道統不顯,為首的劉若拙也只是勉強碰着地仙修為,弟子三三兩兩,不成氣候。
李鄲道聽着他叫自己天師,卻是苦笑:「貧道何德。」
「何為天師?」劉若拙道:「蓋能修其天真,先覺先知,言道者, 上帝之所能貴者也。」
「若是尋常求雨,設醮立壇, 以五雷發之號令,自可達也。」
「然而天之所厭, 鬼神無所禱也。」
「大旱之年,瘟疫橫行,飛蝗猖獗, 我嶗山長輩傾盡全力, 前赴後繼, 在烈日暴曬之下求雨無果, 寧可活活曬死,也不肯落壇飲水,只因愧對來嶗山祈雨的眾生百姓, 便一刻也不敢休息。」劉若拙道出嶗山如今人丁稀少的緣由。
「風調雨順。」李鄲道看着香壇上面寫着的四個字。
「若非天師, 如何德感天地, 降下這一場救命的甘霖?」劉若拙真情實感, 並非拍馬屁。
李鄲道嘆息一聲:「或許便是嶗山求雨的前輩, 已將雨水求來, 萬應乃靈罷了。」
便隨着劉若拙上嶗山上去。
果然看見素色鶴旗仙幡。
太清殿前,停棺數口, 求雨醮壇,還擺着那裏, 並未清理。
李鄲道見之肅穆, 請香拜之.
嶗山諸位道人見李鄲道認真祭拜,不由得低聲抽泣。
李鄲道開口:「李唐天命被削, 然興亡百姓苦,若無災殃, 便難去其天命,若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君賢官廉, 又如何能削去天命呢?」
「你們求不來雨, 不是你們無能, 也不是昏君無道,如今新朝開闢,正是欣欣向榮之機,這乾旱,蝗災,霜災,其實不是前朝氣運反噬,因為其應在突厥南下上。而是上蒼無端降下,以眾生百姓的性命做獻祭,來損耗國運, 天命。」
李鄲道開口道:「為何他們能降下災殃,便是其手執權柄, 若他們手無權柄, 如何能放肆。」
劉若拙聽了若有所思:「天師有何教莪?」
李鄲道開口道:「貧道欲傳太清道法於嶗山,無需醮神, 本我元神直達昊天元氣海,可改千里之天象。」
劉若拙一聽,立馬就要跪下拜師。
但是卻跪不下去。
李鄲道開口:「貧道只是代太清老爺傳法,我麻姑山玄真道也是太清道脈,可為兄弟道脈也,不必多禮。」
當下便在嶗山一塊葫蘆狀的大石頭上坐下,開始講法傳授:「欲學神通,先得偉力,唯有偉力歸於自身,修得仙身,高於神祇,方可逍遙任意。」
「欲成仙道,需先服氣。」
李鄲道見嶗山大貓小貓兩三隻,便從最基礎的服氣之法講起,然後再講金丹法門,不講符籙存神之道,也不講科儀道場。
「我有一法,乃太清服氣口訣,今傳要訣,爾等仔細聽講。」
「夫萬物之生,稟陰陽而成形匯兆。陰陽施化,從元氣而寒暑成分。」李鄲道剛剛煉製成的六炁環從一個圓圈,變成兩個圓,一個為玄,一個為赤。
卻是一邊講課,一邊演示,以免枯燥無味,玄玄難懂。
而李鄲道座下葫蘆石,竟然也有靈性,只見東海日出,好似一粒太陽金丹,紫氣氤氳,自葫蘆嘴中而出一般。
其吞東海之靈機,天地之靈氣,日月之華光,暗合太清服氣之訣。
李鄲道講道,此葫蘆石便將成千上萬年吞吐的靈機放出,滋潤這嶗山眾多道人。
李鄲道雖然知道這是一件寶貝在孕育,卻沒有心動,外物已經難打動李鄲道了。
只是覺得這裏是一處絕佳的孕丹之所,想來修煉內丹之術會事半功倍。
講完了服氣之術後。
李鄲道便轉頭講起了金丹要訣。
「我這還有一部太清金液神丹經傳下,講述三一之道。」
這回,只有劉若拙一人聽得,他問道:「何為三一?」
「三乃精氣神三寶,乃是藏精,藏氣,藏神。」
「一乃一要,為還丹要旨,混元靈機。」
隨後便仔細講述傳授,劉若拙問,李鄲道答,將丹道傳完,劉若拙便自行運功,搬運周天,採藥煉丹。
他本來就是地仙修為,只是根基薄弱,如今有李鄲道指點,很快便練出了金液,只是要點化還丹,還有七八年的打磨才行。
傳完丹訣,便是如意冊上的法術神通,除卻呼風喚雨,李鄲道又傳了屠龍要旨,算是在東海設立關口,以警孽龍。
然後便是安置東海君,立下了東海壇,讓嶗山派和東海君互幫互助。
做完這些,李鄲道抬頭看去,對着劉若拙道:「你們好生修行,為民謀福便好,如今天宮有詔,貧道便不久留了。」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198s 4.002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