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金錢開路,原本需要十多天才能審批下來的公司資質,威爾遜用了短短几個小時就辦理成功。愛字閣 m.aizige.com
坐在行駛中的車上,拿着手中的一疊文件,沈森也說不上他到底是該批判這個國度的腐敗和無序,還是慶幸於正因為這樣才讓他有機會渾水摸魚。
不過有朝一日,當他能夠控制這個國度的時候,沈森絕對不會允許這種行為的存在。
廉潔者自當廉潔,秉公執法,實現他們的人生追求,而沒有這番覺悟的管理者,他也不會降罪於此。
既然他們自身無法改正這個來自人性的缺點,作為他們的領導者,沈森覺得自己有義務幫助他們抹除這個錯誤的想法。
尋常教育無法做到的事情,在心靈廣播的作用下,領導集團將會實現最清廉公正的統治,以無私的精神,最正義的手段,為人類的偉大事業奉獻一切。
「這樣一來,應該能實現所謂的天下大同,人人為公了吧!」
沈森想到這裏,漆黑的瞳孔之中閃過些許期望,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最高的追求了。
解決了材料購買的資質問題,沈森也顧不上享受現代都市的奢靡生活,坐上車,開始四處聯繫材料供應商。
在先鋒者機甲的STC標準材料庫中,總計有一千七百多種生產材料,如果按照排列組合,可以相互代替的材料方案高達上百種。
而生產一架最完美狀態的原始級先鋒者輕型機甲,總共需要137種材料。
李老頭在沈森臨走的時候,曾經說過,STC工廠對於材料的質量沒有多大要求。
因為無論是最原始的礦石還是已經進入高爐煉成的鋼鐵,只要送到STC標準工廠之中,它們都會在多達十幾層,具有數千個生產車間的智能化處理中心,被重新冶煉組合,利用高能磁場和分子震盪設備,調整為符合要求的材料性質。
區別在於,鐵礦石比起已經準備好的合成金屬,稍微費點能源罷了。
而問題恰好就出在這裏,廢土裏的STC工廠是準備已經要報廢處理的STC模板,它所需要的能源燃料儲備已經沒剩多少,無法長時間供應生產所需。
想要保證能源中心正常運轉,李老頭給了沈森兩種選擇,可能是記憶力因為靈能的作用變強了,那些話到現在他都記得清清楚楚,一句不落。
「以往STC工廠的能源供應是由合眾國能源部STC生產總局負責供應的,他們會按照需求專門負責送來能源燃料,比如一些在周圍小行星上收集到的聚變燃料和人工製造的反物質。
第一種比較容易得到,也比較低級,首領可以想辦法搞點核聚變燃料,比如氘氚,這兩種比較容易點火,燃燒溫度更低,也更容易控制。
老朽需要告知首領的是,這兩種燃料廢土上估計沒剩多少了,被我們用光了,就不知道首領去的另一個世界中有沒有。
如果有,那是最好的結果,沒有的話搞點製成的氫也行,不過質子聚變臨界溫度比較高,壓力比較大。
鑑於我們只剩這一套設備的情況下,損耗率太高,萬一哪部分出現損壞,實在是不好修理,最好的情況還是首領能夠找到氘氚。」
李老頭說的這些,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沈森也都了解過。
核聚變的核心機制是強相互作用將不同原子的中子和質子結合在一起。
氫原子核是單一質子,質子與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大部分時間由核子間庫侖力主導,靜電場太強,兩個質子無法接近,無法讓強相互作用發揮主要作用。這種聚變發生概率極小。
但當原子核相互靠近到接近強相互作用的範圍時,核子有很大概率突破庫侖力相互排斥的阻礙(量子隧穿),最終相互吸引到一起。
而強相互作用的範圍與原子核半徑相近。如果拋開過多的理論分析,可以說電荷越小,原子核半徑越大的原子核之間更易發生聚變。
所以,同樣帶一個正電荷,原子核半徑大了很多的氘和氚更易發生聚變。
比如,氘氚聚變大概需要1億度,而沈森前世星系中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度,而氫鋰7需要幾百億度。
如果是光學厚環境中,即輻射能量不損失,並且溫度極高,比如在超新星爆炸的環境中,這一聚變是可以發生的。
但以李老頭他們的技術,工程條件下實現氫或者是鋰聚變,也就是產生的能量增益,根本不足以彌補維持聚變的能量和設備損耗。
通俗的理解,也就是花了一萬塊,得到了一塊的受益,完全的不划算。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廢土上的燃料居然讓李老頭他們用光了,不可想像!
專家不是說掌握了核聚變就有無窮無盡的能源嗎?
沈森記得很清楚,地球上一個專業的科研組織給出的全球能量消耗約10∧14W,做一個質能轉換相當於每秒消耗一克多一點的物質。
再換算成聚變,考慮一下能量利用率的問題,也就是十幾千克到幾十千克的氘氚。按這個消耗速率,地球上的氘夠人類用900億年。
就算廢土星球上儲量沒有多少,但李老頭說過他們還在周圍小行星上開採,而且他們還能人工製造反物質,人口也沒有地球上多。
如果專家說得對的話,不至於這麼幾十年的時間就消耗一空。
但就當沈森問出了這個問題後,李老頭先是詫異了看了看沈森,然後才恍然大悟的解釋道。
「首領這些知識應該是從那個世界中得到的吧,真不可思議,看來那顆星球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文明世界,不過他們的技術發展有些太過落後,可能還沒有遇到這個問題。
我給首領您講一個曾經我老師的老師的老師說過的一個簡單比喻吧!
當年他老人家的老祖宗曾經說過,原始人類看着森林感嘆這麼多木頭,煮飯取暖永遠都用不完,但後來,是誰把青山剃光了。
而近代人類看着煤和石油,同樣說了和他們祖先一樣的話,但現在呢,是不是也沒有了?
站多高看多遠,科技水平就是能源消耗水平,隨着文明的發展,能耗的增長是超越指數級的。
以前的人類可能感覺上百千克的聚變燃料能夠提供一顆星球的整年消耗,但到一千年之後,這個消耗可能到達現在的千萬倍,乃至數億倍。
就比如我們頭頂已經損壞的雨神和雷神大氣調節系統,每天的消耗量,如果換算成核聚變燃料的話,大概有個幾百噸吧,但這還主要是在依靠太陽能的前提下。
不過他們的話也不能說是全錯,死守在一顆星球上的確談不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當我們走入星辰大海,科技發展到難以想像的地步時,這句話或許就是正確的!」
……測試廣告2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0.0216s 3.9645MB